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樊军

作品数:144 被引量:2,083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9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0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3篇农业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95篇土壤
  • 38篇水分
  • 33篇土壤水
  • 33篇黄土高原
  • 28篇土壤水分
  • 21篇旱地
  • 19篇水蚀
  • 19篇风蚀
  • 17篇水蚀风蚀交错...
  • 16篇施肥
  • 15篇导水率
  • 13篇植被
  • 12篇硝态氮
  • 9篇黄土高原旱地
  • 8篇定位施肥
  • 8篇入渗
  • 8篇饱和导水率
  • 7篇养分
  • 6篇氮累积
  • 6篇冬小麦

机构

  • 105篇西北农林科技...
  • 98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西安理工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西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陕西科技大学
  • 2篇三门峡职业技...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北京市水科学...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44篇樊军
  • 42篇王全九
  • 40篇郝明德
  • 27篇邵明安
  • 12篇王力
  • 9篇付威
  • 8篇党廷辉
  • 7篇李世清
  • 6篇米美霞
  • 5篇高宇
  • 5篇王建国
  • 4篇王幼奇
  • 4篇朱志梅
  • 4篇齐丽彬
  • 3篇张庆印
  • 3篇曾辰
  • 3篇李生秀
  • 3篇郑纪勇
  • 3篇李婷
  • 3篇谢慧慧

传媒

  • 16篇应用生态学报
  • 15篇农业工程学报
  • 14篇植物营养与肥...
  • 9篇中国水土保持...
  • 6篇土壤通报
  • 6篇草地学报
  • 5篇土壤学报
  • 4篇生态学报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干旱地区农业...
  • 4篇灌溉排水学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土壤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北方园艺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4篇2023
  • 7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2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10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7篇2010
  • 6篇2009
  • 16篇2008
  • 10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5篇2004
1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地区近5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被引量:55
2008年
为了探求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干燥化过程及成因和该地区植被耗水的变化情况,该文根据黄土高原5站点近50a的日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日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分析了ET0的日均值、月均值和年值的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与ET0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ET0日值和月均值与大气温度、日照时数均达到了极显著的相关性,其ET0日值和ET0月均值曲线均呈单峰型,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峰值均出现在6月。除了西安和西宁ET0年值显著降低外,其他3站点的年际间变化趋势不显著,同时除西宁站外其他各站点在20世纪80年代后ET0均有上升的趋势。
王幼奇樊军邵明安白一茹
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量黄土高原
质地和根系深度对水分探头埋设的仿真模拟被引量:7
2013年
利用Hydrus-1D模型模拟不同植物根系深度和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动态与平衡,研究了根系分布深度和质地对控制灌溉土壤水分探头埋设深度的影响,并利用试验进行了验证.土壤质地和植物根系分布深度对探头埋设深度有显著影响,砂壤土和壤土分别采用高频低灌量和低频率高灌量的方法.浅根系植物(10 cm)在砂壤土条件下探头埋设5 cm深度最佳,但是根系深度增大到30 cm,探头应该埋设到20 cm深度.对壤土而言,利用位于根系1/2至1/3处的探头控制灌溉.太浅的埋设深度会导致灌溉频率增大,太深的埋设可能造成植物缺水.黏土条件下,结果较为复杂,探头的埋设深度需要田间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具体植物,因其需水规律和生理特征的不同,根据植物需水规律来调整探头的控制范围达到高效节水目的.
樊军王全九汪羽宁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壤质地计算机模拟入渗
施肥和地膜覆盖对黄土旱塬土壤理化性质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施肥等措施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为保持土壤适度生产力,选择适合黄土塬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增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设在渭北旱塬的多年田间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空白对照、施氮磷肥、施氮磷钾肥、氮磷肥加生物炭、氮磷肥加生育期地膜半覆盖和氮磷肥加夏闲期地膜半覆盖共 6 个处理,所有处理均在冬小麦收获后和播种前进行翻耕。分析了不同处理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冬小麦产量及农艺指标。【结果】与对照相比,施氮磷肥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饱和导水率,降低耕层土壤紧实度,显著增加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降雨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全磷、有效磷等养分的含量,连续三年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均在一倍左右。与氮磷肥处理相比,增施钾肥处理增加了冬小麦拔节期耕层土壤紧实度,却显著降低了收获期土壤容重、增加了总孔隙度,并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耕层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使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连续三年冬小麦平均产量达 4500 kg/hm^2;增施生物炭处理耕层土壤容重降至最低为 1.16g/cm^3,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导致饱和导水率最大为 0.049 cm/min,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耕层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的含量有一定增加,冬小麦的产量有所提升;施氮磷肥基础上的生育期地膜半覆盖与夏闲期地膜半覆盖,均显著降低了耕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增加了土壤紧实度,提高了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耕层土壤中有机质、铵态氮、速效钾的含量有所增加,全磷含量降低,土壤 pH 下降,除去受灾年份,冬小麦平均产量在 4700~4800 kg/hm^2 之间。【结论】与对照相比,长期施用氮磷化肥显著提高冬小麦的
付威樊军胡雨彤赵晶郝明德
关键词:黄土旱塬土壤紧实度饱和导水率水分利用效率
一种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过程的测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过程的测定方法,采用可拆卸的土柱,土柱内种植有植物,在土柱中间安放土壤水分测量管,并将土柱放置于田间土坑中;植物根系密度垂直分布可以通过定期卸开土柱分层取土洗根、扫描根而获得,实际植物...
樊军齐丽彬邵明安王全九
文献传递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植被恢复中土壤水分变化被引量:6
2016年
针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中水资源短缺问题,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地处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的六道沟小流域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储水量和土壤垂直剖面含水量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紫花苜蓿地(12,15,17,21,26,41a)、荒草地(15,32,41a)、弃耕地(12,21,41a)、杏树地(14a)的土壤储水量和土壤垂直剖面含水量特征。结果表明:4种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储水量的大小顺序为弃耕地〉荒草地〉杏树地〉苜蓿地;苜蓿地、弃耕地0-200cm储水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减少,而荒草地的储水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却持续减少。水蚀风蚀交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恢复方式是该地区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生长年限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影响不明显。
王亚飞樊军贾沐霖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水分苜蓿地弃耕地
不同类型层状土壤持水能力的研究被引量:45
2013年
为了了解不同类型层状土柱持水能力,利用砂土和砂黄土2种土壤,设置3种不同厚度分层土柱(11.25、22.5、45 cm)和2种匀质对照土柱,测定了土柱自初始饱和条件下的排水过程;同时利用匀质土柱测定结果标定2种土壤水力参数,通过Hydrus-1D模型对不同类型层状土柱排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获得了不同类型层状土柱的田间持水量。结果表明,层状土柱持水能力随着分层厚度的减小而增加,当分层厚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土柱持水能力不再随着分层厚度的减小而增加,该临界厚度取决于下层粗质土壤对上层细质土的吸力与上层细质土壤进气吸力之间的相对大小。本试验所用2种土壤分层临界厚度大约在5 cm左右;土柱失水主要来自下层较粗质地土壤,由饱和时的0.385 cm^3/cm^3减小到0.04 cm^3/cm^3。上层细质土壤含水量随着分层厚度的减小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矿区恢复和污染物填埋提供理论指导。
任利东黄明斌樊军
关键词:土壤持水能力HYDRUS-1D模型
负水头条件下的水平一维土壤吸渗特征被引量:15
2007年
该文分析了不同负水头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负水头条件下水平一维土壤的吸渗特征,根据Brooks-corey模型推求了描述负水头条件下土壤吸渗公式,并分析了各参量间的函数关系。分析了Philip吸渗公式在负水头条件下的适用性,并对所建立的公式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理论关系可以很好描述负水头条件下水平一维土壤吸渗过程。
辛琛王全九樊军
关键词:负水头土壤水分运动
黄土高原旱地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氮磷化肥利用率与硝态氮累积
本文研究了我国黄土高原早地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产量及氮、磷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能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其幅度与降水有密切关系;氮磷配合能提高氮磷化肥利用效率,并能显著降低土壤剖面的硝态氮含量。大量施用氮肥...
郝明德樊军党延辉郭胜利
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硝态氮累积肥料利用率
黄土旱塬农业生态系统土壤深层水分消耗与水分生态环境效应被引量:70
2004年
研究了渭北旱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田土壤深层剖面含水率的变化特征,并与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能显著影响土壤深层含水率状况,各种方式对土壤深层水消耗能力的排序是15龄苹果园>15龄人工苜蓿>10龄苹果园>刺槐幼林>高产农田>20年撂荒地>5龄苹果园>裸地。10龄苹果园剖面剩余含水率分布接近高产农田,而15龄苹果园土壤剩余含水率低于高产农田,说明10龄到15龄苹果树耗水量显著增大,超过高产农田作物消耗的水分,导致土壤深层水分进一步消耗。由于塬面大部分耕地是高产农田与苹果园,土壤深层含水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苹果树的大面积种植加快了土壤深层水分消耗,最终可能影响这一区域的陆地水循环。
樊军郝明德邵明安
关键词:旱地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干燥化生态环境效应
退耕还林(草)对农牧交错区小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以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例被引量:8
2013年
为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影响,利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选择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退耕还林(草)前(1995—2002年)后(2002—2010年)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草)前,景观格局变化幅度较小,具体表现为研究区面积比例、聚集度指数以及各景观类型的变化幅度比较小,退耕还林(草)后,小流域景观格局发生了剧烈演变,具体表现为耕地面积比例急剧减小,林草地面积比例迅速增加以及斑块边界复杂性下降;2)1995—2010年,研究区景观蔓延度指数从46.26升高到47.54,多样性指数从1.67下降到1.65,从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的景观生态系统转变为以草地和林地景观为主的景观异质程度较低的景观生态系统;3)退耕还林(草)工程是研究区景观格局良性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张庆印樊军张晓萍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农牧交错带GISRS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