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思豪

作品数:41 被引量:68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基金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艺术

主题

  • 9篇汉赋
  • 9篇《诗》
  • 8篇文学
  • 7篇诗经
  • 6篇赋学
  • 6篇《诗经》
  • 5篇用《诗》
  • 4篇桐城派
  • 3篇代文
  • 3篇小说
  • 3篇辞赋
  • 2篇叙事
  • 2篇学术价值
  • 2篇艺术
  • 2篇义法
  • 2篇真心
  • 2篇真心话
  • 2篇山水
  • 2篇山水赋
  • 2篇诗文

机构

  • 27篇江苏省社会科...
  • 10篇南京大学
  • 4篇安徽大学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作者

  • 39篇王思豪
  • 2篇许结
  • 1篇卢璐璐

传媒

  • 3篇文学遗产
  • 2篇安徽大学学报...
  • 2篇安庆师范学院...
  • 2篇明清小说研究
  • 2篇唯实
  • 2篇辽东学院学报...
  • 2篇文学评论丛刊
  • 1篇中国典籍与文...
  • 1篇东南文化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文史哲
  • 1篇孔子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江海学刊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阅读与写作
  • 1篇天中学刊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6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儒林外史》中的桐城镜像考略
2012年
桐城文士戴名世、张廷玉、方苞、刘大櫆、姚鼐等皆在《儒林外史》中投有镜像:戴名世"《南山集》案"是"《高青邱集》案"的一个重要本事;马二先生选《程墨》论时文的观点,与方苞等桐城派作家观点类似;娄三、娄四公子是否为桐城张氏兄弟存疑,但所云"太保"即指张廷玉;刘大櫆与吴檠相善,其所记吴檠纳姬事,是解读小说"杜慎卿江郡纳姬"事的重要依据,且刘大櫆、叶酉、姚范等桐城人,对此事持同情态度;杜慎卿褒永乐而贬方孝孺的思想,以及小说褒扬反对程、朱的庄尚志之言行,均与姚鼐的思想存有分歧。桐城人在《儒林外史》中的镜像颇有些不好,民国初学者推全椒而抑桐城亦与此相关。
王思豪
关键词:《儒林外史》桐城派
胡适批点本《文木山房集》的学术价值发见
2011年
胡适于民国十年访得吴敬梓《文木山房集》乾隆刻本,并对其进行批点。这些批点的学术价值要有三端:一是将其与《吴敬梓年谱》相对照,既可了解《年谱》的编撰过程,又可在胡批中发掘《年谱》未采录的材料,为吴敬梓生平考察提供佐证、为诗文系年提供解释;二是胡批中论及《儒林外史》的批语有六条,主要做人物本事和事件原型考证,裨益于《儒林外史》研究;三是胡批中品鉴吴敬梓诗词的批语有五条,或指瑕,或称赏,可供研究吴敬梓诗文者采资。胡适《文木山房集》批点亦有一定之体例。
王思豪
关键词:批点
论“赋心”、“赋迹”理论的复奏与变奏被引量:2
2014年
中国赋论史上的"赋心"、"赋迹"理论不大可能由司马相如提出。此理论的本义不关理义,仅作为一种文学的审美批评存在,但在后人的阐释中,却逐渐将其中的"一经一纬"与《诗经》学的"三经三纬"说相比附,将"一宫一商"与《风》、《雅》遗音相对接,从而以"诗迹"量"赋迹",认为"赋心"即"经术之心","诗为赋心"。赋以风雅为宗,据此引入诗教观点来审视赋体发展,将《诗经》学的"正变"学说置于赋体衍变程序中,赋体、赋风因此有了"正"、"变"之区分。"赋心"、"赋迹"理论的变奏,体现的是赋体之教化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融汇。
王思豪
关键词:司马相如《诗经》
《章太炎全集》佚文补遗及其他
2010年
《章太炎全集》出版十余年来,学界幸飨。近来偶得太炎《全集》佚文《桂之华轩诗文序》,此文价值有:一是可以看出太炎对清代文坛的一些评介;二是可以纠正《清史稿》记载上的一些错误与不当之处。本文作者就此展开论述。
卢璐璐王思豪
关键词:章太炎
汉赋用《诗》的文学传统被引量:25
2011年
汉赋用《诗》以词章解读经义,内涵修辞、讽喻、引述、经传四方面,彰显了"一代文学"之"赋"的时代特征与用《诗》的文学传统。汉赋用《诗》"以文引言",通过"直引"、"论诗"、"乐歌"、"取义"、"取辞"诸方法,表现出修辞艺术由言词向文本转化的趋势;汉赋于《诗》兼取"三诗",而以《风》、《雅》为主,体现其偏重"言情"、"陈义"而略于"述德"的讽喻功能;汉赋引《诗》由"断章取义"到"取辞见义"的转变、对文学意境空间的重构,也使"文章"的意义得以增强;汉赋用《诗》有着以"传"解"经"的意义,内涵"赋"词与《诗》义的互文性,决定了汉赋对《诗》的摹写特征。汉赋首次以文学文本形式用《诗》,其引诗、解诗、化诗的文学化表现,以及常见的"公式套语"与"举一例百"之法,既隐含了赋体中"经义"与"词章"的矛盾,又为《诗》进入后世文学创作领域奠定了基础。
许结王思豪
关键词:汉赋《诗》文学传统
汉赋与《诗》之经、传关系刍论被引量:2
2013年
汉代传、论、赋的互混现象,不是单纯地由形、音相近而导致的文字舛误或相通问题,而是因当时文体混沌状态所致。汉赋具有"依经立义"、"以赋传经"的特征,其一大征象是赋作与《诗》序、传的文字重复互见,且经学的经、传思路也直接影响汉赋的造作。与此相应,后代学者考鉴经文释意,对汉赋文本亦有颇多引述。汉代赋家将作赋主文之心与以赋传经之意融汇一身,建构起以赋传经、以经尊赋的传统。
王思豪
关键词:汉赋诗经
庄子自由之境及其情感珍视被引量:2
2006年
庄子的自由之境可概括为恢宏壮观和优美恬静两种类型,充溢着积极的本真情感和情感自由,对于现代人营造精神家园、升华人生境界仍有其哲学启迪意义。
王思豪
关键词:庄子情感
学问途上的“会通”者——许结教授的学思历程被引量:3
2014年
许结教授以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之学为家学渊源,注重桐城经学、桐城文献和桐城古文研究。他传承"诗教"流芳,致力中国文学思想史之建构,尤于汉代文学思想史研究嘉惠学林。他孜孜于赋体文学研究,展开赋史、赋论到赋学的全方位深入探讨,又结合多年来对中国文化史的潜心躬研,开拓出文学文本尤其是赋学文本与文化史互动研究的宏大领域。许结教授学有横通,"理到而辞达",思有纵通,"博识而通贯",其学思历程蕴涵"会通"之道。
王思豪
关键词:桐城派赋学会通
姚鼐集佚文辨识补遗
2009年
近日觅得刘季高先生标点本《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未收的姚鼐佚文3篇:《点苍山人诗序》、《秘阁续帖跋》、《听莺居文钞序》。《点苍山人诗序》①、《秘阁续帖跋》二文存于《姚惜抱先生文稿》(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中,手稿真迹俱在,为姚鼐所作无疑,易检获,不录。《听莺居文钞序》是姚鼐为清代吴江学者翁广平《听莺居文钞》②)一书所撰,现迻录如下:庚午之秋,吴江翁子海邨来游金陵,携其文数十万言。衣敝衣芒(?)布袜。
王思豪
关键词:诗序标点本
一个被遮蔽的语体结构选择现象——论汉赋用《诗》“《诗》曰”的隐去被引量:4
2013年
"《诗》日"的出现是礼、乐教化功能相分离的结果,其使命经历了由"正音"向"正义"的转变,至战国、秦汉典籍用《诗》,"《诗》日"二字代表的是假言以自重。而汉赋用《诗》四百余例,凡以"赋"名篇者皆不用"《诗》日"类符号,这一方面是受调声制韵的诵"赋"之风影响;另一方面也是随着"王道之迹"的汩没与兴盛,赋家主体精神渐次回归的表现。这种语体结构选择现象所释放出的语言创造活力,便于重构赋作的意境空间,促进新的文本形成,从而加速了五七言诗体、骈体文以及骚体文创作的生成与兴盛。
王思豪
关键词:汉赋《诗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