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康平
- 作品数:32 被引量:161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手术结合术后放疗治疗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手术结合术后放射治疗方法治疗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5例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病人经手术结合术后放射治疗的疗效。[结果]随访12~40个月,病人获得完全恢复,均无复发迹象。[结论]手术结合手术后放射治疗是治疗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优良方法。
- 吴玉杰沈康平傅智轶金文杰
- 关键词:孤立性浆细胞瘤脊柱手术
- 脊髓前动脉损伤后脊髓病理演变的实验研究
- 2002年
- 目的 :观察脊髓前动脉损伤后脊髓组织形态学演变过程 ,研究病理机制。方法 :以家犬为实验模型 ,损伤脊髓前动脉后进行肉眼、光镜和电镜动态观察 ,定量测定坏死神经元。结果 :脊髓前动脉损伤 2h运动神经元变性 ,轴索病变 ,6h神经元坏死 ,2 4h脊髓水肿达到高峰 ,7d髓内出血最明显。在脊髓前动脉损伤节段 ,2 4h 30 %~ 40 %的运动神经元坏死 ,3d达 80 % ,7d以后 95 %以上。病变均位于脊髓 2 / 3。脊髓前动脉损伤节段变性坏死最严重 ,相邻节段其次 ,尾侧脊髓坏死量逐渐减少。结论 :脊髓前动脉损伤后脊髓缺血性病变是渐进和不可逆的 。
- 沈康平李家顺贾连顺尹经正刘昀彭宝淦宋海涛许斌
- 关键词:脊髓缺血动物实验
- 骶棘肌复位缝合在保留棘突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
- 2011年
- 目的通过与传统的骶棘肌游离法进行比较,探讨骶棘肌复位缝合法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对303例患者行保留棘突腰椎后路手术,男181例,女122例;年龄18~82岁,平均38.6岁;按疾病类型、手术方式及骨折节段分别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腰椎间盘突出症半椎板切除髓核完全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单一节段骨折固定及2个节段骨折固定4种方法治疗。对所有患者的切口关闭随机采用2种方法:骶棘肌复位缝合法(骶棘肌复位组158例)和骶棘肌游离法(骶棘肌游离组145例)。记录患者术后24、48h内引流血量、切口愈合不良发生数及拆线时间,根据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检测结果计算患者血红蛋白的丢失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骶棘肌复位组24、48h切口引流血量低于骶棘肌游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单纯髓核摘除术、单一节段骨折、2个节段骨折的骶棘肌复位组的48h血红蛋白丢失率低于骶棘肌游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棘肌复位组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低于骶棘肌游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线时间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保留棘突的腰椎后路手术切口缝合中,与骶棘肌游离法比较,采用骶棘肌复位缝合法能明显减少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不良等发生率,是一种良好的缝合方法。
- 吴玉杰沈康平胡小鹏傅智轶金文杰
- 关键词:腰椎骨折后路手术骶棘肌
- 高位颈椎骨折的漏诊原因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高位颈椎骨折高漏诊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自2007年1月至2013年2月诊治的19例早期漏诊的高位颈椎骨折病例的诊治记录,并分析2组不同年资的骨科医师对漏诊病例的影像资料的读片准确性。结果高位颈椎骨折易同时合并重要的复合伤发生,导致颈椎损伤症状被掩盖,是骨折漏诊的关键因素。低年资医师依据颈椎X线摄片和普通颈椎CT扫描片对高位颈椎骨折的诊断率较低,也是导致其漏诊的重要原因。结论为减少高位颈椎骨折的漏诊,必须重视头面部外伤患者,同时建议行颈椎螺旋CT薄层扫描和二维重建以提高骨折诊断的准确性。为预防因漏诊导致的继发损伤,对可疑高位颈椎骨折患者必须给予必要的颈部保护和严格随访。
- 金文杰刘兴振沈康平吴玉杰傅智轶王慧东朱燕辉
- 关键词:高位颈椎骨折漏诊
- 腰椎髓核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与凋亡率正相关被引量:1
- 2015年
- 背景: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缺氧的环境下对细胞凋亡起着双重调控作用。缺氧的严重程度决定细胞是出现凋亡还是适应缺氧生存。当细胞暴露于慢性或极度缺氧时由缺氧诱导因子1α引起的保护机制不足而发生凋亡。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和凋亡在人不同突出类型腰椎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判断两者有无相关性。方法:腰椎髓核组织标本取自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患者60例,41例取自L4-5髓核组织,19例取自L5-S1髓核组织。将髓核组织分为突出组、游离组各30例,同时选取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腰椎髓核组织标本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各组突出腰椎髓核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采用Tunel技术,观察不同突出类型腰椎髓核细胞凋亡程度;分析各组髓核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与髓核细胞凋亡率有无相关性。结果与结论:游离组、突出组和对照组都可观察到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游离组缺氧诱导因子1α在髓核的表达显著高于突出组和对照组(P<0.01)。3组都可观察到髓核细胞的凋亡,游离组髓核细胞凋亡的表达显著高于突出型和对照组(P<0.01)。髓核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和凋亡呈正相关(P<0.01)。结果提示,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与突出类型有关,在脱垂游离型中表达最高。腰椎髓核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与凋亡率呈正相关。
- 刘兴振金文杰金文杰沈康平傅智轶
- 关键词:腰椎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髓核缺氧诱导因子1Α凋亡
- 腰骶神经损害致马尾神经综合征的临床分期及早期诊断被引量:17
- 2005年
- 目的: 探讨马尾神经综合征临床发病特点, 分析其分期。方法: 分析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变化规律。结果: 马尾神经综合征的临床主要表现为鞍区感觉、大小便、性功能障碍,首发症状为感觉功能的障碍, 继而出现括约肌功能及性功能的障碍。临床表现出现前BCR (bulbo cavernosus reflex)、ICR (ischio cavernosus reflex) 等已有明显异常。影像学研究认为, 大部分表现为多节段椎管狭窄。结论: 马尾神经综合征分前期、早期、中期、晚期。电生理改变和鞍区感觉的功能改变是早期诊断的指标。在前期、早期诊断马尾神经综合征称为早期诊断。
- 史建刚贾连顺袁文叶晓建陈德玉倪斌田纪伟沈康平
- 关键词:马尾神经综合征
- 无骨折脱位颈椎外伤后迟发性神经损伤的诊治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颈椎外伤后迟发性神经损伤发生机制以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3-10收治的27例无骨折脱位颈椎外伤伴迟发性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就诊时给予常规X线和CT检查,颈部不适症状较重者或出现神经症状者给予颈椎MRI检查。所有患者先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给予手术治疗。结果 3例颈椎外伤患者未及时就诊,其余24例急诊行颈椎X线检查,其中7例椎前筋膜增厚,22例颈椎生理曲度异常;21例行急诊CT检查均未见明显颈椎骨折,其中11例局部节段椎前筋膜增厚。22例在外伤3周内行颈椎MRI检查,12例存在椎间盘明显突出伴脊髓受压;5例在外伤3周后行颈椎MRI检查都存在椎间盘明显突出伴脊髓受压,4例行第2次颈椎MRI复查显示椎间盘明显突出伴脊髓受压。经非手术治疗6例患者恢复正常,21例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9例颈椎外伤3周内手术,术中见颈长肌水肿或充血。12例颈椎外伤3周后手术,术中可见后纵韧带和椎间盘存在一定粘连或钙化。21例手术患者JOA评分:术前平均(24.1±0.9)分,术后6周平均评分(26.2±0.7)分。结论颈椎外伤引发的颈椎稳定性结构损伤是导致继发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颈椎外伤后早期检查和早期治疗是减少迟发性神经损伤的重要方法。
- 金文杰陶海荣刘兴振沈康平吴玉杰傅智轶
- 关键词:颈椎外伤神经损伤
- 急诊寰椎骨折诊断失误的原因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急诊寰椎骨折误诊、漏诊的原因,寻找避免误诊、漏诊的方法。方法对2005年7月至2011年11月急诊诊断失误的29例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1例,女8例;年龄22~65岁,平均37岁。29例诊断失误的病例中漏诊24例,误诊5例。分析急诊室漏诊、误诊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办法。结果漏诊原因:患者初诊时无局部疼痛主诉而未行影像学检查3例,初诊时有局部疼痛主诉但未引起患者重视而未行影像学检查4例,个别首诊医生经验不足读片失误6例,放射科提供影像学资料未显示骨折部位图像7例,患者病情危重于首诊时无法行全面、系统的检查4例。误诊原因均为个别首诊医生对寰椎骨折了解不够,以及对局部解剖结构不熟误把其他的正常结构当作骨折线。结论首诊医生只有熟悉局部解剖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同时需要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提供准确的骨折图像才能避免发生误诊和漏诊。
- 丁欢吴玉杰胡小鹏沈康平傅智轶金文杰
- 关键词:寰椎骨折误诊漏诊
- 预防全椎板切除后椎管再狭窄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0年
- 目的 :探讨多孔磷酸钙人工椎板预防全椎板切除后椎管再狭窄的效果。方法 :以家兔为动物模型 ,行全椎板切除术后多孔磷酸钙人工椎板置换 ,大体观察、切片病理观察、CT扫描和三维结构重建 ,计算机图像分析定量测定椎管面积和矢状径。结果 :多孔磷酸钙人工椎板节段的椎管面积和矢状径比空白节段明显增大 ( P<0 .0 1) ,与正常对照节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多孔磷酸钙人工椎板能有效地预防椎板再生后椎管狭窄 。
- 沈康平陈正形李家顺贾连顺宋海涛顾晓民来茂德
- 关键词:全椎板切除术骨再生
- 全椎板切除后椎板再生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0年
- 目的 :探讨全椎板切除后椎板再生的机制。方法 :以家兔为动物模型行全椎板切除术后 ,肉眼观察、切片病理观察、CT扫描和三维结构重建 ,计算机图像分析定量测定。结果 :全椎板切除后在椎板缺损部位纤维化 ,首先是在骨组织缺损的边缘软骨组织形成 ,然后再演变为骨组织 ,最后形成再生椎板。椎板再生后椎管面积和矢状径比正常椎管小 ( P<0 .0 1)。结论 :椎板再生是软骨内骨化的过程 ,并证实了椎板再生的方式是骨组织逐渐再生。再生的椎板导致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与纤维组织的侵入有关。
- 沈康平李家顺贾连顺陈正形顾晓民宋海涛来茂德
- 关键词:全椎板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