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於以传

作品数:32 被引量:203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7篇教学
  • 16篇学历
  • 16篇中学历史
  • 11篇课程
  • 10篇学科
  • 10篇历史学科
  • 7篇中学历史学科
  • 7篇历史课
  • 6篇中学历史课
  • 6篇历史课程
  • 4篇历史教学
  • 4篇教研
  • 4篇课堂
  • 4篇课堂教学
  • 3篇中历
  • 3篇史学
  • 3篇中学历史课程
  • 3篇中学历史课堂
  • 3篇历史课堂
  • 3篇历史课堂教学

机构

  • 21篇上海市教育委...
  • 8篇上海市教委教...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作者

  • 30篇於以传
  • 2篇聂幼犁
  • 1篇孔煜华
  • 1篇鲍丽倩
  • 1篇郑流爱
  • 1篇徐瑛
  • 1篇程海东
  • 1篇计强
  • 1篇查正和
  • 1篇张明

传媒

  • 9篇历史教学(上...
  • 7篇历史教学问题
  • 3篇课程.教材....
  • 3篇上海课程教学...
  • 2篇历史教学
  • 2篇基础教育课程
  • 2篇现代教学
  • 1篇中小学教材教...
  • 1篇人民教育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1999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专稿(四) 关于改进中学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建议
2010年
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业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结果和效率的价值判断,是帮助学生改进和完善历史学习行为,实现有效学习、持续学习的重要环节。
於以传
关键词:历史学科学业评价教学研究室专稿
“背多分”缘何重出江湖?——教研札记九则被引量:1
2011年
上海市是课程改革较早的地区,发端和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先于全国进行的课程教材改革试点。所以,当全国新课程改革兴起时,上海顺势而为,有声有色令人瞩目。
於以传
关键词:背书
史料教学应充分关注证据价值及论证逻辑被引量:14
2013年
近十余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历史证据意识的不断倡导,史料教学已逐渐成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常态。无疑,基于史学思想方法的基本观点,即“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教学中引入史料以展现历史结论的获得过程,强化“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历史思维习惯,对打破视教科书为“圣经”、以“背多分”为主要特征、片面强调记忆功能的历史教学陋习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於以传
关键词:史料教学论证逻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
初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分合的初步实践与思考被引量:1
2014年
教学的实效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标准乃不争之事,然而课程目标的内涵丰富,其表述又往往相对宏观,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地将课程目标化解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依据循序渐进的设计原则,通过持续训练,使每一堂课所达成的教学目标最终能汇聚成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如果说前者是一个(从课程目标到教学目标的)化整为零的过程,后者则指向(从教学目标到课程目标的)化零为整的效应。
於以传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的理解与评价——立意、目标、逻辑、方法和策略被引量:53
2011年
“课程”一词有很多定义,仅教育界就有许多说法.从不同的视角透视了它的本质或意义。然无论如何,有一个最基本的意思大概都不会否认,所有的课程都源自育人,使学生得到变化和发展。据此,理论上就衍生出三大问题:
聂幼犁於以传
关键词:课堂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观课通用框架研究报告被引量:1
2019年
2018年6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例研究项目。项目以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统编教材的五个学科为载体,开展学科彰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有机融入教学设计方略及其实施途径。研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课通用框架,是项目子课题之一。从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成果的主要内容等方面对研制过程进行阐述。
鲍丽倩於以传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评价
变是永恒──我看21世纪的历史教学
1999年
於以传
关键词:历史教学多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情感教学法历史情境发现法
中学历史课程“史学方法目标”初探被引量:3
2009年
发端于上世纪末的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依据现代课程理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架构课程目标,试图立体、动态地观察学生行为与思想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多种学习经历与经验的获取,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情感的培养。这较之以往。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於以传
关键词:史学方法历史课程课程理论课程目标
关于历史学科基础型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若干思考被引量:22
2003年
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的<课程方案>提出,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目前,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在研究(探究)型课程中开展.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或项目,在课题研究或完成项目的全过程中获得体验、经验等内隐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师生双方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共识.
於以传
关键词:研究型课程接受性学习历史学科基础型课程研究性学习
图像史料证史的“作者”与“社会”视角被引量:4
2018年
长期以来,图像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半被视作文字的“陪衬”,历史课本中的图像向来被称作“插图”,一个“插”字道尽了它“寄人篱下”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偶尔使用了课本以外的图像,其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增添趣味”和“拓展视野”,充其量不过是“图像说史”,
於以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