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敏

作品数:22 被引量:167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细胞
  • 5篇细胞癌
  • 5篇肝细胞
  • 5篇肝细胞癌
  • 4篇树突
  • 4篇树突状
  • 4篇树突状细胞
  • 4篇马钱
  • 4篇马钱子
  • 4篇马钱子碱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手术
  • 3篇肿瘤
  • 3篇结直肠
  • 3篇结直肠癌
  • 3篇肝癌
  • 3篇肝转移
  • 3篇肠癌
  • 2篇血管

机构

  • 2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上海医药工业...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2篇张敏
  • 19篇秦建民
  • 14篇殷佩浩
  • 11篇李琦
  • 9篇盛霞
  • 9篇陈腾
  • 7篇撒忠秋
  • 7篇杨林
  • 6篇曹伟家
  • 5篇徐夏君
  • 5篇孔雷
  • 4篇顾新刚
  • 3篇夏寅娟
  • 3篇黄涛
  • 2篇韩峰
  • 2篇吴旸
  • 2篇朱黎庆
  • 2篇王康
  • 2篇王钦尧
  • 2篇高科攀

传媒

  • 6篇肝胆外科杂志
  • 4篇肝胆胰外科杂...
  • 2篇外科理论与实...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5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包膜外瘤体切除在肝血管瘤切除中应用(附26例报告)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包膜外瘤体切除治疗肝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和切除技巧。方法总结我院2003年7月至2009年10月采用包膜外瘤体切除治疗的26例肝血管瘤资料,术中均行血管瘤包膜外切除,切除瘤体37个,术中出血200~1200 ml,平均460 ml。同时行胆囊切除4例。结果术后发生右侧胸腔积液2例,右膈下包裹性积液2例,无手术死亡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5年,无血管瘤复发。结论严格掌握肝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包膜外瘤体切除是治疗肝血管瘤最有效、首选的治疗方法。
秦建民张敏孔雷盖季钦孟智源曹伟家陈腾
关键词:肝血管瘤手术
主动吸引引流技术在肠瘘治疗中的特殊应用与价值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研究与评价主动吸引引流技术(ASD)在肠瘘(IF)治疗中的特殊应用与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IF4种治疗模式(MTIF-Ⅰ、Ⅱ、Ⅲ、Ⅳ)中,各种形式ASD的应用效果。结果由微型持续吸引系统(MSSD)提供的ASD包括开放式持续吸引(OSSD)、封闭式持续吸引(CSSD)及灌洗式持续吸引(ISSD)。IF局部行OSSD数周后形成管状瘘(TTF),经非手术方法治愈(MTIF-Ⅰ)4例,非手术治疗无效行确定性手术治愈(MTIF-Ⅱ)6例,均无并发引流所致的腹腔残存感染;经行急诊IF确定性手术(MTIF-Ⅲ)4例中的肠道重建部的肠腔内、外分别行CSSD及SSD,各例均未再发生IF;远侧结肠瘘6例在瘘局部行多周ISSD及失功性横结肠造瘘(MTIF-Ⅳ),各例均未并发与ISSD相关的并发症。结论ASD的OSSD、CSSD及ISSD等应用于治疗IF,对治愈患者起到重要作用。在MSSD的控制系统中介入压力传感器,使各种形式的ASD均能进行有效、安全的吸引引流。
朱黎庆王钦尧张敏朱士驹黄荣
关键词:肠瘘
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与微创治疗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与微创治疗。方法:总结我院2004年2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46例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病人的临床资料。32例在静脉应用胰岛素、抗菌素控制血糖与感染的基础上,由B超引导下行肝脏脓肿穿刺引流,其中4例同时行ERCP胆管取石结合鼻胆管引流;6例行腹腔镜探查、肝脓肿切开引流,其中4例同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另8例采用保守治疗。结果:经保守治疗治愈8例,B超穿刺脓肿引流或腹腔镜脓肿切开引流治愈24例,脓腔缩小好转出院8例;临床治愈率达95.7%。另有2例病人脓肿穿刺引流后因中毒性休克并发心、肺、肾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病死率为4.3%;4例病人行脓肿引流后出血,经保守治疗后而痊愈。结论:在积极控制血糖,有效控制感染的基础上,采用B超或腹腔镜微创技术引流脓肿,是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
秦建民顾新刚张敏孔雷殷佩浩曹伟家
关键词:糖尿病细菌性肝脓肿微创技术
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32例报告)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闭合性胰腺损伤的早期确诊率和减少并发症。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闭合性胰腺损伤32例,对其早期诊断的方法、处理及相关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早期确诊24例;术后7例并发胰瘘,1例同时合并肠瘘;死亡3例;治愈29例。结论对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常规行腹腔穿刺及穿刺液淀粉酶测定,有助于提高术前早期确诊率。术后腹腔持续冲洗引流、动态观察引流液淀粉酶变化及逐段拔除引流管有助于减少胰瘘和胰腺假性囊肿的发生率。
张敏吴坚孔雷秦建民韩峰
关键词:胰腺
肝脏超声造影在肝癌术后肝内复发转移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肝脏超声造影在肝癌术后肝内复发转移早期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院2008年3月至2012年5月68例原发性肝癌术后门诊和住院患者随访资料,超声造影(CEUS)检查68例,多层CT(MSCT)检查26例,磁共振(MRI)检查32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10例,肝穿刺病理检查6例。结果小于0.5 cm的复发或转移灶,肝脏CEUS检出率显著高于MSCT,同期检出率分别为85.7%、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CEUS同期检出率分别为72.2%、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直径在0.5 cm~1 cm复发或转移灶,MSCT与CEUS同期检出率分别为75%、9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1 cm的复发或转移灶,MSCT与CEUS同期检出率分别为80%、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CEUS对于检出肝癌术后直径小于1 cm的复发或转移灶具有明显的优势,检出率高于MSCT和MRI,是肝癌术后随访早期诊断肝内复发转移的首选检查方法。
秦建民顾新刚王康张敏吴阳夏寅娟殷佩浩李琦
关键词:肝细胞癌超声造影
树突状细胞功能异常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功能异常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健康成年人30例、结直肠癌术前、术后无肝转移者30例和术后肝转移30例患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后分别加入GM—CSF(1000U/ml)、IL-4(1000U/m1)和TNF-α(1000U/ml)诱导分化成熟DC,通过加入HT29大肠癌细胞抗原处理(100μg/ml)或不处理,DC:T细胞为1:10,培养7d,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液中IFN-γ和IL-10水平,酶标仪测定CCK8和LDH光密度(OO)值,间接测定T细胞增殖和杀伤能力。结果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外周血DC在无肿瘤抗原刺激时与健康人T细胞混合培养液IL-10水平显著低于结直肠癌术前患者和健康人[(11.9±1.3)pg/ml比(29.6±9.7)pg/ml、(23.4±8.0)pg/ml,F=4.475,P〈0.05]。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外周血DC经肿瘤抗原刺激与健康人T细胞混合培养液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结直肠癌术后和健康人[(34±9)pg/ml比(26±12)pg/ml、(24±6)pg/ml,F=5.206,P〈0.05]。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DC经HT29肠癌细胞抗原刺激后诱导健康人T淋巴细胞杀伤能力显著高于结直肠癌术前患者和健康成年人[(30.6±8.6)pg/ml比(12.1±2.4)pg/ml、(14.9±1.7)pg/ml,F=4.147,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DC在肿瘤抗原刺激下诱导T淋巴细胞产生IL-10,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发生肝转移;外源肿瘤抗原刺激能够提高T淋巴细胞杀伤能力。
秦建民盛霞杨林撒忠秋徐夏君李琦殷佩浩张敏陈腾曹伟家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肿瘤转移树突状细胞
马钱子碱免疫纳米微粒的研制及药代动力学特点被引量:11
2012年
背景:由于马钱子碱具有剧毒、难溶于水、静脉应用治疗窗窄、中毒量与治疗量接近等缺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于肝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目的:研制马钱子碱免疫纳米微粒,观察马钱子碱免疫纳米微粒体内药物代谢特点。方法:利用阴离子聚合和化学改性技术制备羧基化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采用超声乳化技术制备羧基化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马钱子碱纳米微粒,化学偶联技术将马钱子碱纳米微粒与抗人甲胎蛋白单克隆抗体结合,研制具有免疫靶向特点的药物制剂马钱子碱免疫纳米微粒。结果与结论:马钱子碱免疫纳米微粒外观圆整,大小较均一,平均粒径(249±77)nm,Zeta电位(-18.7±4.19)mV。马钱子碱包封率(76.0±2.3)%,载药量(5.6±0.2)%。马钱子碱免疫纳米微粒在释放介质中24h累积释放80%以上,48h释放完全。马钱子碱免疫纳米微粒在体内代谢过程属于非房室模型,半衰期为(15.69±3.77)h,显著长于马钱子碱半衰期(P<0.01)。提示实验成功研制了免疫靶向药物马钱子碱免疫纳米微粒,马钱子碱免疫纳米微粒在体内代谢过程属于非房室模型,表现出明显的缓释性。
秦建民杨林撒忠秋黄涛盛霞李琦殷佩浩张敏高科攀陈庆华马经纬沈鹤柏
关键词:马钱子碱药代动力学生物材料
肝脏实时超声造影在肝癌微波消融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9
2013年
目的探讨肝脏超声造影在肝癌微波消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26例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病倒资料。微波消融62个病灶;微波消融治疗前、术中和术后均进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经皮穿刺肝脏肿瘤微波消融治疗22例,术中B超导向微波消融治疗4例。结果本组病例消融术后无出血、胆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B超CDFI检查判断肝脏肿瘤微波消融后疗效的准确性为64.5%,肝脏CEUS判断准确性为9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41,P<0.05)。增强CT诊断准确性为91.9%,与B超CDF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16,P<0.05);与肝脏CEU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672,P<0.05)。结论肝脏超声造影能够精准指导肝脏肿瘤微波消融治疗,精确地用于消融术后疗效评价和随访。
秦建民顾新刚张敏吴旸夏寅娟王康殷佩浩李琦陈腾
关键词:肝癌超声造影微波消融
马钱子碱纳米微粒抗肝细胞癌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观察马钱子碱纳米微粒的抗肝细胞癌作用.方法 采用超声乳化法研制羧基化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马钱子碱纳米微粒,体外观察其对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FQ-PCR检测药物作用72 h对肝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Fas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马钱子碱纳米微粒平均粒径(146±96) nm,载药率:4.2%,包封率:67%.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肝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呈现剂量依赖性.5-FU、马钱子碱和马钱子碱纳米微粒对肝癌细胞生长的IC50分别为16.7 μg/ml、90.3 μg/ml和164.9 μg/ml,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与空白纳米微粒相比,马钱子碱纳米微粒显著诱导肝癌细胞Fas蛋白和mRNA表达,且320 μg/ml剂量诱导表达显著高于160 μg/ml (P<0.05).结论 马钱子碱纳米微粒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生长,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可能与上调肝癌细胞Fas蛋白和mRNA表达有关.马钱子碱纳米微粒是一种具有潜在发展前景的肝癌治疗药物.
秦建民撒忠秋徐夏君杨林盛霞张敏李琦殷佩浩高科攀陈庆华
关键词:马钱子碱纳米微粒肝细胞癌
肝外胆管损伤即时修复新技术的应用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 :探讨肝外胆管损伤即行修复术中新技术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肝外胆管损伤13例资料 ,其中 10例损伤发生于肝外近侧各段胆管。该 10例中除 1例左、右肝管汇合部“点状”损伤仅行局部吸引引流外 ,另 9例的处理中均采用由细线稀疏缝合、短期胆管内支撑 ,以及局部持续吸引引流组成的“技术链” ;13例中另 3例均为胆道探条致胆总管远端穿通伤 (PIDC) ,该 3例均行Oddi’s括约肌成形术 (OSP) ,并经壶腹部直视下缝合戳孔 (SHDC)。结果 :肝外近侧胆管损伤的 10例 ,术后均无胆瘘及胆道狭窄等近、远期并发症发生。在并发PIDC的 3例中 ,2例术后无并发症治愈 ,另 1例术时行胆道造影 (IOCG)后并发急性胰腺炎及ARDS ,该例经相应治疗后也获治愈。该 3例中 1例术后 3年因屡发逆行性急性胆管炎而再行胆 肠Roux Y吻合术。结论 :采用“技术链”处理肝外近侧胆管损伤可获理想治疗效果 ;对并发PIDC患者不宜采用IOCG进行诊断 ,如伴Oddi’s括约肌狭窄或壶腹部结石嵌顿选行OSP及SHDC手术是适宜的。
朱黎庆王钦尧张敏曹伟家曹亦军黄毅
关键词:胆总管远端穿通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