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融生

作品数:78 被引量:1,234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26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7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28篇地震
  • 25篇青藏高原
  • 23篇青藏
  • 20篇地壳
  • 17篇接收函数
  • 16篇地幔
  • 14篇上地幔
  • 11篇波速
  • 9篇地壳上地幔
  • 9篇反演
  • 7篇地震波
  • 7篇震波
  • 7篇面波
  • 5篇地壳结构
  • 5篇岩石
  • 5篇岩石圈
  • 5篇数值模拟
  • 5篇盆地
  • 5篇各向异性
  • 4篇地壳上地幔结...

机构

  • 77篇中国地震局地...
  • 11篇中国科学院
  • 4篇纽约州立大学
  • 3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成都地质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国家地震局

作者

  • 78篇曾融生
  • 27篇吴庆举
  • 16篇田小波
  • 16篇丁志峰
  • 10篇李永华
  • 10篇张瑞青
  • 8篇王椿镛
  • 7篇吴大铭
  • 7篇朱露培
  • 6篇吴建平
  • 5篇孙为国
  • 5篇何正勤
  • 4篇姚志祥
  • 4篇朱良保
  • 3篇张乃铃
  • 3篇张乃玲
  • 3篇明跃红
  • 3篇陈国英
  • 2篇鲁来玉
  • 2篇周民都

传媒

  • 19篇地球物理学报
  • 17篇地震学报
  • 3篇中国科学(D...
  • 2篇西北地震学报
  • 2篇CT理论与应...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1992年中...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中国地震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1994年中...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1990年中...
  • 1篇1991年中...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7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4篇1998
  • 2篇1996
  • 4篇1995
  • 3篇1994
  • 3篇1993
  • 12篇1992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横波分裂的观测研究被引量:85
1996年
1991年7月-1992年6月,中、美两国合作在青藏高原架设了11个宽频带数字记录的PASSCAL临时地震台站,它们分布在青藏公路沿线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利用这些台站记录到的高质量数据,对远震的SKS波进行分析和计算,在多数台站观测到了SKS波分裂的现象.用SC方法计算了青藏高原所记录到的SKS波分裂的参量,即快波偏振方向φ和快、慢波的到时差δt,探求台站下地幔介质的各向异性.φ从南(拉萨)往北(至格尔木)有一趋势变化,从南边的北东方向渐变至北边的近东西方向.快、慢波的到时差在高原上向北渐渐变大,在不冻泉达到最大;再往北至格尔木又迅速减小.认为在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挤压下,雅鲁藏布江以北青藏高原下面的上地幔物质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沿东西方向发生形变以至流动,它使上地幔中橄榄岩的晶格排列方向平行于物质形变或流动的方向.
丁志峰曾融生
关键词:上地幔各向异性青藏高原横波分裂地震波
用近震资料反演京津唐地区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被引量:7
1994年
用近震资料能得到在水平向和垂直向分辨率较高的地壳速度结构.计算过程中,分别进行定位和速度结构反演的运算,叠代求解.利用北京电信传输台网的资料,用ACH方法对发生在该地区的147个地震进行定位.根据P波和Pn波的走时数据,用SIRT方法反演地壳的三维速度结构.SIRT方法具有物理意义清晰、计算速度快的特点,在微机上即可实现大数据量的反演计算.数值模拟结果显示,SIRT方法的反演结果也是比较理想的.为反演京津唐地区的地壳结构,将研究区域分为三层,各层又划分为13×13个均匀块体,用147个地震的3310条P波和Pn波走时数据反演各块体的速度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地壳上部,速度分布变化不大;中部的平原地区速度低,山区速度高;在北京和唐山之间的地壳下部则明显地存在一低速区,它和远震资料得到的上地幔低速区的位置吻合,表明地幔深部物质向上的侵入,影响了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
丁志峰曾融生
关键词:地壳地震
京津唐张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被引量:79
1990年
采用作者最近新提出的频谱参数化方法,对北京电信传输台网2447个远震P波到时残差数据进行了反演,说明新的参数化方法能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数据.反演结果表明,京津唐张地区深部100多km内存在明显的速度横向不均匀性;50 km以上部分的结构与地表的地质构造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燕山隆起区下部表现为高速异常区,而凹陷区下部则呈现低速异常区;深度100 km以下,地表构造的痕迹逐步消失,异常蝠度也相应降低.研究区域范围内存在三个大的低速异常块体,其中以天津、唐山附近的水平尺度为100 km左右的低速异常区幅度最大,向下一直延伸到约100 km的深度,而且在100 km以下存在一低速异常构造与之对应.研究区域内发生的强震大部分都位于低速异常区边缘向高速区过渡的梯度带上.
朱露培曾融生刘福田
关键词:地壳上地幔P波
藏西北地幔过渡带地震波速度结构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本文利用三重震相波形模拟获得了藏西北地幔过渡带近东西向剖面的SH波和P波速度结构.震源深度偏移波形叠加的方法可验证数据的一致性,提高三重震相识别的可靠性.研究发现,藏西北过渡带的SH波和P波速度结构并不简单线性相关.过渡带内SH波速度梯度小,其660km间断面速度跳跃大;而P波速度结构则表现为过渡带内速度梯度大,且660km间断面速度跳跃小.与此同时,两种速度结构均显示660km间断面埋深无明显异常.上述结果与藏中和拉萨块体过渡带速度结构基本一致与印度地盾下方相比,研究区过渡带底部SH波速度相当,而P波略显高速,因而Vp/Vs比值稍大.结合矿物物理研究,我们认为地震波速度异常的差异可能主要是由过渡带内化学成分的横向不均匀性,例如铝含量的增多引起的.考虑到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研究区过渡带内铝含量的增多可能与高原形成过程中特堤斯洋板片的俯冲-拆沉有关.
张瑞青吴庆举李永华曾融生
关键词:地幔过渡带地震波速度
中美合作课题“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以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介绍被引量:6
1992年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和最高的高原,它在所有大陆中不仅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构造,而且它还是现今唯一仍在继续进行着的大陆碰撞的产物,因此,揭示青藏高原的深部构造对于研究大陆演化及地球动力学问题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青藏高原复杂的地理环境等原因,青藏高原内部的地球物理观测资料非常缺乏,许多学者只能通过少数布设在内部及其周围的固定地震台站来研究高原的深部构造.这大大影响了其研究结果的可靠程度.鉴于青藏高原在当今地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曾融生吴大铭Thomas J.Owens
关键词:地球动力学深部构造上地幔地震台站深部结构相速度
青藏高原及其东部邻区的三维地震波速度结构与大陆碰撞模型被引量:62
1992年
自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以来.印度的大量地壳物质向欧亚大陆的地壳和上地幔挤入.寻找这些物质储藏的处所是了解大陆碰撞过程的关键.利用地震波层折成像方法.研究三维地震波速的结构,可为发现青藏及其邻区地壳和上地幔的异常物质提供证据.本文引用并分析地震面波和体波的层析成像结果.提出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挤入的新模式,它不仅符合地震波速度数据,而且也和地质及地球物理现象相匹配.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挤入的新模式可归纳如下:(1)印度次大陆的地壳向青藏的下部地壳挤入,而不是向青藏的地壳底部或上地幔的软流层挤入;(2)增多的青藏下地壳物质沿破裂的地壳底面,向东部邻区(青川滇)的上地幔软流层下插;(3)青藏中部及川滇上地幔较轻的热物质分别自地壳底面涌入地壳中;上涌物质可以达到地表附近(青藏中部)或是达到25km 深度的中地壳(川滇).视不同地区条件的不同而异.地表的张性构造和热物质的上升有密切关系.
曾融生朱介寿周兵丁志峰何正勤朱露培骆循孙为国
关键词: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以及高原物质东流的讨论被引量:79
1992年
由于喜马拉雅的大陆碰撞,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性相当高.正如地震学在全球板块学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对研究大陆构造的演化亦有重要影响.本文对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以及高原的活动断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总结.对高原的地震带进行重新划分.亚东—安多是一条活动地震带.高原中,震源深度 h>70km 的地震多数分布在这个带上.此带以西的活动构造以及应力状态与在它以东的有很大差异.与阿拉干不同,这里 h>70km 地震的震级较小.其震源机制为正断层.亚东—安多活动带是高原西部地壳张裂区的东缘.h>70km 地震的出现,表明该带地幔顶部为脆性而且积累应变能.文中特别提到近于北西-南东走向的雁石坪—丁青—昌都这一断层带,它的地震活动性大,其震源机制为左旋走滑断层.它属于青藏高原东部的一组左旋走滑断层,是最南边的一条,可能也是最新的一条左旋走滑断层.在班公—怒江以南的崩错—嘉黎断层是一条不连续的右旋走滑断层,这条断层的地震活动性也很大.它与雁石坪—丁青—昌都左旋走滑断层带相距仅百余 km.它们的成对出现,极可能表明现今青藏高原的物质从此两条断层带之间的羌塘地体向东流动.阿尔金、昆仑、鲜水河可能是较早时期高原物质东流的北缘边界.由于物质的冷却自北方开始,物质东流的路径随地质年代?
曾融生孙为国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震活动震源机制
青藏高原瑞利波相速度与深部结构的横向变化被引量:12
1992年
利用中美合作在青藏高原布设的11台 PASSCAL 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记录到的瑞利面波资料,测得青藏高原内不同块体的瑞利面波相速度(周期为10—120s),并反演了不同路径的地壳上地幔 S 波速度结构,发现青藏高原 S 波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显著.亚东—安多裂谷带的面波频散与相邻的块体差异最大,温泉至日喀则路径的相速度比其它路径的相速度明显偏高.该路径的地壳平均速度为3.79km/s,比其它路径的地壳平均速度3.40—3.50km/s高得多.青藏高原内不同块体的地壳中均有低速层存在,但低速层的厚度和速度不尽相同.位于北部的松潘甘孜块体。其地壳较薄约为65km,Sn 速度为4.48km/s,而且在约120km 深处的上地幔中存在一厚度为60km,速度为4.15km/s 的上地幔低速层.其它路径的上地幔速度相近,均没有明显的上地幔低速层出现.羌塘块体与拉萨块体的瑞利波相速度和 S 波速度结构极为相似,上地幔顶部的速度较松潘甘孜块体略高.在青藏高原广大地区中,地壳的平均速度低,普遍存在地壳低速层;上地幔顶部的横波速度为4.50—4.65km/s,上地幔中或者没有低速层或者低速层埋藏较深.
陈国英曾融生吴大铭安昌强苏小兰
关键词:瑞利面波相速度地壳上地幔结构青藏高原
弹性波场数值模拟的隐式差分多重网格算法被引量:20
2004年
为了得到稳定的弹性波数值模拟 ,而不得不选择隐式差分方程 ;为了提高解的精度 ,又不得不增加节点数目 ,但同时也降低了隐式迭代求解的收敛速度 .为此 ,本文使用隐式差分的多重网格算法进行弹性波数值模拟 ,多重网格算法通过粗网格收敛较快的迭代过程求出近似解 ,以近似解为初值使用细网格进行精确的迭代求解 ,从而加速了隐式迭代求解的过程 ,能够以较高计算速度、精度。
田小波吴庆举曾融生
关键词:弹性波场数值模拟多重网格
西藏高原地壳上地幔P波和S波速度结构被引量:2
1992年
利用西藏高原及其邻区150个地震,西藏台网、四川台网、世界标准台网及在西藏布设的流动台网的 P 波和 S 波观测资料,得出了该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 P 波以及 S 波的速度模型:(1)地壳平均厚度70km,可分为明显的两层.上层厚16km,P 波速度5.55km/s,S 波3.25km/s;下层厚54km,P 波速度6.52km/s,S 波3.76km/s;(2)上地幔顶层 P 波速度7.97m/s,S 波4.55km/s.140km 处出现低速层,层厚约55—62km.低速层下的正速度梯度与地幔顶部盖层相差无几.
赵珠曾融生
关键词:地壳上地幔低速层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