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淑敏

作品数:18 被引量:79H指数:4
供职机构:大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卒中
  • 4篇细胞学
  • 4篇脑脊液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脑卒中
  • 2篇动脉
  • 2篇动脉溶栓
  • 2篇动脉溶栓治疗
  • 2篇血清
  • 2篇溶栓
  • 2篇溶栓治疗
  • 2篇栓塞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肿瘤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脑脊液细胞
  • 2篇脑脊液细胞学

机构

  • 18篇大连市中心医...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18篇李淑敏
  • 14篇王苏平
  • 7篇蔺建文
  • 6篇王虹
  • 6篇王翠
  • 4篇赵红
  • 4篇王梓晗
  • 4篇赵红玲
  • 2篇王晓红
  • 2篇刘赞华
  • 1篇孙巧凤
  • 1篇王晓东
  • 1篇范铁平
  • 1篇曲竞
  • 1篇蔺健雯
  • 1篇彭道勇
  • 1篇李迪
  • 1篇潘心
  • 1篇蓝晓艳
  • 1篇蔺建雯

传媒

  • 3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奥氮平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观察奥氮平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72例老年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将其分为奥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每组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的精神行为症状、疗效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培酮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疗效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奥氮平组患者优于利培酮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奥氮平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利培酮。
蔺建文李淑敏王苏平王虹
关键词:奥氮平老年痴呆
结核性脑膜炎抗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抗体与脑脊液细胞学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患者不同阶段抗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抗体阳性率及脑脊液细胞学变化,推测二者之间是否有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结脑患者26例,病毒性脑膜炎(病脑)患者30例,在发病1、2、3、4周分别测其脑脊液抗PPD抗体IgG及脑脊液细胞学结果。结果结脑组在发病早期1周内,抗PPD抗体IgG阳性率低,脑脊液细胞学浆细胞出现率低;发病2~3周,抗PPD抗体IgG阳性率升高,浆细胞出现比例升高;发病4周,经有效治疗后,抗PPD抗体IgG阳性率仍高,浆细胞比例降低或消失。病脑组在发病第1、2、3、4周脑脊液抗PPD抗体IgG阴性,脑脊液细胞学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浆细胞出现率低。结论结脑患者抗PPD抗体IgG阳性率低,浆细胞比例低或无;抗PPD抗体IgG阳性率高,浆细胞比例高,二者有相关性;二者结合可提高早期结脑诊断率。
李淑敏李垚蔺建文任彦微宋其生郝国华王苏平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抗体脑脊液细胞学
脑肿瘤卒中合并左房血栓致下肢动脉栓塞一例
2010年
1病例简介患者,男,73岁,洗澡时突发右下肢疼痛6h来诊。既往高血压病史7年余,未服降压药物。急诊:颅脑CT检查提示右侧顶叶高密度病灶,提示占位合并出血,以'脑出血、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入院。入院体格检查:
王翠王苏平李淑敏
关键词:脑肿瘤卒中血栓下肢动脉栓塞
亨廷顿舞蹈病一家系两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9年
亨廷顿舞蹈病(H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的神经退行性遗传病,由IT15基因外显子CAG三核苷酸重复突变所致,临床表现为不自主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发现有尾状核萎缩,额角扩大,部分伴有皮质萎缩,基因检测是该病重要的诊断方式。对于有明确阳性家族史和典型临床表现,本病的诊断率较高;但对早期或不典型HD的诊断,临床常出现漏诊和误诊。为探讨HD的诊治,本文对1例临床疑似HD患者及2个家族成员进行影像学及IT15基因的CAG重复序列进行分析,并结合最新文献,阐述HD的发病机制及最新治疗进展,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HD目前仍无有效治疗手段,但基因治疗为该病提供了新的方向。
赵红刘赞华李淑敏蔺建文赵红玲王苏平
关键词:舞蹈症亨廷顿舞蹈病基因检测文献复习
戊四氮致癫痫大鼠海马组织内SOD、MDA及NO的动态变化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通过分析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癫痫发作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选取25只大鼠建立癫痫模型,另外5只做对照组。采用戊四氮腹腔注射制作大鼠急性癫痫模型,并按照癫痫发作后30 min、1 h、6 h及24 h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癫痫发作30 min组、1 h组、6 h组和24 h组,每组各5只。取5组大鼠海马组织制成1:10(重量体积比)的组织匀浆,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硝酸还原法测定NO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癫痫模型组大鼠发作后30 min、1 h和6 h脑内海马组织的MDA和NO水平明显上升,而SOD活性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癫痫模型组大鼠发作后24 h时,上述各值水平与对照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发生与NO及脂质过氧化密切相关,SOD在癫痫的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蔺建文李淑敏王苏平王虹
关键词:癫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12例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迟发性脑出血的特点。方法分析12例迟发性脑水肿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 12例患者经调整药物治疗后,痊愈2例,好转9例,死亡1例。结论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生与血肿大小无关,临床上及早发现,及早干预,预后较好。
王翠梁青王苏平李淑敏赵红
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和EPO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究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于2013年10月-2015年4月我科收治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取9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白细胞水平,比较两组血清Hcy、EPO、血小板、Fib及血白细胞水平,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缺血性脑卒中病发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法对血清Hcy与EPO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Hcy(23.52±12.15)m IU/L与EPO(34.61±11.25)m IU/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57±2.18)m IU/L、(17.54±5.83)m IU/L;观察组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血白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可知,Hcy为缺血性脑卒中病发的独立因素,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PO水平与Hcy呈正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病发与血清Hcy和EPO水平升高密切相关,且Hcy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病发的高危因素。
蔺建文李淑敏王苏平曲竞王虹
关键词:血清HCYEPO
脑膜癌病1例被引量:1
2012年
患者男性,73岁,因进行性反应迟钝伴双下肢无力20余日入院。既往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病史,内科奄体无阳性体征,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碱性磷酸酶1383U/L;血沉18mm/h;CEA78.12ng/ml,余肿瘤标记物正常。ECG、胸片、睡眠脑电图正常。P300提示潜伏期延长。
李淑敏蔺建雯王翠
关键词:脑膜癌病腺癌脑脊液细胞学
不宁腿综合征1家系报告
2009年
李淑敏王苏平王晓红
关键词:家系报告运动障碍性疾病阳性家族史显性遗传常染色体
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应用动脉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 8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动脉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术后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5.24%)高于对照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为2.38%(1/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15.72±2.85)、(9.52±2.44)分,ADL评分分别为(51.26±8.23)、(67.58±6.27)分;观察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15.57±2.46)、(7.46±2.23)分,ADL评分分别为(51.26±8.23)、(72.35±7.22)分;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AD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应用动脉溶栓疗法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案。
王梓晗李淑敏王苏平李迪陈忠军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溶栓神经功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