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梓晗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大连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细胞
  • 2篇血清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卒中
  • 2篇脑卒中
  • 2篇急性
  • 2篇急性缺血
  • 2篇急性缺血性
  • 2篇急性缺血性脑...
  • 2篇急性缺血性脑...
  • 2篇干细胞
  • 2篇白细胞介素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溶栓
  • 1篇动脉溶栓治疗
  • 1篇多发

机构

  • 6篇大连市中心医...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7篇王梓晗
  • 4篇李淑敏
  • 3篇王苏平
  • 2篇彭道勇
  • 1篇解丽丽
  • 1篇蔺建文
  • 1篇李福荣
  • 1篇李迪
  • 1篇潘心
  • 1篇赵红玲
  • 1篇王虹
  • 1篇王翠
  • 1篇隋晓雯
  • 1篇吕洪涛
  • 1篇陈忠军

传媒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依达拉奉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MMP-2和-9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9的影响。方法住院诊治的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90例应用常规治疗;两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MMP-2和-9的表达。结果依达拉奉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增高,治疗后MMP-2和-9的下降值更明显(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明显,并能调节血清中MMP-2和-9的表达。
王苏平王梓晗彭道勇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依达拉奉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
白细胞介素17在多发性硬化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通过检测多发性硬化(MS)患者与健康人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研究IL-17水平与MS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7例MS患者和27例健康人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法(ELISA)检测样品吸光度,计算出IL-17水平。结果 MS组的血清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患者组的血清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
解丽丽李福荣隋晓雯王梓晗王翠吕洪涛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白细胞介素17
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应用动脉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 8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动脉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术后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5.24%)高于对照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为2.38%(1/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15.72±2.85)、(9.52±2.44)分,ADL评分分别为(51.26±8.23)、(67.58±6.27)分;观察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15.57±2.46)、(7.46±2.23)分,ADL评分分别为(51.26±8.23)、(72.35±7.22)分;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AD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应用动脉溶栓疗法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案。
王梓晗李淑敏王苏平李迪陈忠军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溶栓神经功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XCL12、IL-33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趋化因子12(CXCL12)、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大连市中心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75例AIS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者170例纳入健康组。对比两组血清CXCL12、IL-33水平,分析观察组患者血清CXCL12与IL-33的相关性以及其对AIS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CXCL12、IL-33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中,预后良好患者的发病至入院时间、TC及CXCL12水平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患者,IL-33水平高于预后不良患者(P <0. 05)。血清CXCL12与IL-33呈负相关(r=-0. 688,P <0. 05)。血清CXCL12的曲线下面积为0. 829(95%可信区间0. 731~0. 915),其截断值是8. 32 ng/ml,灵敏度77. 39%,特异度73. 28%;血清IL-33的曲线下面积为0. 782(95%可信区间0. 690~0. 873),其截断值是58. 38 ng/ml,灵敏度83. 37%,特异度66. 65%。结论 AIS患者血清CXCL12、IL-33水平明显上升,且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临床上可监测CXCL12、IL-33水平评估患者的预后。
王梓晗邓剑平李淑敏蔺建文赵红玲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白细胞介素-3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肿周边移植对大鼠脑出血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的探究
目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以从适龄大鼠的骨髓中分离取得。最近研究表明BMSCs移植到中枢神经系统中可以成功存活,并在该环境中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及相关支持细胞,可以对神经损伤...
王梓晗
关键词:脑出血间质干细胞细胞再生
文献传递
干细胞及神经导管支架修复神经缺损被引量:4
2011年
背景:组织工程的发展为神经缺损的修复提供了可能,种子细胞与导管支架制成的复合体是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核心。目的:从干细胞的组织工程应用及构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导管支架材料角度,探索如何更好的修复神经损伤。方法:以"干细胞,神经损伤,修复,神经导管,神经支架材料"为中文关键词,以"stem cells,nerve damage,repair,nerve guide conduit material,scaffold materials,nerve tissue engineering"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Medline数据库1996-01/2011-01有关不同来源干细胞和导管支架材料修复神经缺损的相关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30篇文献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移植神经干细胞可以在神经系统存活、增殖、迁移,在不同部位分化为相应的细胞,因此给神经修复领域带来新的希望。另外,随着生物材料的发展,神经导管材料修复神经缺损也取得了优良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神经干细胞复合导管可降解生物材料有望能更好的满足神经支架的要求,达到修复和重建的目的。
王苏平王梓晗彭道勇王虹李淑敏
关键词:神经导管干细胞神经损伤
脑脊液细胞学辅助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
2022年
原发性CNS淋巴瘤(PCNSL)发病率低,原发性脑膜淋巴瘤更加罕见,早期诊断困难。CSF细胞学检查是有效的诊断手段之一。我院治疗1例经CSF细胞学辅助诊断的原发性脑膜淋巴瘤,现总结如下。1病例患者,男,48岁。以"头痛一月余,加重伴四肢无力1周"为主诉于2019年8月5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患者于2019年7月无诱因频繁出现后枕部疼痛,伴头晕、呕吐、纳差。入院前1周出现四肢无力、走路不稳。
李淑敏潘心王梓晗张玉华
关键词:脑脊液细胞学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枕部疼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