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网膜
  • 8篇视网膜
  • 4篇细胞
  • 3篇低氧
  • 3篇低氧诱导
  • 3篇低氧诱导因子
  • 3篇再灌注
  • 3篇缺血
  • 3篇缺血再灌注
  • 3篇灌注
  • 2篇蛋白
  • 2篇低氧诱导因子...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生成
  • 2篇血管生成拟态
  • 2篇亚基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神经生长
  • 2篇神经生长因子
  • 2篇视网膜母细胞

机构

  • 8篇青岛大学医学...
  • 2篇山东省眼科研...
  • 2篇滨州市人民医...

作者

  • 9篇杨莹
  • 8篇牛膺筠
  • 4篇袁春燕
  • 4篇周玮琰
  • 3篇谢迎宾
  • 3篇孟旭霞
  • 2篇刘夫玲
  • 1篇周占宇
  • 1篇杨文毅
  • 1篇王云霄
  • 1篇吴瑗
  • 1篇刘桂凤
  • 1篇杨超
  • 1篇王芳
  • 1篇徐文华

传媒

  • 3篇眼科研究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大鼠发育过程中视网膜低氧诱导因子1α的变化(英文)被引量:1
2008年
背景:研究发现,低氧诱导因子1α不仅与缺氧的生理反应有关,而且还参与了正常的胚胎发育过程。目的:观察大鼠发育过程中视网膜低氧诱导因子1α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09在青岛大学医学院山东省分子病毒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未经产清洁型Wistar大鼠,体质量200~250g。方法:雌鼠和雄鼠1∶1合笼,制成孕鼠。分别于孕12,16,20d时剖腹取胎,获得各阶段的鼠胚。出生后大鼠按日龄分别于1,5,10d和12个月龄麻醉处死后摘除眼球,分离视网膜及制作石蜡切片。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视网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各时间段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低氧诱导因子1αmRNA的表达。结果:胚胎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均有低氧诱导因子1α阳性表达,生后发育早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也可见低氧诱导因子1α阳性表达,以神经节细胞、内网层更明显,随着发育进展,其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大鼠视网膜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为胚胎期最高、生后发育期逐渐下降、成年期最低,3期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大鼠发育过程中视网膜低氧诱导因子1α随着发育的进展逐渐降低,并逐渐集中表达于视网膜节细胞层。
孟旭霞牛膺筠杨莹徐文华
关键词:视网膜发育低氧诱导因子1Α
大鼠视网膜胚胎发育的形态学改变及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发育的形态学改变及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时空表达,探讨HIF-1α在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胚胎10-20d大鼠视网膜进行光镜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胎龄视网膜(10、12、14、16、18、20d)HIF-1α的表达。结果大鼠视网膜发育起自胚胎10d;14d外层色素上皮细胞呈单层排列,神经上皮层逐渐增厚;16d神经上皮层分为内外两层;18d出现chievitz层;20d内网层形成,神经节细胞开始分化。至出生前,视网膜组织分为色素上皮细胞层、神经母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胚胎早期(10-12d)呈现高表达,随胎龄增加而表达减弱,且表达部位随发育进程而改变。结论大鼠视网膜发生起始于胚胎第10d,随胎龄增加逐渐分化,至出生前发育尚不完善。HIF-1α在大鼠胚胎期视网膜的时空表达变化提示HIF-1α可能参与了大鼠视网膜的胚胎发育过程。
孟旭霞牛膺筠杨莹
关键词:视网膜低氧诱导因子-1Α胚胎发育
神经生长因子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后c-fos、c-jun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进一步提高黄斑变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光照组24只、神经生长因子(NGF)组24只和对照组6只;前两组在自制光照箱中连续光照3 h制作光损伤模型,NGF组制模成功后即刻腹腔注射NGF 20μl(含NGF 2μg),光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NGF组和光照组分别于制模后6 h、12 h、36 h和7 d各处死大鼠6只。光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结构的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凋亡相关基因c-fos、c-jun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外核层排列规则,光照组光照后出现视网膜细胞绒毛肿胀、断裂,线粒体肿胀,感光细胞及细胞核破坏,损伤主要发生在光感受器细胞层;对照组视网膜组织c-fos、c-jun几乎不表达,NGF组及光照组c-fos、c-jun表达均明显升高,但NGF组明显低于光照组(P<0.01)。结论 NGF对视网膜光照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抑制c-fos、c-jun的表达,减少视网膜细胞凋亡。
杨超杨莹刘桂凤王芳
关键词:视网膜神经生长因子视网膜光损伤
EPO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WTp53、CyclinD1含量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RIRI)视网膜组织中野生型p53(wild type p53,WTp53)、CyclinD1的关系,为EPO治疗RIR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房穿刺加压法制作大鼠RIRI模型,2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手术组,其中手术组大鼠左眼为RIRI组,右眼为治疗组(于再灌注开始即刻玻璃体腔内注射EPO20I U),手术组又按照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分为1h、6h、12h、24h、48h、72h组。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WTp53、CyclinD1的表达。结果RIRI组视网膜在再灌注6h后可发现有WTp53、CyclinD1的表达,24h达到高峰,48h仍持续强表达,72h表达已明显下降。玻璃体腔内注射EPO后上述因子表达趋势不变,但各时间点治疗组较RIRI组表达强度明显减少(P<0.01)。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EPO可以抑制WTp53、CyclinD1表达,这可能是EPO治疗RIRI的机制之一。
周玮琰牛膺筠周占宇杨文毅杨莹谢迎宾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WTP53细胞周期蛋白D1
多西环素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血管生成拟态的体外研究及组织学观察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多西环素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细胞体外血管生成拟态(VM)和细胞增生的抑制效应。方法建立人RB细胞株三维培养系统,缺氧诱导后观察RB细胞能否形成血管网状结构及其特点;用5~20mg/L不同浓度多西环素处理RB细胞,过碘酸雪夫氏(PAS)染色观察对RB细胞体外血管生成拟态的抑制效应;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多西环素对RB细胞增生活性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不同条件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的相对表达量;收集12例RB石蜡包埋样本进行CD34/PAS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观察RB中的血管生成拟态。结果RB细胞在三维培养系统形成管网状的拟态血管;5~20mg/L多西环素能抑制RB细胞体外管状结构数量。MTT检测显示多西环素加药组3、5、7d的吸光度A[旧称光密度(O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320,P〈0.01),且不同浓度的多西环素组之间细胞的增生抑制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9.442,11.729,12.120;P〈0.05),其浓度与细胞的增生呈负相关(r=-0.924,P〈0.01),氯化钻缺氧组MMP-2、MMP-9的mRNA表达量明显增强,各浓度多西环素加药组显著低于氯化钴缺氧组(t=16.469,P〈0.01)。在12例RB组织标本中可见CD34阴性PAS阳性的瘤细胞围成管道样结构,部分管腔中可见红细胞。结论多西环素能够抑制RB体外血管生成拟态形成和细胞的增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MP-2、MMP-9mRNA的表达而实现。
刘夫玲牛膺筠袁春燕周玮琰杨莹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2血管生成拟态
视网膜母细胞瘤血管生成拟态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关系的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标本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并分析VM与Rb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关系,进一步阐述VM的临床意义。方法实验研究。收集60例Rb患者、10例正常人视网膜组织石蜡标本及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应用过碘酸-雪夫(PAS)与CD34双重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0例Rb中是否存在VM和分布,观察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特点;检测HIF-1α、VEGF蛋白表达,分析Rb瘤组织中VM与HIF-1α、VEGF表达的关系;用CD34抗体进行肿瘤血管内皮染色,并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Rb和正常视网膜组织中的VM、HIF-1α、VEGF蛋白阳性表达的比较采用X^2检验;VM阳性组和VM阴性组的MVD值的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HE染色法观察到Rb中存在VM,其为Rb细胞构成的管腔样结构,无内皮细胞衬覆,腔内可见红细胞。CD34和PAS双重染色结合CD3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证明Rb中存在VM,60例Rb中VM阳性率为18.33%(11/60),其中随着R-E分级的增高,VM阳性表达率明显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8.861,P〈0.05);分化型Rb中VM阳性率(4.34%)低于未分化型中VM阳性率(22.02%)(X^2=4.872,P〈0.05);此外,HIF-1α、VEGF在Rb的VM形成过程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VM阳性组大于VM阴性组大于正常组;微血管密度计数高低与VM的表达有关,VM阴性组的MVD值(49.77±2.05)高于VM阳性组MVD值(36.53±1.15)。结论Rb中存在VM,且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形成VM能力越强。存在VM的Rb组织HIF-1α、VEGF高表达,提示HIF-1α、VEGF在VM的形成中可能起促进作用。
牛膺筠刘夫玲杨莹袁春燕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神经生长因子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凋亡相关基因c-fos/c-jun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凋亡相关基因c—fos/c—ju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组和治疗组,后两组又按照不同再灌注时间分为再灌注后1、6、12、24、48、72h6个时间段。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以NGF或平衡盐溶液玻璃体腔注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中c-fos/c-jun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缺血组视网膜再灌注后1h可发现有c—fos/c-jun蛋白的表达,12h达到高峰,24h表达明显下降。治疗组变化规律与缺血组相似,但表达量明显减弱,再灌注1~24h各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时c—fos/c-jun基因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RGCL)与内核层表达增高;NGF可以抑制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时c—fos/c-jun基因在视网膜的表达。
杨莹牛膺筠袁春燕王云霄谢迎宾周玮琰
关键词: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生长因子视网膜
rhEPO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NF-кB和PC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кB(NF-кB)和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前房加压法制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组和EPO治疗组,后两组又分为1、6、12、24、48、72h组。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视网膜组织中NF-кB和PCNA的表达。结果正常组视网膜无NF-кB和PCNA表达。缺血组两者的表达均24h达高峰,48h后下降;治疗组于6、12、24、48、72h两指标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结论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能诱导NF-кB和PCNA的表达,rhEPO能增强NF-кB和PCNA的表达。
谢迎宾牛膺筠袁春燕吴瑗周玮琰杨莹
关键词:核转录因子-ΚB增生细胞核抗原
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胚胎及出生后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发育过程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时空表达,探讨其表达变化与视网膜发育的关系。方法实验大鼠分为孕12、16、20d组,出生后1、5、10d组及成年组,每组各5只,共35只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方法检测视网膜HIF-1α蛋白及HIF-1α mRNA的表达。结果胚胎期大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均有HIF-1α阳性表达,出生后发育早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也可见HIF-1α阳性表达,以神经节细胞、内网层更明显。随着发育进展,其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大鼠视网膜HIF-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在胚胎期最高、出生后发育期逐渐下降、成年期最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视网膜胚胎及出生后发育过程中HIF—1α的表达存存时空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的发育密切相关。
孟旭霞牛膺筠杨莹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