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永峰

作品数:677 被引量:1,753H指数:19
供职机构:兰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建设科技攻关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81篇期刊文章
  • 102篇会议论文
  • 71篇专利
  • 10篇科技成果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42篇建筑科学
  • 36篇交通运输工程
  • 31篇理学
  • 25篇自动化与计算...
  • 21篇天文地球
  • 2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3篇文化科学
  • 7篇电气工程
  • 6篇机械工程
  • 5篇金属学及工艺
  • 5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电子电信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19篇隔震
  • 124篇隔震结构
  • 123篇地震
  • 102篇基础隔震
  • 57篇阻尼
  • 53篇支座
  • 52篇抗震
  • 45篇混凝土
  • 42篇基础隔震结构
  • 40篇减震
  • 39篇建筑
  • 37篇地震响应
  • 37篇振动控制
  • 36篇钢筋
  • 33篇隔震体系
  • 31篇振动
  • 31篇钢筋混凝
  • 30篇刚度
  • 28篇叠层橡胶
  • 28篇橡胶支座

机构

  • 653篇兰州理工大学
  • 61篇教育部
  • 23篇大连理工大学
  • 20篇广州大学
  • 14篇河西学院
  • 13篇东南大学
  • 13篇西北民族大学
  • 10篇宁夏大学
  • 10篇北京工业大学
  • 10篇西安工业大学
  • 9篇兰州工业学院
  • 5篇清华大学
  • 5篇青海大学
  • 5篇《建设科技》
  • 4篇北方民族大学
  • 4篇河北工程大学
  • 4篇重庆交通科研...
  • 4篇伊利诺伊大学
  • 3篇长安大学
  • 3篇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

  • 667篇杜永峰
  • 200篇李慧
  • 91篇李万润
  • 69篇朱前坤
  • 35篇程选生
  • 28篇包超
  • 27篇党育
  • 23篇张琼
  • 23篇刘彦辉
  • 22篇李喜梅
  • 22篇韩建平
  • 22篇李春锋
  • 20篇张尚荣
  • 20篇王亚楠
  • 20篇狄生奎
  • 19篇吴忠铁
  • 17篇谭平
  • 13篇许铁生
  • 13篇南娜娜
  • 12篇何晴光

传媒

  • 56篇工程抗震与加...
  • 44篇兰州理工大学...
  • 39篇振动与冲击
  • 29篇工程力学
  • 22篇土木工程学报
  • 22篇甘肃工业大学...
  • 22篇地震工程学报
  • 21篇甘肃科学学报
  • 20篇建筑结构
  • 16篇低温建筑技术
  • 12篇振动.测试与...
  • 10篇建筑结构学报
  • 9篇世界地震工程
  • 9篇四川建筑科学...
  • 8篇地震工程与工...
  • 7篇工业建筑
  • 7篇湖南大学学报...
  • 6篇西北地震学报
  • 6篇防灾减灾工程...
  • 5篇振动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34篇2023
  • 30篇2022
  • 34篇2021
  • 29篇2020
  • 31篇2019
  • 38篇2018
  • 33篇2017
  • 27篇2016
  • 32篇2015
  • 35篇2014
  • 31篇2013
  • 34篇2012
  • 31篇2011
  • 33篇2010
  • 30篇2009
  • 34篇2008
  • 33篇2007
  • 33篇2006
  • 22篇2005
6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连接方式对非对称双塔连体结构动力可靠度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针对非对称双塔连体结构受力特点和地震地面加速度在强震阶段内的大致平稳性,采用串并联质点系层模型建立了5种连接方式下连体结构计算模型,将状态空间分析法、Bouc-Wen模型等效线性化与虚拟激励法相结合,求解不同连接方式下连体结构的平稳随机响应;利用获得的随机响应并结合动力可靠度理论讨论了小震、大震下高层连体结构的动力可靠度以及不同连接方式对结构在大、小地震功率谱作用下连体结构动力可靠度的变化规律,采用Monte Carlo方法对所给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耗能柔性连接方式在小震下对提高连体结构动力可靠度效果较明显;大震下连接方式对塔楼的可靠度影响不明显,但对连体可靠度影响较大;当采用非耗能连接方式连接时,随连体与塔楼连接方式增强对毗邻塔楼可靠度影响显著,分析了结果产生的原因,为实际工程应用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李春锋杜永峰李慧
关键词:高层连体结构随机振动分析连接方式BOUC-WEN模型动力可靠度
倾斜建筑物纠倾方法及专用工具
本发明是一种倾斜建筑物纠倾方法及专用工具,在倾斜建筑物较高一侧布设竖直井,在倾斜建筑物基础底面以下用专用工具开挖通向建筑物底部的水平孔,在挖好的水平孔内浸水,软化土体刚度,受上部结构自重作用,土体产生压缩变形,从而将倾斜...
宋彧朱彦鹏曹凯周茗如米海珍杜永峰韩建平张贵文党星海罗维刚衡涛李春燕
文献传递
多灵敏度压电式螺栓松动监测装置及其使用与识别方法
多灵敏度压电式螺栓松动监测装置及其使用与识别方法,装置包括保护壳,卡环,磁座、动板,弹簧,压电陶瓷,定板,导线,密封板,中轴。本发明基于压电材料两端电压随其压力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实现螺栓松动识别目的,压电材料设置有四块,分...
李万润刘学智郭艺博金复来董芳洁杜永峰
文献传递
基于试验的串联隔震体系加固方法分析
2016年
以串联隔震体系的振动台试验为背景,分析了串联隔震体系模型的破坏现象。根据其破坏的特点,用有限元软件MARC对采用外包钢法加固的串联隔震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了5种加固方案下串联隔震体系及钢筋混凝土柱的荷载和位移关系,探讨了加固长度对钢筋混凝土柱破坏时铅芯橡胶支座变形的影响。研究表明:串联隔震体系试验模型的破坏主要表现为钢筋混凝土柱的混凝土开裂和钢筋的屈服。采用外包钢法加固能明显提高串联隔震体系的抗震能力,随着加固长度的增大,抗震能力逐渐提高。当以铅芯橡胶支座的极限变形和钢筋混凝土柱的屈服为设计目标时,串联隔震体系的加固长度存在最优值,本试验模型的合理加固长度比约为0.2。
吴忠铁范萍萍杜永峰王晓琴刘彦辉
关键词:串联隔震体系振动台试验外包钢法
一种抗弯剪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连接装置和连接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弯剪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连接装置,包括连接钢板,还包括上部连接装置和下部连接装置,所述上部连接装置和下部连接装置分别设有主体钢、凸型钢板和纵向钢筋环,所述纵向钢筋环与主体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钢板设有两...
李万润向荣江刘宇飞栾雪涛丁明轩杜永峰
钢筋混凝土矩形贮液结构的液-固耦合动力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由于液体的影响,贮液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与一般结构不同。本文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DINA,考虑混凝土材料中钢筋的作用,探讨贮存液体表面重力波、壁板刚度、结构尺寸对系统液固耦合动力响应的影响,以及单向、双向和三向地震耦联作用下的液固耦合动力响应。结果为钢筋混凝土矩形贮液结构的液固耦合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杜永峰史晓宇程选生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矩形贮液结构ADINA动力响应
基础隔震结构连续性倒塌的非线性动力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基于备用荷载路径法,以基础隔震结构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分别对底层框架柱和隔震支座意外失效时剩余结构连续倒塌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性能化设计评估方法 FEMA356中塑性铰力与位移关系曲线提出了反映受损结构抗倒塌性能的评价指标。研究表明,利用结构性能化指标可以较为准确地评判剩余结构的连续倒塌形态;且隔震支座失效对剩余结构造成的影响弱于底层框架柱失效所造成影响,但两种失效情况所引起剩余结构的响应趋势是一致的。
杜永峰谈志鸿包超朱翔宋翔
关键词:基础隔震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
基于地震响应的结构鲁棒性定量分析方法被引量:2
2017年
为了研究结构抗连续倒塌鲁棒性,基于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受力特征,结合备用荷载路径法与动力时程分析法,提出了结构鲁棒性定量分析方法,并根据震级-震中距条带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选取随机地震动记录进行算例分析和验证。研究表明,结构的鲁棒性优劣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外部作用强度呈反相关关系;通过定量分析结构鲁棒性,可以在多个结构方案筛选时提供一定的参考;降低重要构件的损伤风险,对易损性系数和重要性系数均较大的构件设置提供可靠保护,加强构件之间相互联系,提高备用荷载路径的可靠性,能够增强结构的鲁棒性。
包超杜永峰徐天妮祁磊宋翔
关键词:地震响应结构鲁棒性
脉冲型地震下地震动强度指标与基础隔震结构位移响应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以隔震结构等效SDOF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Bouc-Wen模型描述体系非线性力-变形行为,以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记录为输入,运用MATLAB进行编程并求解得到体系的非线性地震响应;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地震动强度指标与SDOF体系位移响应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研究;分别以5层和8层基础隔震结构为例对分析结果进行算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与其它地震动强度指标相比,速度型指标在各周期段均与等效SDOF体系地震位移响应呈现较高相关性;各地震动强度指标对应相关系数曲线的分类化特征明显,其中对应第1类曲线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更适于多层基础隔震结构,建议将VSI或HI作为优选指标用于多层基础隔震结构地震位移响应预测等相关方面研究。
王亚楠于娇杜永峰
关键词:基础隔震结构相关系数
平面不规则基础隔震结构抗扭设计研究被引量:10
2020年
针对平面不规则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振动特性,通过调整隔震层隔震支座的布置,得到3种不同工况的隔震层刚心与上部结构质心、刚心相对位置关系,分别以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为指标的扭转位移比,作为平面不规则基础隔震结构扭转响应指标,利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通过对3种不同工况的扭转指标对比分析研究,提出适用于平面不规则基础隔震结构的抗扭设计方法。结果表明:对于平面不规则结构,应在保证隔震层扭转位移比小于1.2的基础上,使隔震层的刚心和上部结构的刚心分别位于上部结构质心的两侧,可有效控制上部结构的扭转。
黄小宁王威王宁杜永峰
关键词:扭转位移比偏心距抗扭设计
共6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