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廷华

作品数:19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中青年科技研究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蛋白
  • 4篇血管
  • 4篇缺血
  • 4篇脑出血
  • 4篇灌注
  • 4篇出血
  • 3篇血肿
  • 3篇再灌注
  • 3篇症状
  • 3篇中动脉
  • 3篇鼠脑
  • 3篇窦血栓形成
  • 3篇脑静脉
  • 3篇脑静脉窦
  • 3篇脑静脉窦血栓
  • 3篇脑静脉窦血栓...
  • 3篇脑缺血
  • 3篇介入
  • 3篇介入治疗
  • 3篇静脉

机构

  • 19篇兰州大学第二...
  • 2篇甘肃省人民医...
  • 1篇甘肃省中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9篇张廷华
  • 10篇武国德
  • 8篇张振昶
  • 7篇李珍花
  • 6篇石正洪
  • 5篇郭佳
  • 4篇王欢
  • 4篇李鑫
  • 3篇滕庆兰
  • 3篇李鸣明
  • 3篇李建雄
  • 3篇梁德胜
  • 3篇罗福明
  • 2篇李晓玲
  • 2篇柴文晓
  • 2篇胡建萍
  • 2篇金晶
  • 2篇卜玉洁
  • 1篇曹骅
  • 1篇张艳芳

传媒

  • 3篇卫生职业教育
  • 3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甘肃医药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武国德张旭东李珍花滕庆兰张振昶李鑫郑婷葛朝明李建雄张廷华石正洪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Duralvenoussinusthrombosis,DVST)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变,可危及生命。传统治疗以抗凝、溶栓治疗为主,疗效不确定,死亡率、致残率可达50%。该研究以血...
关键词: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脑血管病
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MCA狭窄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评估球囊扩张支架在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对2007年至2010年经治的12例由大脑中动脉段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经皮穿刺大脑中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支架手术,每位患者均有DSA全脑血管造影资料,1例为急症,术前一次服用氯吡咯雷300mg,择期11例术前3天口服氯吡咯雷75mg+阿司匹林100mg,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全程静脉肝素化,再次行脑血管造影,确定狭窄位置及狭窄程度,并据此选择直径2.5mm,长度为8.10mm的球囊扩张支架系统,扩张压力为6—8Kpa。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评价狭窄程度的变化及临床表现。结果:1例患者因颈内动脉虹吸段严重迂曲,支架未能通过而放弃手术,其余11例患者成功置入支架11枚,支架释放后大脑中动脉平均狭窄率由术前的85.6%降为术后的5.7%。术中1例患者出现血管痉挛,术后1例患者出现高灌注综合症,给予相应处理后好转;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溶栓后再通,其余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以TIA为主的患者临床疗效最为显著。所有患者随访14年,10例患者未出现与治疗血管相关的脑缺血事件,1例患者于术后半年因再次出现缺血性卒中发作而住院治疗。2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程度不等的再狭窄。结论:球囊扩张支架治疗SMCAS在本组病例是安全的,且短期疗效肯定,但中远期再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较高,有一定比例的卒中复发。
武国德李珍花张振昶李鑫李建雄滕庆兰罗福明张廷华
关键词: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并发症再狭窄
支架术治疗症状性MCA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管理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观察支架术治疗症状性MCA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探讨规范的围手术期管理在并发症防治中的意义。方法对26例症状性MCA狭窄患者行支架术,手术患者均实施规范的围手术期管理,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发生率。结果手术成功率92.4%(24/26),术后造影显示MCA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下降至不到10%。围手术期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血管痉挛1例,血管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1例,高灌注综合征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死亡1例。其中血管急性闭塞、支架内血栓形成与围手术期管理不善有关。结论支架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手术成功率高,疗效确切;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对于防治支架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避免绝大多数并发症的发生,使手术更安全。
武国德张廷华王欢柴文晓李珍花缪中荣梁德胜
关键词: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术围手术期并发症血管闭塞支架内血栓形成高灌注综合征
亚低温对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MMP-2/9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脑出血后MMP-2/9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出血性脑水肿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立体定向技术在大鼠尾状核注射自体血制作脑出血模型;用冰块降温及白炽灯照射加温的方法调节体温;应用干湿重法测定脑水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MMP-2/9表达。结果脑出血模型大鼠血肿周围MMP-2/9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各个时间点亚低温组大鼠病灶侧血肿周围MMP-2/9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常温对照组(P<0.01)。同时,亚低温组脑水含量在各时间点与脑出血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结论亚低温能明显减轻脑出血后MMP-2/9的表达,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MMP-2/9的表达而减轻脑水肿。
张廷华张振昶李晓玲石正洪
关键词:亚低温脑出血脑水肿
诱生型环氧化酶在局部脑缺血后的表达规律
2009年
目的现重点探讨诱生型环氧化酶(COX-2)在局部脑缺血后的表达规律。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2只,体重(250±30)g,随机分为2组:脑缺血再灌注(I/R)组,假手术对照(Sham)组。I/R组大鼠用线栓法成功制作可复血流的MCAO模型,2 h后再灌注。在再灌注后6 h、12 h、24 h、48 h将大鼠断头取脑。将上述各组、各时间点的动物均分为2部分,一部分以视交叉为中心切成2个2 mm厚的脑片,进行COX-2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同时检测再灌注后24 h各组血清NSE水平;另一部分以视交叉为中心切成6 mm厚的脑片,以胼胝体为腹侧界限取病变侧皮层提取RNA,RNA样品通过RT-PCR的方法检测COX-2mRNA的表达。结果(1)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OX-2表达的动态变化:Sham组COX-2的免疫反应性(平均积分光密度OD值)处于低水平,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在大脑皮层;I/R组COX-2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缺血周边区皮层,缺血中心区未见COX-2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与Sham组比较,I/R组COX-2的免疫反应性在缺血6 h时已显著升高(P〈0.001),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其免疫反应性平均OD值不断增高,至缺血再灌注24 h达高峰,此后开始下降,48 h与12 h的COX-2的免疫反应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仍较对照组高(P〈0.001)。(2)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皮层COX-2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Sham组COX-2mRNA处于低水平;与Sham组比较,I/R组COX-2mRNA在缺血6 h已显著升高(P〈0.001),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COX-2mRNA增高,至缺血再灌注12 h达高峰,24 h开始下降,48 h更低,但仍较对照组高(P〈0.001)。结论局部脑缺血后COX-2mRNA、COX-2大量诱导表达,在缺血侧皮层COX-2mRNA表达12h达高峰,缺血侧皮层半暗带COX-2表达24 h达高峰,48 h表达下降。
张廷华石正洪张振昶
关键词:局部脑缺血
缺血性脑卒中分子分型和转化作用研究
张振昶陈丽霞郭佳鄢琦韩玮苏刚王满侠武国德袁薇李鸣明石正洪张廷华王雪萍刘骥飞
该项目属于临床转化应用研究,通过对甘肃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NP位点单倍型的构建及其相关蛋白的功能验证,阐明了在该地区人群当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感基因分布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建立相关分子病理分型指标,为脑卒中精准医...
关键词: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
地塞米松和川芎嗪对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血肿引流术后的疗效观察
2006年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和川芎嗪对脑出血微创血肿引流术后残余血肿和血肿周围水肿、瘫痪肢体FMA量表的影响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选取头颅CT确诊的基底节区出血量在45.70ml之间的患者27例,发病后72小时内行微创血肿引流术,拔除引流管当日即给予地塞米松10mg/d,连用7天后减量停用,川芎嗪200ml/d,连用14天。同时以行微创血肿引流术后未用地塞米松和川芎嗪的25例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测定术前、术后24h、7d、14d、21d CT上的血肿体积和水肿体积,评定术前、术后7d、14d、21d FMA量表,并对与用药有关的并发症进行比较,观察终止点在术后第21天。结果治疗组各时间点血肿体积/水肿体积为57.1/2.5ml,20.5/10.9ml,15.3/16.9ml,7.8/9.6ml,3.1/4.6ml;FMA评分为(64.0±12.2),(70.0±10.8),(81.0±11.5),(94.0±8.7);消化道出血2例,继发性血糖增高1例,死亡3例。对照组各时间点血肿体积/水肿体积为56.4/3.0ml,21.2/9.4ml,15,8/17.6ml,11.2/14.1ml,6.4/8.4ml;FMA评分为(66.0±13.5),(71.0±12.3),(79.3±13.2),(84.0±10.1);再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心功能衰竭1例,死亡2例。2组病例残余血肿体积、水肿体积在术前、术后24h、7d的变化,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术后7d、14d的FM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O.05)。而血肿体积、水肿体积在术后14d、21d的变化与术后21d的FMA评分有统计学意叉(P〈0.05或P〈0.01)。结论地塞米松和川芎嗪对脑出血微创血肿引流术后血肿的吸收有促进作用,对血肿周围水肿有抑制作用,能提高患侧肢体肌力,但不增加脑出血微创血肿引流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武国德李珍花张学范张廷华王欢梁德胜
关键词:地塞米松川芎嗪脑出血血肿周围
GCH1基因新的移码突变引起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例报告和简要回顾被引量:1
2021年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1]是1976年由Masaya Segawa首次报道,又称Segawa病,其临床特征包括肌张力障碍、步态障碍、僵硬、轻度帕金森病、日间波动和对左旋多巴的剧烈反应等。患者通常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症状明显改善,甚至消失。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是一种可治疗的遗传性疾病,因此识别它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拟通过报道1例DRD GCH1基因新的移码突变,以提高临床对DRD诊断及预后的认识,以免误诊。
胡建萍张廷华郭佳
关键词: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基因突变
血管内介入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0年10月2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情况,探讨手术适应证,操作技术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应对措施,评价动静脉联合溶栓术治疗CVS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①21例病例均行CTV或MRV检查并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患者,记录每位患者的发病时间、介入手术前的治疗情况及疗效。②血管内介入治疗:经皮穿刺股动脉、股静脉置鞘,全程静脉肝素化后给予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术中导丝、导管及球囊等辅助碎栓。③探讨手术时期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总结手术并发症及应对措施,评价手术疗效及安全性。④随访。结果:21例患者从发病到手术治疗时间为1~10周,平均2.7周,术前均有过降颅压及对症治疗,有2例接受过低分子肝素治疗,疗效均不明显。21例患者入院后12~48h内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给予动脉溶栓、脑静脉窦内接触溶栓、塑形导丝及球囊辅助机械碎栓及微导管留置接触溶栓等联合处理,14例完全再通,6例部分再通,1例无变化。疗效与病程有关,病程越短疗效越显著。2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碎栓球囊破裂,无特殊处理,1例浅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停止手术给予对症处理,于1周后二次手术溶栓治愈。21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5.2%(20/21),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5%(2/21)。所有患者随访半年至2年,均存活,其中1例无变化患者的视力完全丧失并伴神经功能损害,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限。结论: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CVST是安全有效的;适应证是病程在8周以内的患者,病程越短疗效越显著,多种方法联合治疗能让病程超过2月的部分患者获益;并发症主要与操作有关。
武国德张振昶李鑫李健雄曹骅张廷华藤庆兰石正洪罗福明
关键词:颅内血栓形成
外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外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并探讨其脑保护机制。方法参照Zealonga线检法改进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再灌注22h,再灌注前30min尾静脉注射SOD(2000U/100g),测定大鼠血清SOD活性及IL-6水平,并观察梗塞灶体积、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外源性SOD可使血清SOD活性增高、IL-6水平下降以及梗塞灶体积缩小、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降低(P〈0.05)。结论外源性SOD能够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SOD活性,抑制IL-6的合成,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其脑保护作用可能还与强化机体抗氧化系统和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张廷华李珍花罗福明滕庆兰武国德柴文晓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