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仪明

作品数:8 被引量:103H指数:5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篇青贮
  • 3篇小麦
  • 3篇小麦秸秆
  • 3篇麦秸秆
  • 3篇秸秆
  • 3篇发酵
  • 2篇玉米
  • 2篇青贮玉米
  • 2篇苜蓿
  • 2篇纤维素
  • 1篇单细胞蛋白
  • 1篇单细胞蛋白饲...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饲料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饲料
  • 1篇蛋白质组
  • 1篇多基因
  • 1篇多基因遗传
  • 1篇性状

机构

  • 8篇甘肃农业大学
  • 5篇扬州大学
  • 2篇许昌学院
  • 2篇天水师范学院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甘肃省科学院

作者

  • 8篇王仪明
  • 3篇雷艳芳
  • 3篇韩正晟
  • 2篇张宗舟
  • 2篇李伟民
  • 2篇蔺海明
  • 1篇盖钧镒
  • 1篇谢天柱
  • 1篇杨占花
  • 1篇孙小弟
  • 1篇巩晓芳
  • 1篇魏臻武
  • 1篇王东明

传媒

  • 2篇草地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上海农业学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混菌固态发酵小麦秸秆产生单细胞蛋白饲料的研究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存在最广泛的一类碳水化合物,同时它也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再生资源。目前,自然界中纤维素只有小部分得到了利用,绝大多数纤维素不仅被白白浪费,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利用微生物生产的纤维素酶将其转化为人类急需的能...
王仪明
关键词:小麦秸秆混菌发酵单细胞蛋白蛋白质饲料
文献传递
高温胁迫对淮阴苜蓿差异蛋白表达及生理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为进一步了解紫花苜蓿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变化和相关差异蛋白表达情况,本研究以淮阴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Huaiyin)为材料,以25℃为对照,对30℃、35℃和40℃不同高温胁迫下,淮阴苜蓿不同时期(0 h、0.5 h、1 h、4 h、12 h和24 h)幼苗叶片的电导率、丙二醛(MDA)、细胞活力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进一步对35℃和40℃高温处理24 h的幼苗叶片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筛选、分析和鉴定研究。结果发现,淮阴苜蓿在35℃和40℃高温下,生长0.5 h,叶片的电导率含量开始急剧上升,1 h后电导率下降,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电导率变化趋缓;生长1 h时,叶片的MDA含量较高,4 h后MDA含量平缓下降;细胞活力随着时间的延长总体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差异蛋白点筛选分析结果显示,在35℃处理24 h时,有27个点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9个点是上调的,与对照图谱相比,新增了5个特殊的蛋白点。在40℃处理24 h时,有51个点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0个点是上调的,与对照图谱相比,新增了11个特殊的蛋白点。对40℃时51个蛋白点进行二级质谱鉴定发现,20 k D chaperonin、Hsp70、Hsp23和Hsp17这4个蛋白与防御机制有关,说明40℃诱导产生更多的防御蛋白,对膜系统损伤起到一定的修复功能。
王仪明李伟民雷艳芳魏臻武韩正晟
关键词:高温胁迫生理指标蛋白质组热激蛋白
蒺藜苜蓿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通过对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 Gaertn.)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田间调查,解析影响蒺藜苜蓿种子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搜集的38份蒺藜苜蓿种质资源在种子产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选系J1.12单株平均种子产量明显高于其他材料;不同种质在分枝数、伸展长度、小花数、结荚数和百荚重等构成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蒺藜苜蓿种质种子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伸展长度与种子产量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719,每荚种子数与种子产量相关性最小。通过系统聚类,参试蒺藜苜蓿种质可分为3个类群,并从中筛选6份种子产量特性差异大的蒺藜苜蓿种质作为杂交亲本,利用SSR、EST-SSR和SRAP引物检测亲本的多态性,发现6份亲本多态性差异明显;通过应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发现蒺藜苜蓿A17×A20组合的RILs群体种子产量性状的最佳遗传模型是2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该组合群体种子产量遗传以主基因为主,多基因遗传率较低,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高于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
雷艳芳魏臻武杨占花盖钧镒王仪明
关键词:蒺藜苜蓿种子产量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SRAP标记
不同刈割时间对青贮玉米生物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9
2016年
研究了上海崇明地区不同刈割时间对青贮玉米品种生物量、干物质、营养成分和纤维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不同青贮玉米品种全株生物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个青贮玉米品种在不同刈割时间的生物量差异显著,平均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耀青3号'>‘登海11号'>‘雅玉8号'。‘雅玉8号'生物量的高峰值出现在8月6日和8月7日,‘耀青3号'生物量的高峰值出现在8月2日,‘登海11号'生物量的高峰值出现在8月5日和8月7日。刈割时间对3个青贮玉米全株干物质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收获时间的推迟,干物质含量呈增加趋势。青贮玉米的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着收获时间的变化差异显著,淀粉含量最高峰在8月23日,为36.7%;粗蛋白含量最高峰在8月17日,为7.87%;粗脂肪含量最高峰在8月18日,为4.38%。不同阶段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存在显著差异,3个青贮玉米平均相对饲用价值在8月7日达到最高,为152.34%。主成分分析表明,生物量和干物质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4.741%,收获时间为8月9日时主成分的综合得分最高。
雷艳芳王仪明常伟李俊诚魏臻武
关键词:青贮玉米刈割时间生物量主成分分析
不同轮作模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25
2017年
为了探明苜蓿-青贮玉米(A-C)、大麦-青贮玉米(B-C)、小麦-青贮玉米(W-C)、燕麦-青贮玉米(O-C)、黑麦草-青贮玉米(L-C)5种不同轮作模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玉米-玉米(C-C)连作为对照,在2014年和2015年进行了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下青贮玉米产量、粗蛋白、淀粉、粗脂肪、p H值、有机质、速效养分和土壤酶活性指标均显著优于连作模式(P<0.05)。A-C处理中青贮玉米产量、裹包青贮玉米的粗蛋白、淀粉、粗脂肪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并分别高出对照(C-C)39.29%、27.90%、39.46%和28.30%。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其中A-C和O-C处理中,蔗糖酶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明显下降;W-C处理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明显下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轮作处理土壤肥力得分依次为A-C>O-C>B-C>W-C>L-C,说明苜蓿与青贮玉米轮作不仅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改善青贮饲料品质,还有助于改良土壤。本研究结果为长三角地区优质饲草轮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仪明雷艳芳魏臻武韩正晟
关键词:青贮玉米轮作土壤肥力
20份紫花苜蓿在上海崇明地区的综合适应性研究被引量:14
2017年
对20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系)在上海崇明地区的综合适应性进行评价比较,测定并分析了生育周期和株高、生长速度、草产量4项田间生长特性,并研究了裹包青贮苜蓿产品的粗蛋白、ADF、NDF等营养指标。结果表明:20份供试材料在上海崇明的生育期为185~191d;不同供试材料的田间生长特性存在差异(P<0.05),株高表现为第二茬>第三茬>第一茬>第四茬>第五茬,生长速度表现为第二茬>第三茬>第五茬>第四茬>第一茬,草产量表现为第一茬>第二茬>第四茬>第三茬>第五茬;品种Super7的株高和生长速度在5次刈割时都明显高于其他试验材料,其累计株高为325.23cm,累计生长速度为每天6.36cm,丰宝累计草产量最高为61100.37kg·hm-2;20份供试材料随着刈割时间的变化,不同品种间的粗蛋白、ADF和NDF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猎人河平均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8.82%,赛迪的RFV高达139.58%。综合评价结果显示,WL903、游客和Super7在上海地区的适应性和饲用价值较优,有推广的潜力。
王仪明雷艳芳李伟民魏臻武韩正晟
关键词:紫花苜蓿营养指标裹包青贮综合评价
灰绿青霉固态发酵秸秆产纤维素酶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以麦秆和麸皮为主要原料,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对灰绿青霉固态发酵秸秆产纤维素酶的最适培养基配方和最佳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比较了发酵前后小麦秸秆的纤维素含量.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氮源为(NH4)3PO4,pH4.5,含水量为200%,麦秆∶麸皮为3∶2;最佳产酶条件:培养时间为72 h、温度为40℃、初始pH5.0、含氮量为0.6%、接种量为20%、半密闭培养.经最佳条件发酵处理,发酵前后小麦秸秆的纤维素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NDF、ADF、纤维素含量和半纤维素含量分别下降4.29%3、.89%4、.66%和5.82%,木质素含量无明显变化.
王仪明张宗舟蔺海明雷艳芳谢天柱巩晓芳
关键词:小麦秸秆发酵条件纤维素酶活性
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活力的研究被引量:33
2009年
以麦秆和麸皮为主要原料,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优化绿色木霉Trichderma viride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研究绿色木霉对小麦秸秆纤维素降解的影响,为绿色木霉降解小麦秸秆纤维素提供最佳条件,进而提高小麦秸秆的利用率。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活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最佳培养基为:氮源为(NH4)2SO4,pH值5.5,含水量为200%,麦秆∶麸皮质量比为4∶1;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为96 h、温度35℃、初始pH值6.0、含氮量0.4%、接种量15%,培养方式为半密闭;发酵后小麦秸秆中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纤维素含量和半纤维素含量比发酵前分别下降5.22%、6.88%、4.73%和4.16%,木质素含量无明显变化。
王仪明张宗舟蔺海明孙小弟雷艳芳王东明
关键词:绿色木霉小麦秸秆纤维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