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成伏波

作品数:12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白求恩医学专项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单胞菌
  • 3篇噬菌体
  • 3篇铜绿
  • 3篇铜绿假单胞
  • 3篇铜绿假单胞菌
  • 3篇菌体
  • 3篇假单胞菌
  • 2篇形态学
  • 2篇铜绿假单胞菌...
  • 2篇突变
  • 2篇缺血
  • 2篇小鼠
  • 2篇慢性
  • 2篇慢性脑缺血
  • 2篇脑缺血
  • 2篇肌张力
  • 2篇肌张力障碍
  • 2篇假单胞菌感染
  • 1篇单纯性
  • 1篇蛋白

机构

  • 8篇吉林大学
  • 5篇吉林大学第一...
  • 3篇吉林大学中日...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12篇成伏波
  • 4篇郑文旭
  • 4篇李幼琼
  • 3篇冯加纯
  • 3篇孙延波
  • 2篇孙月芳
  • 2篇来颖
  • 2篇刘晓彬
  • 2篇孙霓
  • 1篇刘俊利
  • 1篇李玮
  • 1篇井月
  • 1篇徐然东
  • 1篇傅耀文
  • 1篇万新华
  • 1篇佟丹
  • 1篇张娇
  • 1篇莫展豪
  • 1篇马凌燕
  • 1篇周宏伟

传媒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MR-SWI扫描诊断脑内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报告
付希英周宏伟孟红梅杨宇成伏波佟丹冯加纯
噬菌体疗法对烧伤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观察环境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对烧伤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小鼠烧伤后皮下注射铜绿假单胞菌建立烧伤感染模型,利用分离并纯化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分别在感染后0、1、3、6、12和24h腹腔注射治疗,观察并分析治疗效果。同时正常小鼠腹腔中注射噬菌体,分析噬菌体在小鼠体内代谢动力学。结果从分离得到3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中选取1株宽噬噬菌体进行烧伤感染的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对烧伤小鼠的最小致死剂量为1×106CFU/mL,在烧伤后12h之内给予效价为1×1010PFU/mL噬菌体0.1mL治疗,小鼠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灭活噬菌体对烧伤感染小鼠无治疗作用,噬菌体对其宿主菌范围以外的细菌感染也无治疗作用。噬菌体在小鼠体内存留时间较长。结论宽噬噬菌体对烧伤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显著,而抗原性较低,为进一步将噬菌体作为生物制剂用于抗感染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成伏波郑文旭李菁华刘晓彬孙延波徐德启
关键词:噬菌体
PU-123慢性脑缺血病理损伤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成伏波张颖冯加纯
噬菌体对小鼠肠源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作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对小鼠肠源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作用,以阐明噬菌体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噬斑法从居民生活污水中分离和鉴定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用氨苄青霉素造成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同时注射环磷酰胺使小鼠免疫功能下降,通过口服铜绿假单胞菌建立动物感染模型。将动物分为治疗组Ⅰ(在感染前1 d给予噬菌体)、治疗组Ⅱ(在感染的第5天给予噬菌体)、治疗组Ⅲ(在感染的第10天给予噬菌体)和对照组(不给予噬菌体),观察噬菌体的抗感染疗效。结果:采用噬斑法分离和纯化4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电镜显示噬菌体头部呈立体对称,有一短尾。在肠源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动物模型中,小鼠的死亡率为100%。治疗组Ⅰ小鼠存活率为7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Ⅱ小鼠存活率为8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在感染的第10天给予噬菌体治疗,小鼠存活率降至1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噬菌体对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肠源性感染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提示噬菌体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抗感染生物制剂。
刘晓彬王珂成伏波孙延波徐德启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
椎骨骨小梁组织形态学研究进展
2007年
李玮孙霓韩莹莹徐然东成伏波李幼琼
关键词:椎骨骨小梁组织形态学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分离鉴定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从居民生活用水下水道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噬体,利用噬斑测定法纯化所分离的噬菌体,通过负染法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及大小。观察并测定噬菌体一步生产曲线,提取噬菌体核酸并进行酶切电泳。结果利用21株铜绿假单胞菌为宿主菌,从下水道中分离出3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分别命名为PaP-c01、Pap-c02和Pap-c03。噬菌体Pap-c01能裂解6株铜绿假单胞菌,显示出较宽的噬菌谱,酶切电泳显示其基因组大小为32kb。生长曲线显示其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为30min,暴发时间为55min,裂解量为100。结论分离出的噬菌体具有较广的噬菌谱,潜伏期短,裂解量较大,为噬菌体作为生物制剂用于抗感染治疗打下了基础。
郑文旭成伏波张学英孙延波徐德启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
慢性脑缺血导致脑损害的实验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9年
程莹莹成伏波冯加纯
关键词:脑缺血脑损害慢性
中国人原发性DYT1和DYT6型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和遗传学研究
肌张力障碍是由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不协调收缩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异常姿势和动作为特征的一大类运动障碍性疾病。它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目前已经研究发现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致病基因有DYT1/TOR1A和DYT6/THAP1...
成伏波
文献传递
DYT6型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分析DYT6型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DYT6型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经基因检查证实的11例DYT6型肌张力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性别、起病年龄、起病部位、病变分布、家族史等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头部MRI检查,6例患者进行了DTI检查。结果11例经基因检查证实的DYT6型肌张力障碍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4例,起病年龄5—36岁,平均19.4岁。8例患者有家族史。早发型肌张力障碍10例,晚发型肌张力障碍1例。最常见的起病部位为颈部,共7例,其次为右上肢起病。病变受累部位1~5个,平均2.8个,其中10例患者颈部受累,其次为下面部、下颌和舌部。6例患者表现为节段型肌张力障碍,4例患者为局灶型肌张力障碍,1例为全身型肌张力障碍。基因突变影响THAP(thanatos—associated protein domain-containing apoptosis—associated protein)结构域的患者均有家族史,虽基因突变相同但临床表现各异,影响非THAP结构域的4例患者中只有1例有家族史,多数家族中发现成年突变基因携带者。影响THAP结构域的患者平均起病年龄小于影响非THAP结构域的患者(分别为17.3岁与21.8岁)。所有患者常规MRI检查正常,DTI检查示双侧感觉运动区部分各向异性降低。1例患者同时存在DYT1和DYT6型肌张力障碍基因改变。结论DYT6型肌张力障碍以早发型为主,颈部是最常见的起病部位,其次为右上肢。病变部位以颈部为主,下面部、下颌和舌受累相对常见。未发现喉部肌张力障碍。具有相同基因突变的患者临床表现具有明显异质性,影响THAP结构域者倾向于更早的发病年龄和更高的外显率。DTI示部分各向异性降低提示感觉运动区神经纤维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可能受损。
王琳万新华成伏波杨英麦马凌燕崔丽英
关键词:DNA结合蛋白质类核蛋白质类凋亡调节蛋白质类突变
肘管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研究肘管综合征中尺神经的卡压因素,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解剖学方法对16具(32侧)成人尸体上肢标本进行解剖,观测造成尺神经卡压的Strathers弓形组织、内侧肌间隔和肘管,测量肘管内尺神经的面积、肘管的面积和肘管的长度,测量弓状韧带的长、宽和厚度,观测尺神经的营养血管及伴行长度,观测尺神经的尺侧腕屈肌肌支。结果32侧上肢标本中12侧存在腱性Struthers弓形组织,10侧有肌性Strathers弓形组织,存在率为68.8%。尺神经在内上髁上方[(11.02±1.16)cm,x±s,下同]处穿内侧肌间隔,尺神经肘管内面积与肘管面积之比为1:3.86,肘管长度为(1.96±0.18)cm。尺神经伴行血管有尺侧上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尺神经在内上髁下方1cm左右发出尺侧腕屈肌肌支。结论尺神经在肘管处最容易受压,手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时向上的切口长度约为11.02cm,同时切除Strathers弓形组织和内侧肌间隔;尺神经前置手术时,注意保留与神经伴行的尺侧返动脉后支。
郑文旭成伏波李幼琼董娜张娇孙霓
关键词:肘管综合征尺神经解剖学肌纤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