王晓红
-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Heymann肾炎(HN)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1993年
- 从SD 大鼠肾小管刷状缘提取了致肾炎性的肾小管上皮抗原(Tub-Ag)。用此抗原免疫白兔获得的抗血清注入大鼠,复制出被动型Heymann 肾炎(PHN)动物模型。此后,应用兔抗Tub-Ag 的抗体进行鼠肾动脉灌注研究,并用免疫电镜观察了大鼠肾中Tub-Ag 的存在部位。结果发现:灌注的抗体能与肾小球基底膜(GBM)上皮侧及裂隙膜结合。致肾炎性的Tub-Ag 主要定位在足突基都细胞膜、裂隙膜、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顶部凹褶及微绒毛基部。
- 王迎伟张建民王晓红
- 关键词:抗原肾炎肾小球肾炎免疫学
- Heymann肾炎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1995年
- Heymann肾炎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王迎伟,张建民,王晓红Hevmann肾炎(HN)是大鼠免疫复合物(IC)性肾小球疾病。过去认为,HN属循环IC(CIC)沉积所致。世近年研究表明,HN的发病与肾内IC原位形成有关。据此,我们进行了下列实验,现将结果...
- 王迎伟张建民王晓红
- 关键词:肾炎HEYMANN肾炎病理
- 被动型Heymann肾炎模型的建立及其发病机制的探讨被引量:8
- 1990年
- 从正常大鼠肾小管刷状缘微绒毛上提取致病的小管抗原(Tub-Ag)免疫白兔可获得相应的抗血清。给大鼠被动注射此种抗血清后5分钟荧光检测即可见鼠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出现兔抗体IgG。约1周后,实验鼠便产生了典型的膜性肾炎样的临床及病理学改变。应用小管抗体(Tub-Ab)进行鼠肾动脉灌注实验,结果表明:在缺乏CIC的情况下,灌注的抗体能与GBM上皮侧、裂隙孔等处结合,IC出现的部位与PHN大鼠IC的位置基本相似。上述实验均提示:PHN的发病机制乃是Tub-Ab与肾小球中固定的抗原直接结合,进而导致上皮下IC原位形成。
- 王迎伟张建民王晓红
- 关键词:肾炎HN发病机制
- 人胚泡植入部位蜕膜内中间滋养层细胞光镜与免疫细胞化学观察被引量:4
- 1991年
- 本研究对妊娠三个月内的胚泡植入部位蜕膜及胎盘绒毛组织的滋养层细胞进行了光镜HE、纤维素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光镜下,植入部位的蜕膜中弥漫地浸润着一种较大的圆形、多边形或梭形的细胞,它们核的大小、形状不一,多为单核,少数为双核或多核,胞浆丰富,嗜伊红或双色,常分布在螺旋动脉周围,浸润其管璧并侵入其管腔,甚至可完全取代其管壁。免疫细胞化学观察显示这类细胞HCG及HPL染色均可为阳性,但HCG阳性率很低,并且其HCG染色明显弱于合体滋养层细胞,HPL染色显著强于合体滋养层细胞,细胞滋养层细胞的HCG、HPL染色均为阴性。β-HCG及SP-1的染色在这几种滋养层细胞中的情况与HCG一致,而PAPP-A染色无特异性。胚泡植入部位具有上述特点的细胞即为中间型滋养层细胞,现多认为这类细胞由细胞滋养层细胞演变而来,又可演变为合体滋养层细胞,是后两种滋养层细胞的移行过渡形式。
- 张建民麻晓迁王晓红尹克铮
- 关键词:植入部位
- 免疫电镜技术定位SD大鼠肾脏中的Heymann抗原
- 1990年
- 大鼠用抗致病的小管抗原(Tub-Ag)血清免疫后可产生被动型Heymann肾炎(PHN)。其发病机制属于上皮下IC原位形成。为了进一步对此提供证据,我们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定位了大鼠肾脏中致病的Tub-Ag,实验发现:该抗原多位于肾小球足突基部细胞膜、裂隙孔、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顶部凹褶及微绒毛基部。提示:肾小球中含有与肾小管刷状缘上Tub-Ag起交叉反应的抗原;PHN的发病机制确为IC原位形成所致。
- 王迎伟张建民张太和王晓红
- 关键词:HEYMANN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