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游巍斌

作品数:120 被引量:799H指数:16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6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1篇农业科学
  • 33篇生物学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5篇天文地球
  • 7篇经济管理
  • 5篇文化科学
  • 4篇理学
  • 3篇建筑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8篇湿地
  • 17篇武夷山风景名...
  • 17篇风景
  • 17篇风景名胜
  • 17篇风景名胜区
  • 15篇铁杉
  • 14篇滨海湿地
  • 14篇长苞铁杉
  • 12篇生态系统
  • 11篇生态
  • 11篇土壤
  • 11篇景观
  • 11篇互花米草
  • 10篇杉林
  • 10篇长苞铁杉林
  • 7篇倒木
  • 7篇森林火灾
  • 7篇物量
  • 7篇林火
  • 7篇森林火

机构

  • 120篇福建农林大学
  • 11篇福建农业职业...
  • 11篇河南科技大学
  • 5篇福建江夏学院
  • 3篇福建省林业科...
  • 2篇广东省林业科...
  • 2篇武夷学院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闽江学院
  • 1篇中电建路桥集...

作者

  • 120篇游巍斌
  • 109篇何东进
  • 35篇洪伟
  • 32篇巫丽芸
  • 26篇肖石红
  • 22篇游惠明
  • 20篇纪志荣
  • 10篇覃德华
  • 8篇谭勇
  • 8篇詹仕华
  • 8篇曹彦
  • 8篇侯栋梁
  • 7篇郑晓燕
  • 7篇张中瑞
  • 6篇李键
  • 6篇李晓景
  • 6篇王磊
  • 6篇吴承祯
  • 5篇严锦钰
  • 5篇朱学平

传媒

  • 10篇生态学报
  • 10篇应用与环境生...
  • 9篇福建农林大学...
  • 6篇森林与环境学...
  • 5篇植物资源与环...
  • 5篇西南林业大学...
  • 4篇生态学杂志
  • 4篇山地学报
  • 4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福建林学院学...
  • 4篇生态与农村环...
  • 4篇武夷学院学报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热带作物学报
  • 3篇北华大学学报...
  • 3篇湿地科学与管...
  • 2篇中国林业教育
  • 2篇热带亚热带植...
  • 2篇福建林业科技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11篇2023
  • 6篇2022
  • 6篇2021
  • 8篇2020
  • 5篇2019
  • 9篇2018
  • 8篇2017
  • 9篇2016
  • 4篇2015
  • 16篇2014
  • 14篇2013
  • 9篇2012
  • 8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被引量:14
2011年
在运用3S技术对世界自然文化和文化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进行景观生态分类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风景区1986、1997、2009年三个关键时期的景观要素、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发展阶段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导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近23年来,风景区茶园、建设用地大面积持续增加,马尾松林、农田、裸地大面积减少;②1986—1997年,马尾松向茶园、农田向建设用地、杉木林向茶园转移面积居前三位,分别为294.80 hm2、176.73 hm2、152.68 hm2;茶园面积增加量最大(增加了577.93hm2),建设用地次之(增加了358.73 hm2),杉木林面积减少量最多(减少了431.87 hm2),农田次之(减少了248.01hm2);此阶段茶园只为输入景观,风景区景观变幅大,受人为干扰特别显著。③1997—2009年,杉木林向茶园、农田向茶园、灌草层向马尾松林转移面积居前三位,分别为280.82 hm2、96.65 hm2、76.15 hm2;此期间茶园增加面积最多(增加了360.81 hm2),农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318.87 hm2);该阶段景观变化幅度较1986—1997年减小,人为干扰有所减弱。④23年来不同景观类型特征及其变化各异,主要表现为农田破碎度增加,建设用地趋于规则化,茶园受到干扰显著,河流景观形状最为复杂且受干扰小;景观多样性程度提高,景观类型空间分布呈均匀化趋势。⑤自然环境的制约作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生产行为模式转变、人口和旅游发展带来的开发建设、政策法规和管理的导向作用等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原因。
游巍斌何东进黄德华洪伟詹仕华巫丽芸覃德华陈炳容俞建安蒋鑫
关键词: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武夷山不同海拔针阔混交林种群数量特征及优势树种空间点格局比较
2023年
选择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海拔1300~1600 m且处于同一坡面上的4个固定样地(40 m×50 m),采用点格局方法比较分析了各海拔梯度下不同林层(受光层和非受光层)优势种群的空间点格局。(1)武夷山典型针阔混交林4个样地全林树木的胸径分布、树高分布均呈倒“L”型,幼龄树木占比大,种群垂直连续性好,径级结构和群落更新良好;黄山松、格药柃和马银花是4个针阔混交林样地均存在的优势树种。(2)随着海拔的升高,上述3种优势树种在0~30 m尺度上集群分布增加,随机分布减少,在30~50 m尺度上均匀分布增加。(3)在受光层中,这3种优势树种在0~30 m尺度上呈现集群分布增加的趋势,30~50 m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而在非受光层中,马银花在0~30 m尺度上的集群分布增加,随机分布减少,30~50 m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格药柃在0~30 m尺度上既有集群分布也有随机分布,30~50 m尺度上的均匀分布减少,随机分布增加。因此,随海拔升高,优势种群在0~30 m小尺度上的集群分布程度增加;非受光层的种群空间格局受海拔变化的影响较受光层更为显著。
余云钦林文俊陈世品范敦锦傅榕榕游巍斌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海拔
福建天宝岩不同长苞铁杉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比较及其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被引量:2
2022年
以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长苞铁杉[Nothotsuga longibracteata(W.C.Cheng)Hu ex C.N.Page]纯林、长苞铁杉-青冈(Quercus glauca Thunb.)混交林、长苞铁杉-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 Hance)混交林和长苞铁杉-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iere)J.Houzeau]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型林窗内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差异及其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4种长苞铁杉林林窗和非林窗内的土壤MBC含量的季节差异总体达到了显著水平,季节动态变化特征总体表现为春季和冬季高于夏季和秋季;林窗的形成可明显提高土壤MBC含量,林窗与非林窗间的土壤MBC含量差异总体达到了显著水平,大部分林窗内的土壤MBC含量高于非林窗,而林窗间的土壤MBC含量总体差异不显著。各林窗内土壤MBC含量在不同林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长苞铁杉纯林相比,长苞铁杉-青冈混交林春季和秋季的大、中林窗内土壤MBC含量较高,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春季和夏季的大、小林窗内土壤MBC含量较高。总体上看,长苞铁杉-青冈混交林和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林窗内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长苞铁杉纯林和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和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林窗内的土壤MBC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8和-0.638。综上所述,相较于长苞铁杉纯林和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长苞铁杉-青冈混交林和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林窗内的土壤MBC含量和土壤含水量较高,这2种混交林以及林窗的形成均能较好地改善林内小气候,增强土壤肥力,促进保护区内长苞铁杉林的土壤碳循环过程。
黄雄俊刘君成温鑫鸿游巍斌巫丽芸刘进山蔡昌棠何东进
关键词:长苞铁杉林林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含水量
武夷山不同龄组和坡向马尾松次生林地表死可燃物热解特征
2023年
马尾松是南方地区暖性针叶林的先锋树种,马尾松林是该区易燃森林群落类型之一。充分认识马尾松林地表可燃物的热解特征,对系统优化可燃物火行为模型和森林可燃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武夷山不同龄组马尾松林地表死可燃物为对象,运用热重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死可燃物类型(1小时时滞可燃物(1 h)和10小时时滞可燃物(10 h))的热解过程和热解参数;利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对样品的快速热解阶段进行动力学分析,最终基于热解参数(着火温度、综纤维素的平均失重速率、综纤维素的分解时间和燃烧消耗的总质量)对可燃物燃烧性进行多维评价。结果表明:马尾松林不同龄组地表死可燃物的热解过程经历4个阶段,其中综纤维素分解阶段热解温度范围为170~371℃,失重量为50%~60%;木质素分解阶段热解温度范围为358~496℃,失重量为20%~40%。地表死可燃物综纤维素热解阶段活化能范围为50.03~61.83 kJ·mol^(-1),木质素阶段活化能为17.39~64.48 kJ·mol^(-1)。从龄组上看,1 h和10 h可燃物几乎都在马尾松幼龄林上易燃烧、持续性久和消耗量大,但燃烧不剧烈。从不同坡向上看,1 h可燃物在点燃性上评价结果较为一致,剧烈性、持续性和消耗性评价结果相差迥异;10 h可燃物的四维燃烧性则各不相同。四维燃烧性评价表明,马尾松林的地表死可燃物燃烧性在不同龄组和坡向上异质性特征明显。可见,在地表可燃物燃烧过程模拟或火行为模型构建中,应充分考虑坡向和树种年龄组等参数的异质性特征对结果精度的影响。
李颖余洪波胥清利严思晓周艳张惠光何东进游巍斌
关键词:热重分析热解特性
武夷山区域南方铁杉种群密度效应模型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种群密度效应模型N=exp(aln2S+blnS+c)对南方铁杉种群密度变化过程进行拟合,其中N为单位面积株数;S为林分单株平均胸高断面积;a、b、c为待定参数,模型拟合结果为N=exp(4.38515ln2S+11.94198lnS+10.73876),相关系数r=0.8895,拟合效果较好;同时,对伴生树种的种群密度进行拟合,发现伴生树种的相关系数r=0.5532,拟合效果不佳。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南方铁杉种群密度变化机制既受其自疏作用的影响,也受其伴生树种他疏作用的制约,但自疏是影响南方铁杉种群密度减少的主要原因。模型较好地描述了南方铁杉种群密度效应规律,可应用于指导其密度调节与控制。
何建源游巍斌吴焰玉柯贤石徐自坤方燕鸿郑群力
关键词:南方铁杉密度效应模型
入侵种互花米草影响我国滨海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5年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已成为我国海岸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入侵植物之一,对我国沿海湿地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互花米草的入侵机理,选择滨海湿地土壤生态系统为切入点,拟从互花米草入侵我国滨海湿地对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土壤有机碳、土壤氮和重金属)和土壤生物(底栖动物和土壤微生物)两方面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阐明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并重点对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有机碳的增减变化进行系统梳理,为互花米草的生态治理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提供参考。
侯栋梁何东进洪伟游巍斌巫丽芸纪志荣肖石红
关键词:互花米草滨海湿地土壤生态系统土壤生物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影响及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在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旅游的同时,作为重要旅游资源的植被景观所受干扰日渐明显。通过样地调查,采用敏感水平、群落景观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等一系列植被景观特征指标,分析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影响因子及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影响因子主要受人文地理因子的影响,受自然地理因子的影响小。②相对于自然地理因子而言,人文地理因子(即旅游干扰活动)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植被景观特征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在今后景区旅游开发中要特别加强对旅游活动的科学管理和统一规划,以保护植被景观。
游巍斌何东进詹仕华洪伟巫丽芸王英姿陈炳容俞建安范圣锋
关键词: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世界双遗产地生态安全预警体系构建及应用——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被引量:27
2014年
基于遗产地内涵与标准的深入分析,提出符合世界遗产地保护目的的双遗产地生态安全概念,构建"压力-状态-调控"遗产地生态安全预警框架模型并筛选预警指标.在此基础上,以受自然和人类生态过程作用最强烈且频繁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引入可拓学中的物元模型理论对景区生态安全进行预警.结果表明:景区生态安全预警准确率达84%;1997和2009年景区总体生态安全等级均处于Ⅰ级安全水平,即属于无警状态,但2009年生态安全系统风险增加,较1997年更趋于向更低水平的安全等级(Ⅱ)转变.2个时期处于敏感预警等级的单项预警"重警源"指标(限制因子)有所差异;1997—2009年间景区生态安全系统压力增加的同时其调控能力也在增强,但系统仍面临生态安全压力.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茶园面积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干旱程度、生态环保建设投入是制约景区未来(2009年之后)生态安全状态的主要限制因子.总体而言,景区生态安全状态较好(无警水平),但就个别预警指标而言,依然存在风险,需要针对上述限制因子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维持景区生态安全的良好状态.
游巍斌何东进覃德华纪志荣巫丽芸俞建安陈炳容谭勇
关键词:可拓分析世界遗产地
入侵比例对互花米草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的影响
2023年
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关系与植物生存策略密切相关,对研究植物应对周边环境变化的能力,揭示植物的入侵能力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以闽东滨海地区禾本科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设置CK(互花米草∶秋茄=1∶0)、M1(互花米草∶秋茄=1∶3)、M2(互花米草∶秋茄=1∶1)、M3(互花米草∶秋茄=3∶1)4种入侵面积比例组,研究其营养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性。结果表明:M1组互花米草叶片生物量与CK组间的差异显著;随着入侵比例的增大,互花米草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差异逐渐加大(P<0.05),竞争效应凸显;根冠比和根叶比随着入侵比例增大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表明在优势环境下,互花米草将更多的资源转移到地上部分,地上生物量占比随着入侵比例的增大而加大;互花米草根、茎、叶生物量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上述结果表明了互花米草通过调整根、茎、叶之间的相关生长关系验证了最优分配理论,体现了资源分配策略的变化,这可能是其入侵能力较强的内在原因。
伍雄辉李威威游巍斌游巍斌蔡金标何东进
关键词:互花米草生物量分配异速生长
遮荫对刈割互花米草生物量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以闽东滨海湿地分布的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开展为期3个月的刈割加不同遮荫率试验,测定互花米草生物量、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分析不同遮荫率互花米草生物量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遮荫率对互花米草生物量、渗透调节物质有显著的影响,随着遮荫强度的加大,其生物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不断减少,游离脯氨酸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不同遮荫率互花米草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样方内生物量、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在90%遮荫处理达到最小值,分别为2.12、3.64、474.83 g、9.89、15.48 mg/g,分别占同期CK的43.35%、39.95%、45.16%、33.83%、33.04%,而游离脯氨酸含量在30%遮荫处理达到最小值58.42μg/g,在90%遮荫处理达到最大值241.59μg/g,说明高强度遮荫对互花米草生物量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更为显著,可以极大程度抑制互花米草的快速生长。各遮荫处理除了30%遮荫处理外,其他遮荫处理互花米草生物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游离脯氨酸含量与同期CK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
张丽平周亚圣刘君成尤丽萍王韧蔡金标游巍斌何东进
关键词:遮荫刈割生物量渗透调节物质互花米草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