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红霞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群落
  • 2篇酵母
  • 2篇酵母菌
  • 2篇酒醅
  • 2篇汾酒
  • 2篇大曲
  • 1篇蒸馏
  • 1篇质量管理
  • 1篇色谱
  • 1篇酿造
  • 1篇气相
  • 1篇气相色谱
  • 1篇清香
  • 1篇清香型
  • 1篇清香型大曲
  • 1篇微生物群落结...
  • 1篇相色谱
  • 1篇香型
  • 1篇酒酿

机构

  • 5篇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张红霞
  • 3篇张秀红

传媒

  • 2篇中国首届微生...
  • 1篇中国酿造
  • 1篇食品研究与开...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PLFA法对清香型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张秀红张红霞马冰赵景龙杜小威
低酸环境对汾酒酿造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实验分析了酒醅不同初始pH值对发酵过程中pH值、酵母菌、好氧细菌及产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pH值分别为4.0、5.0和6.0的酒醅在发酵过程中,0~4d的发酵初期pH值快速下降至4.0左右,直到发酵结束,大体保持在3.8~4.0的范围内,与对照相差不大。pH值为4.0的酒醅能明显促进酵母菌的生长,使酵母菌在发酵初期(乙酸处理酒醅4d,乳酸处理酒醅7d)明显大于其他初始pH值的酒醅。pH值的降低明显抑制了好氧细菌的生长繁殖,乙酸处理的酒醅中好氧细菌在4d^10d中表现出明显下降,15d时与对照样相似;乳酸处理的酒醅则抑菌效果略差。虽然初始pH值为4.0的酒醅有利于酵母菌的生长,却不利于酒精的形成与积累,而初始pH值为5.0的酒醅既有利于酵母菌生长又利于酒精的产生,是对发酵过程调控的一种有效手段。
赵景龙张红霞张秀红
关键词:酒醅初始PH值酵母菌
磷脂脂肪酸法对汾酒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
本实验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对清香型白酒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为大曲质量评价与监控提供有效信息。结果表明,清香型大曲中磷脂脂肪酸标记丰富,18样个品共检测到56种PLFAs,其中在所有样品中完全分布的...
张秀红张红霞马冰赵景龙杜小威
关键词:汾酒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质量管理
文献传递
清香白酒酿造用酵母菌的聚类分析
[目的]从清香大曲及酒醅中分离发酵相关的酵母菌,分析其生物多样性并进行聚类分析,获取相关的群落信息.[方法]分离得到48株酿酒相关酵母,活化后接种于WL培养基上培养5天,观察记录菌落形态.对48株酵母进行磷脂脂肪酸(PL...
张红霞韩振华徐林丽张秀红
关键词:酵母聚类分析PLFA
汾酒发酵过程中色谱骨架成分变化及原因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对汾酒发酵过程中不同发酵期的酒醅进行酵母菌数量分析,同时对各酒醅用三次液体蒸馏法处理后气相色谱分析其骨架成分。结果发现酯类物质的种类多,数量差别较大,但其合成规律却大体相似,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棕榈酸乙酯、油酯乙酯和亚油酯乙酯等均是在0 d~10 d范围内呈上升的合成趋势,在10 d~15 d略有低幅下降后,与酵母菌的生长状况类似。乙酸乙酯的合成在前期靠酵母菌胞内酯化作用,后期可能靠胞外酶的酯化作用。乳酸乙酯的合成虽有波动但总体呈增加趋势。醇类物质主要在前期合成,高级醇的控制可通过前期过程控制或酵母菌菌株筛选完成,而对白酒中赋予醇甜、丰满感的多元醇或芳香醇强化时,最好不在发酵的前期。醛类物质中,乙醛和乙缩醛的形成与糖酵解有关,异戊醛的形成与氨基酸代谢有关,醛类物质的控制可从这些方面考虑。汾酒发酵中占主要地位的乙酸及丙酸、异丁酸等,在发酵前期有波动但变化不大,在15 d到出缸的发酵后期仍处于明显增加的趋势,因而酿造后期的控酸仍然很重要,需要采取合理措施。
赵景龙张秀红张雪姣张红霞
关键词:汾酒酒醅气相色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