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杰
- 作品数:25 被引量:99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骶棘肌复位缝合在保留棘突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
- 2011年
- 目的通过与传统的骶棘肌游离法进行比较,探讨骶棘肌复位缝合法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对303例患者行保留棘突腰椎后路手术,男181例,女122例;年龄18~82岁,平均38.6岁;按疾病类型、手术方式及骨折节段分别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腰椎间盘突出症半椎板切除髓核完全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单一节段骨折固定及2个节段骨折固定4种方法治疗。对所有患者的切口关闭随机采用2种方法:骶棘肌复位缝合法(骶棘肌复位组158例)和骶棘肌游离法(骶棘肌游离组145例)。记录患者术后24、48h内引流血量、切口愈合不良发生数及拆线时间,根据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检测结果计算患者血红蛋白的丢失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骶棘肌复位组24、48h切口引流血量低于骶棘肌游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单纯髓核摘除术、单一节段骨折、2个节段骨折的骶棘肌复位组的48h血红蛋白丢失率低于骶棘肌游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棘肌复位组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低于骶棘肌游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线时间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保留棘突的腰椎后路手术切口缝合中,与骶棘肌游离法比较,采用骶棘肌复位缝合法能明显减少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不良等发生率,是一种良好的缝合方法。
- 吴玉杰沈康平胡小鹏傅智轶金文杰
- 关键词:腰椎骨折后路手术骶棘肌
- 伴腰椎不稳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内固定材料植入并椎体间植骨融合181例资料回顾分析被引量:15
- 2008年
-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原则不仅考虑彻底解除神经组织的压迫,还要兼顾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尽最大可能不遗留腰椎不稳造成的腰痛等并发症。回顾分析1997-2005年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和上海长征医院获得随访的181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资料。男103例,女78例,年29~87岁,平均58.3岁,病程5个月-21年,平均45月。治疗中内固定采用sofamor公司、Depuyspine公司生产的材料。根据患者检查结果选择手术方式:A组:全椎板切除+根管扩大29例。B组:半椎板切除+根管扩大24例。C组:椎板间开窗+根管扩大43例。D组: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横突间植骨52例。E组: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横突间植骨+椎间融合33例。181例随访均大于1年,平均51个月,5种手术方式优良率分别为75.9%,83.3%,79.1%,86.6%,90.9%,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6%,11.1%,15.4%,20.1%,18.8%。实验结果显示,椎体间植骨恢复了脊柱生理高度,提高了融合率,降低了手术后疾病复发率、融合后断钉断棒率。
- 吴玉杰贾连顺沈康平付智轶金文杰
-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椎间融合术
- 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SA)对脊髓损伤大鼠的功能保护作用。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n=30)。空白对照组施行椎板切除但不损伤脊髓;其余三组均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10 g×10 cm),并于术后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对照组)、SA(5.0 mg/kg)(SA组)和甲基强的松龙(100 mg/kg)(MP组),每天给药1次。分别于术后8、24、96 h及7、14 d,运用Rivlin斜板功能障碍率评价动物后肢运动功能变化。处死大鼠取损伤节段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各组大鼠的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对照组大鼠术后96 h时出现功能恢复,但随后无进一步恢复现象;SA组和MP组大鼠的脊髓功能,于术后96 h时出现明显恢复,且随时间延长获得进一步恢复。SA组和MP组大鼠Rivlin斜板功能障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该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未见坏死神经元细胞;SA组和MP组大鼠同一时间点的坏死神经元细胞数目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SA对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 吴玉杰沈康平金文杰
- 关键词:Β-七叶皂甙钠脊髓损伤
- 高位颈椎骨折的漏诊原因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高位颈椎骨折高漏诊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自2007年1月至2013年2月诊治的19例早期漏诊的高位颈椎骨折病例的诊治记录,并分析2组不同年资的骨科医师对漏诊病例的影像资料的读片准确性。结果高位颈椎骨折易同时合并重要的复合伤发生,导致颈椎损伤症状被掩盖,是骨折漏诊的关键因素。低年资医师依据颈椎X线摄片和普通颈椎CT扫描片对高位颈椎骨折的诊断率较低,也是导致其漏诊的重要原因。结论为减少高位颈椎骨折的漏诊,必须重视头面部外伤患者,同时建议行颈椎螺旋CT薄层扫描和二维重建以提高骨折诊断的准确性。为预防因漏诊导致的继发损伤,对可疑高位颈椎骨折患者必须给予必要的颈部保护和严格随访。
- 金文杰刘兴振沈康平吴玉杰傅智轶王慧东朱燕辉
- 关键词:高位颈椎骨折漏诊
- 腰椎髓核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与凋亡率正相关被引量:1
- 2015年
- 背景: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缺氧的环境下对细胞凋亡起着双重调控作用。缺氧的严重程度决定细胞是出现凋亡还是适应缺氧生存。当细胞暴露于慢性或极度缺氧时由缺氧诱导因子1α引起的保护机制不足而发生凋亡。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和凋亡在人不同突出类型腰椎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判断两者有无相关性。方法:腰椎髓核组织标本取自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患者60例,41例取自L4-5髓核组织,19例取自L5-S1髓核组织。将髓核组织分为突出组、游离组各30例,同时选取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腰椎髓核组织标本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各组突出腰椎髓核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采用Tunel技术,观察不同突出类型腰椎髓核细胞凋亡程度;分析各组髓核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与髓核细胞凋亡率有无相关性。结果与结论:游离组、突出组和对照组都可观察到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游离组缺氧诱导因子1α在髓核的表达显著高于突出组和对照组(P<0.01)。3组都可观察到髓核细胞的凋亡,游离组髓核细胞凋亡的表达显著高于突出型和对照组(P<0.01)。髓核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和凋亡呈正相关(P<0.01)。结果提示,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与突出类型有关,在脱垂游离型中表达最高。腰椎髓核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与凋亡率呈正相关。
- 刘兴振金文杰金文杰沈康平傅智轶
- 关键词:腰椎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髓核缺氧诱导因子1Α凋亡
- 手术结合术后放疗治疗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手术结合术后放射治疗方法治疗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5例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病人经手术结合术后放射治疗的疗效。[结果]随访12~40个月,病人获得完全恢复,均无复发迹象。[结论]手术结合手术后放射治疗是治疗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优良方法。
- 吴玉杰沈康平傅智轶金文杰
- 关键词:孤立性浆细胞瘤脊柱手术
- β-七叶皂甙钠抑制损伤脊髓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被引量:2
- 2014年
- 背景:研究证实脊髓损伤后早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可以减轻脊髓损伤的病理程度,但是近20年未再有突破性进展。目的:观察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坏死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Allen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的18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每组60只,造模后即刻给药,β-七叶皂甙钠组腹腔注射5 mg/kgβ-七叶皂甙钠,甲基强的松龙组腹腔注射100 mg/kg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给药1次,于治疗后8,24,96 h,治疗后7,14 d 5个时间节点处死实验动物并取损伤段脊髓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坏死神经细胞数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各组均于治疗后8 h出现坏死细胞且7 d达高峰,14 d时水肿减轻但坏死细胞并未减少,但β-七叶皂甙钠及甲基强的松龙两组同一时间点上坏死细胞数目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各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吸光度均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β-七叶皂甙钠组与对照组在96 h内增加快速,而甲基强的松龙组缓慢均匀增加,24 h以内β-七叶皂甙钠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但均低于甲基强的松龙组(P<0.05),96 h后β-七叶皂甙钠及甲基强的松龙两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7 d后各组均开始缓慢下降。结果表明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可通过减少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在用药2周时间内的效果与甲基强的松龙相似。
- 丁勇吴玉杰傅智轶金文杰胡小鹏刘兴振
- 关键词:Β-七叶皂甙钠脊髓损伤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细胞坏死
- 聚-DL-乳酸可吸收膜对兔膝关节术后肌肉周围组织黏连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以往膝关节术中放置硅胶膜减少术后肌肉黏连是预防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但术后需二次手术将膜取出。实验拟观察聚-DL-乳酸可吸收防黏连膜在减少关节术后肌肉黏连的作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6-03/08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成年新西兰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在兔的左膝关节内侧切口,切除髌骨上方股直肌股骨面的薄层肌肉和大部分滑膜,实验组将聚-DL-乳酸可吸收防黏连膜修剪至合适大小(0.8cm×1.2cm),完全覆盖在股直肌下方滑膜切除处,对照组不放膜。术后用石膏管型固定将兔膝关节固定在屈膝90°,持续3周后拆石膏,在术后8周将所有兔麻醉后处死,行病理学检查。检测损伤前及损伤后3,8周的膝关节被动屈曲角度;检测膝关节的局部黏连,组织变化,生物膜的吸收情况。结果:①大体观察结果:术后8周对照组黏连较严重,呈致密的纤维性黏连,限制膝关节被动活动。实验组黏连呈松散状,无关节强直发生。②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8周对照组有较多的厚而致密的胶原纤维形成,与骨皮质或肌肉组织黏连,实验组有较薄而松散的胶原纤维存在,无致密黏连存在。③兔膝关节屈曲角度比较:实验组术后3,8周膝关节屈曲角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兔中,术后3,8周膝关节屈曲角度间比较,术后8周时的角度均小于术后3周,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用聚-DL-乳酸可吸收防黏连膜可减轻术后肌肉周围组织间的黏连,有效预防关节僵硬。
- 金文杰胡小鹏刘永章陶海荣吴玉杰傅智轶
- 关键词:可吸收膜黏连关节僵硬生物材料
- 退变腰椎间盘细胞经体外转基因培养生物学活性的实验研究
- 2011年
- 目的构建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3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TGF-β3转染椎间盘髓核细胞,研究转基因TGF-β3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手术方法制作椎间盘突变模型,从而获取原代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通过脂质体将真核载体pEGFP-TGF-β3导入髓核细胞,然后对细胞的形态和增殖活性(MTT法)进行观察,应用Westen Blot检测TGF-β3在髓核细胞的表达含量,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转染后髓核细胞的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髓核细胞转染后,细胞活性增强,TGF-β3表达增加,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Ⅱ型胶原表达增加。结论 TGF-β3转染退变髓核细胞可起到维持髓核细胞表型,并在细胞传代后仍发挥调节作用。TGF-β3确实具有促进髓核细胞增殖和Ⅱ型胶原合成的能力,从而有可能延缓甚至逆转椎间盘退变。
- 吴玉杰刘兴振傅智轶金文杰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髓核细胞转基因椎间盘退变
- 雷洛昔芬对OVX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特点以及雷诺昔芬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健康12周龄雌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卵巢切除+生理盐水组(OVX),卵巢切除+雷诺昔芬组(OVX+RAL),每组18只大鼠。卵巢切除术后8周,骨密度检测确认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成功。选择开放性右侧股骨中段骨折模型,以克氏针行髓内固定股骨;骨折后8周,CR片记录大鼠骨痂的连续性以及骨折愈合情况,三点弯曲试验检测股骨的最大弯曲应力和最大弯曲载荷。取骨折术后4周和8周时骨痂,行HE染色,并记录骨小梁或小梁状骨所占体积比(BV/TV)表示。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痂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 CR摄片显示骨折后8周各组大鼠骨折连续性都较好,骨折对位对线好。大鼠骨折8周时最大弯曲应力和最大弯曲载荷,SHAM组和OVX+RAL组都明显优于OVX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骨折4周时骨痂的HE染色中,OVX组原始小梁状骨中新生软骨细胞较多。OVX+RAL组和SHAM组8周时骨痂中BV/TV值明显高于OVX组。骨折4周时骨痂VEGF染色中,各组大鼠的骨痂内软骨细胞或骨细胞上存在一定量的VEGF表达,SHAM组和OVX+RAL组的细胞上VEGF表达量略高于OVX组;骨折8周时各组骨痂中的VEGF几乎无明显表达。结论 OVX大鼠骨痂成熟缓慢和早期骨痂内VEGF低表达,可能是骨折愈合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雷诺昔芬可以促进骨痂成熟和早期骨痂中VEGF的表达,有利于OVX大鼠骨折愈合。
- 金文杰陶海荣沈康平吴玉杰傅智轶刘兴振
-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雷诺昔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