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於琍

作品数:33 被引量:603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10篇农业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8篇气候
  • 14篇气候变化
  • 10篇生态系统
  • 6篇生态
  • 5篇脆弱性
  • 4篇冬小麦
  • 4篇灾害
  • 4篇小麦
  • 3篇气候变化背景
  • 3篇自然生态系统
  • 2篇灾害风险
  • 2篇森林生态
  • 2篇森林生态系统
  • 2篇生育
  • 2篇水分
  • 2篇水分利用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排放情景
  • 2篇气候生产潜力
  • 2篇气候事件

机构

  • 25篇中国气象局国...
  • 10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安徽农业大学
  • 6篇中国气象局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北京锦绣大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内蒙古电力集...

作者

  • 33篇於琍
  • 8篇徐影
  • 8篇周波涛
  • 6篇徐雨晴
  • 5篇李克让
  • 3篇肖风劲
  • 3篇张永香
  • 3篇陶波
  • 3篇董思言
  • 3篇石英
  • 3篇曹明奎
  • 2篇杨书运
  • 2篇罗毅
  • 2篇吴绍洪
  • 2篇吕明辉
  • 2篇许红梅
  • 2篇于强
  • 2篇尹红
  • 1篇张世煌
  • 1篇刘世荣

传媒

  • 5篇气候变化研究...
  • 4篇生态学报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中国减灾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研究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人民黄河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管理
  • 1篇陆地生态系统...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层厚度变化对稻田能量分配的影响
2015年
稻田土表因存在水层厚度变化和干湿交替,导致垂直方向的能量收支状况发生改变。本文采用逐时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水层、叶面积及气象因子对各能量贡献,并选取典型相似天气以规避能量输入差异、按叶面积划分以规避植冠层结构差异,定量研究了稻田水层厚度变化对稻田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天,随稻田水层厚度增加,水层储热量也增大,导致水面热通量增大,从而降低了稻田潜热通量,这种作用在水稻冠层稀疏时期尤其明显;在冠层密集时,到达水面的净辐射能量被削弱,水层厚度对潜热通量的调节作用降低;由于稻田感热通量总体较低,水层厚度的变化对其影响小,调节作用不明显;双源蒸散模型模拟揭示,水面潜热随水层深度增加而减少是导致总潜热降低的主要原因,且在水稻冠层稀疏时期表现明显。
刘斌胡继超於琍
关键词:潜热通量感热通量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综述被引量:37
2020年
植被生产力是表征植被活力的关键变量,能够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基础,有助于认识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因而对于深刻理解陆地碳循环和全球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有大量针对近几十年国家和区域尺度上植被NPP时空分布的研究,其中专门针对森林生态系统NPP的研究也有不少。研究尺度多为全国范围或者片段式区域,以行政区或流域尺度最为多见。然而,这些研究总体比较分散,其中部分研究的结果、结论并不一致甚至相悖,尚缺乏异同性分析与比较,也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这并不利于全面掌握我国相关研究的整体情况、了解清晰明确的研究结论以及进行更深层次的规律及原因探究,也非常影响对森林NPP的精确评估及机理认识,因而,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整合和总结非常有必要。鉴于此,本文收集了近几十年我国植被NPP研究的相关文献,依据其研究结果,系统地综述了全国及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NPP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未来可能变化趋势,揭示出NPP与气候因子(以CO_2、温度、降水为主)的关系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并指出目前国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索引和参考作用。
徐雨晴肖风劲於琍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气候变化
近25 a中国暴雨及其引发的暴雨洪涝灾害影响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54
2018年
采用全国气象部门收集的县(区)域行政单元灾情普查资料,结合全国气象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1984—2008年中国暴雨及其引发的洪涝灾害的时空演变特点及灾害损失情况,揭示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中国暴雨洪涝灾害变化趋势和演变特点,以及暴雨洪涝灾害影响的时空差异性。结果表明:近25 a来中国暴雨日数总体上稍有增加,暴雨强度和暴雨天数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南方高于北方,东部高于西部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中国暴雨高发期。研究时段内,中国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增加趋势,但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经济损失约为573亿元人民币,损失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县域年平均损失超过2 000万元的县约占15%,其中有34个县超过亿元。受灾人口呈增加趋势,但因灾死亡人口呈下降趋势;暴雨洪涝灾害对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的影响均呈微弱上升趋势,年平均作物受灾面积近9.00×106hm2,作物绝收面积为1.27×106hm2。
於琍徐影张永香
关键词:暴雨暴雨洪涝灾害灾害影响
碳中和评估与预测预估方法研究进展
2024年
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已经造成多种不利影响,为缓解这些不利影响,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碳中和评估与预测预估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基础,准确估算碳排放量和碳去除量是进行碳中和评估的关键,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减排和增汇政策。本文梳理了碳排放量和碳去除量的估算方法以及预测预估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以期为准确评估碳中和现状以及预测预估未来情景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可能性和路径提供方法论参考。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可以分为用于支撑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面向消费侧碳排放的估算方法和基于因素分解法的碳排放计量方法三大类;前两类方法主要用于历史碳排放量的盘点,第三类方法可用于碳排放量的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去除量估算方法可以分为统计模型法、机理模型法和遥感模型法三大类;第一类方法应用最早但估算结果较粗糙,第二类方法模型应用最多但估算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三类方法观测范围大但缺乏预测预估能力。近年来,模型分析法在碳中和评估和预测预估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秦云肖风劲於琍陆波刘秋锋
关键词:碳排放二氧化碳
160个玉米自交系光周期敏感性鉴定被引量:6
2008年
以国内160个来源于温带、热带与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于自然条件短日照(低纬度冬季,三亚)与长日照(中纬度夏季,北京、哈尔滨)环境下,鉴定自交系的雌雄开花期、株高与穗位高等性状。雌、雄开花期、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力分别为0.952、0.973、0.780与0.745,存在极显著水平的基因互作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表明这些性状受复杂遗传网络调控,并受光周期等环境因素影响。7884、65232宽、8902、B73、CA335与E28等24个自交系对光周期反应最为钝感,是光周期性状改良的优良供体亲本。鉴定的光周期敏感性的基础数据对基于这些自交系的杂交种组配、生态区适应性评估、种质改良与引进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光周期反应特性相关基因的关联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谢传晓王振华於琍张玮李明顺李新海程备久张世煌
关键词:玉米开花期光周期敏感性
基于生态大数据的野外输电线路激光防鸟害分析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生态大数据的野外输电线路激光防鸟害分析保护装置,包括管套,所述管套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保护罩,所述保护罩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顶座,所述顶座的顶部中央位置处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
於琍董磊张晓虎徐龙唐晟轩赵宏亮
文献传递
基于潜在植被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定量评价被引量:52
2008年
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脆弱性评价研究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该研究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基础上,耦合了潜在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模拟气候变化对潜在植被分布格局和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影响,以潜在植被的变化次数和变化方向定义植被分布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以生态系统功能特征量的年际变率及其变化趋势定义生态系统功能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而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分布格局及其区域特点。结果表明,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气候脆弱性的总体特点为南低北高、东低西高,气候变化将会增加系统的脆弱性。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排放情景特别报告国内和区域资源情景,即IPCC-SRES-A2气候情景进行的预测模拟表明,到21世纪末我国不脆弱的生态系统比例将减少22%左右,高度脆弱和极度脆弱的生态系统所占的比例较当前气候条件下分别减少1.3%和0.4%。气候变化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分布格局影响不大。不同气候条件下,高度脆弱和极度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东北和西北等地区的生态过渡带上及荒漠-草地生态系统中。总体而言,华南及西南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性将随气候变化而有所增加,而华北及东北地区则有所减小。
於琍曹明奎陶波李克让董文杰刘洪滨刘长友
关键词:气候变化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
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最小冠层阻力的估算被引量:13
2002年
作物最小冠层阻力是研究农田蒸发和作物缺水的一个重要参数。使用作物的冠层红外温度信息 ,将作物在充分灌溉情况下冠层温度与空气温度之差与空气的饱和水汽压差的经验关系同其理论解释相结合 ,通过实验数据 ,估算了在华北平原气候条件下的冬小麦 ( Triticum aestivum L.)的平均最小冠层阻力 ,为基于这种阻力的应用提供基础。研究表明冬小麦最小冠层阻力随发育期而不同 ,并且抽穗前后差异明显 。
袁国富罗毅唐登银于强於琍
关键词:冬小麦生育期
基于CMIP5模式的中国地区未来洪涝灾害风险变化预估被引量:32
2014年
利用22个CMIP5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结合社会经济以及地形高度数据,分析了RCP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近期(2016—2035年)、中期(2046—2065年)和后期(2080—2099年)中国洪涝致灾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以及洪涝灾害风险。结果表明,洪涝灾害危险等级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中国的东南部,洪涝承灾体易损度高值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地区。在RCP8.5情景下,未来我国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出现在四川东部、华东的大部分地区、华北的京津冀地区、陕西和山西的部分地区以及东南沿海部分地区。东北地区的各大省会城市面临洪涝灾害的风险也很高。与基准期(1986—2005年)相比,21世纪后期,虽然发生洪涝灾害的区域变化不大,但高风险区域有所增加。鉴于模式较粗的分辨率以及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学等问题,洪涝灾害风险的预估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徐影张冰周波涛董思言於琍李柔珂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物质分配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被引量:32
2004年
通过设置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和不同生育期受旱处理,研究土壤水分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从器官水平上详细考察了水分条件对小麦物质积累、分配以及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产量和耗水量关系。在相对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茎秆所占比例较小,为24%,穗部则占56%;而过度灌溉和水分亏缺条件下,茎秆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6%和37%,穗部比例相对较小,仅为43%和48%。各种条件下均以茎秆对产量的贡献量大。相对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茎秆对产量的贡献量最大,为0.308g/茎;水分亏缺条件下,叶鞘对产量贡献量较适宜土壤水分条件的叶鞘贡献量要大,分别为0.18克/茎和0.09克/茎;而过度灌溉条件下各器官对产量的贡献量均较小。根据实测产量和蒸散耗水量模拟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蒸散耗水量的关系可知:禹城地区在现有的肥力水平和栽培管理措施下冬小麦的理论最大产量为6240kg/hm2,蒸散耗水量为473mm,而获得最高水分利用效率的蒸散耗水量为403mm。由于该地区地下水埋深浅,地下水对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的补给作用明显,试验年份冬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地下水补给量占同期耗水量的22%。
於琍于强罗毅刘敏华
关键词:水分亏缺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