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林波

作品数:20 被引量:114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6篇翻译
  • 9篇英译
  • 3篇中国翻译
  • 3篇中国古诗
  • 3篇斯奈德
  • 3篇古诗
  • 3篇翻译研究
  • 2篇雕龙
  • 2篇演义
  • 2篇译学
  • 2篇语言
  • 2篇语言学
  • 2篇语言学模式
  • 2篇语言学转向
  • 2篇中国翻译研究
  • 2篇三国演义
  • 2篇文化转向
  • 2篇文心
  • 2篇文心雕龙
  • 2篇《三国演义》

机构

  • 16篇西安外国语大...
  • 4篇西安外国语学...

作者

  • 20篇李林波
  • 1篇刘晓梅

传媒

  • 5篇外语教学
  • 2篇天津外国语学...
  • 2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交响(西安音...
  • 1篇西安外国语学...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郑州航空工业...
  • 1篇大连大学学报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上海翻译(中...
  • 1篇牡丹江教育学...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创作取向的翻译——以庞德、斯奈德等人英译中国古诗为例
"源语取向的翻译"和"译语取向的翻译"是常用的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但翻译研究者和译作批评者也经常看到,在任何一部成熟的译作中,这一对相反的译法都往往是并存、交织的。因此,这种一开始预设的区分就不再具有应有的意义。同时,这...
李林波
关键词:翻译斯奈德
文献传递
论中国翻译研究中的两次“转向”
中国翻译研究中出现过两次显著的转向: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学转向,及始于20世纪末的文化转向。语言学转向顺应了中国翻译研究"学科化"与"科学化"的需求,是对传统翻译研究经验性、零散性不足的克服;文化转向顺应了中国翻译...
李林波
关键词:中国翻译研究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
文献传递
《文心雕龙·原道》三种英译文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文心雕龙》以其"体大虑周"而成为中国古典文论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文心雕龙》现有三个英译全译本,译者分别为施友忠、黄兆杰、杨国斌。文章以《原道》为例,对三个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原道》标题与术语"文"的翻译中,可以看出三个译本在术语翻译和体系建构上的特征,施译与杨译学术性强,而黄译虽对术语的翻译较为笼统,但也有全局考虑。同时,通过对三种译本在文体传达上做出比较,可以看出三个译本的明显特征:施译简洁、准确;黄译形象、重文学性;杨译详细、确切。
李林波
关键词:典籍翻译《文心雕龙》《原道》
在翻译中生长的诗:庞德的《关雎》译诗多维细读被引量:3
2017年
庞德的《诗经·关雎》译文与原作的差异表现在意象、意境、形式等各个方面,与原作似乎是两首平行、独立的诗歌,但它在生成上与原诗有根本的联系。他在译文中对意象、尤其是女子意象进行了显著的丰富与重塑,并将形、声、色糅合于一体。他的译文具有明显的现代诗特征。庞德译诗的生成方式与他对表意文字的挚爱有绝对的联系,他认为表意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文字的构词法,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认知方式。他的翻译指向的是一种更为理想的诗歌写作方式,而非以再现原诗为目标。
李林波
关键词:表意文字
从“关雎”的多元英译看中国典籍外译现状与问题被引量:8
2011年
自古以来对"关雎"的阐释多有分歧,其英译文则体现出更为显著的多元性。本文选取"关雎"的22种英译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结构、主题、叙述视角、词义等多方面的分歧与差异。这22种英译文按照其在译者身份、翻译目的、译文形态上体现出的不同特征,可划分为"传统型翻译"、"现代型翻译"、"诗性创译"三类。本文最后指出,现代意义上的典籍事实上是原本、注解本、今译本与外译本等的共同组合体。
李林波
关键词:翻译中国典籍
回顾与反思——在中国翻译学的建设之路上被引量:3
2005年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翻译学的建设逐渐展开,认识日趋深入。在这20多年中,中国译界产生了大量关于翻译学的专著和论文。通过选取四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对之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看出中国翻译学的发展进程。同时,翻译学的体系和学科性质的问题也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从中挑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对其做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的不同观点以及什么样的观点较为普遍。此外,翻译学的独立性以及学科建设的成就问题也是当前翻译学建设的焦点问题,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也有助于加强对翻译学本质的认识,以及把握翻译学建设的方向。
李林波
关键词:翻译学学科性质独立性
形象学视角下郝玉青《射雕英雄传》英译本中“侠”形象建构研究
2023年
郝玉青的《射雕英雄传》(卷一)英译本推动了中国武侠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文章采用翻译研究的形象学路径,以该译本为考察对象,探讨英译本中“侠”形象的建构。小说中“侠”形象的建构包含三个层面:“侠”名号,包括人名、绰号及称谓;“侠”行为,文章主要聚焦于武打场景的描写;“侠”文化,文章主要考察武侠文化中的价值观等。研究发现:在“侠名号”形象建构中,译者采用直译、意译、以及直译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以达到人名形象建构的最优效果;在“侠行为”建构中,译者通过增加拟声词达到增强武打激烈程度的效果,塑造侠者英勇的形象;在侠文化形象建构中,译者将涉及“为国为民”的诗词译出,并增加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突出侠者“为国为民”的忠义形象,并将表示“侠义”的词汇结合语境具体化译出,凸显侠者的“侠义形象”。
崔亚晶李林波
关键词:形象学《射雕英雄传》武侠文化
中国译学发展的自我定位
2009年
任何学科在学术转型时期都要进行以自我认识和评价为形式的自我定位。在中国译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对自身得失、所处状况以及发展方向的总结与评估式的定位。这些定位主要表现为译学发展之初的后顾式定位、译学发展中的自省式定位以及对译学发展方向的前瞻式定位。在定位的过程中,译学发展中的一些矛盾与问题得到了关注,使得译学进展状况得以明了,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译学的发展。
李林波
关键词:中国译学自我定位
《三国演义》英译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2023年
通过梳理分析国内二十年来有关《三国演义》英译的现有研究成果,探讨其研究态势和研究热点。结果发现:已有研究可分为译本研究、文化研究、文学研究、翻译史研究和译介与传播等五个维度。学界对该领域的探究存在译本选择过于单一、视角局限于传统语言层面、翻译史研究覆盖面不足等问题。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关注全译本和节译本的对比研究;加强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扩宽历时研究的时间跨度以便展现《三国演义》英译史全貌。
李林波刘逸凡
关键词:《三国演义》英译研究
庞德英译《诗经》植物意象研究被引量:14
2016年
《诗经》是中华文学元典,善用赋比兴三大创作手法,意象丰富,其中植物意象占了很大篇幅。庞德将意象主义诗学的理念运用到翻译实践中,主张语言有生命力,翻译过程中再现原文"闪光的细节",用意象展现诗性情感。庞德在《诗经》翻译中用"创译"的手法,灵活处理原文意象的象征意义。本文集中探讨庞德《诗经》译本中的植物意象翻译。
刘晓梅李林波
关键词:《诗经》翻译意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