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正洪

作品数:103 被引量:533H指数:1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期刊文章
  • 10篇科技成果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97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9篇缺血
  • 34篇卒中
  • 28篇血性
  • 25篇血管
  • 21篇脑卒中
  • 15篇动脉
  • 13篇脑血
  • 12篇缺血性脑卒中
  • 11篇缺血性卒中
  • 11篇急性
  • 10篇动脉狭窄
  • 9篇亚低温
  • 9篇脑出血
  • 9篇脑缺血
  • 9篇脑血管
  • 9篇出血
  • 7篇蛋白
  • 7篇急性缺血性
  • 7篇超声
  • 6篇血管造影

机构

  • 82篇兰州大学第二...
  • 10篇兰州大学
  • 7篇兰州医学院第...
  • 6篇重庆医科大学...
  • 5篇甘肃省中医院
  • 4篇兰州医学院
  • 4篇苏州大学附属...
  • 2篇兰州大学第一...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兰州军区兰州...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吐哈石油医院

作者

  • 102篇石正洪
  • 13篇张振昶
  • 10篇郭佳
  • 10篇武国德
  • 9篇田婷
  • 8篇付娜娜
  • 8篇孟璇
  • 8篇栗静
  • 7篇李鑫
  • 7篇葛朝明
  • 7篇关永林
  • 7篇冯斌
  • 6篇张廷华
  • 6篇曹骅
  • 6篇李晓玲
  • 6篇杨永清
  • 5篇袁薇
  • 5篇鄢琦
  • 5篇李建雄
  • 5篇骆秀萍

传媒

  • 8篇中国全科医学
  • 7篇中风与神经疾...
  • 7篇兰州大学学报...
  • 5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中国康复理论...
  • 3篇医学综述
  • 3篇卫生职业教育
  • 3篇兰州大学学报...
  • 3篇中国循证医学...
  • 2篇临床荟萃
  • 2篇山东医药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陕西医学杂志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2014`中...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医院统计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原医刊
  • 1篇国外医学(神...

年份

  • 7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7
  • 8篇2016
  • 5篇2015
  • 9篇2014
  • 13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9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0
2016年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分布特点,探讨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588例AIS患者及性别、年龄匹配的630例非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颈动脉斑块的分布规律;根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将AIS患者分为无斑块组(247例)、稳定斑块组(93例)、易损斑块组(248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认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AIS组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57.99%、50.95%,其中易损性斑块检出率分别为42.18%、33.81%,AIS组颈动脉斑块和易损性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不同斑块组间年龄、男性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及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3,95%CI 1.027~1.061,P=0.000)、男性(OR=1.973,95%CI 1.377~2.828,P=0.000)、糖尿病(OR=1.454,95%CI1.004~2.106,P=0.047)、收缩压(OR=1.011,95%CI 1.002~1.020,P=0.016)是AIS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破裂、脱落继发栓塞可导致AIS的发生;年龄、性别、糖尿病和收缩压是AIS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栗静田婷石正洪冯斌赵立理
关键词:卒中颈部血管超声
脑卒中数据库研发及应用
石正洪刘倩张振昶罗福明李鑫鄢琦曹骅郭佳孙静洁李晓玲邹华胡建萍
该项目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患者基本信息、住院信息、出院时情况以及定期随访信息等进行连续的登记,认真分析,统一标准,设计字段,建立以患者编号(住院号+患者序号)为关键词的Access数据库。通过该数据库管理系统,对脑卒中患...
关键词:
亚低温对脑出血后凝血酶受体1、凋亡诱导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
2008年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脑出血后凝血酶受体(PAR-1)、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的机制。方法:自体血注入法建立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脑出血组和脑出血+亚低温组。检测血肿周围组织中PAR-1、AIF在出血后24h、72h和7d三个时间点的表达。结果:脑出血后PAR-1、AIF的表达均增加,72h达高峰。在每一时间点亚低温组PAR-1、AIF的表达均低于脑出血组。结论: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出血后PAR-1、AIF的表达来发挥其脑保护作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微血管壁上PAR-1的表达增加,其变化与脑水肿的变化一致,说明PAR-1在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晓玲石正洪张博张振昶
关键词:受体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3年
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 ( FNs)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作用的影响 .以线栓法制成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 ,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再灌注 ( I/ R)组、缺血再灌加电刺激小脑顶核组 ( I/ R+ FNs干预组 ) ,免疫组化法检测诱生型环氧化酶 ( COX-2 )表达 ,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 MDA含量 .I/ R组 COX-2蛋白在半暗带呈强阳性表达 ,MDA含量明显升高 ,经电刺激小脑顶核后 COX-2呈弱表达 ,MDA含量下降 ,有统计学差异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缺血 /再灌注后的氧化损伤具有拮抗作用 .
石正洪杨永清董为伟关永林
关键词:小脑顶核电刺激神经保护
缺血性卒中TOAST、ASCO、CISS病因分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TOAST、ASCO、CISS病因分型的异同。方法连续收集并筛选出2012年7月—2012年11月我院住院缺血性卒中患者249例,按照TOAST、ASCO、CISS分型标准分别进行病因分型,比较其对各病因学亚型诊断的差异性及一致性。结果 ASCO、CISS与TOAST相比较,病因不确定型比例均降低(P<0.0001,P=0.0007),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均升高(P<0.0001);ASCO分型中小血管性相对增加28.1%(P<0.0001),心源性相对增加50.0%(P=0.0047);CISS分型中穿支动脉疾病相对减少21.9%(P<0.0001)。CISS与ASCO比较,穿支动脉疾病(或小血管性)、心源性及病因不确定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其他病因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检验表明:3种病因分型中,多数亚型间的诊断存在较好一致性,少数亚型间的诊断一致性中等或尚可。结论 3种病因分型方法对各亚型的诊断均存在一致性。ASCO、CISS分型诊断标准较TOAST更为科学、合理、准确。ASCO较CISS病因诊断更全面,CISS较ASCO病因机制研究更深入。
付娜娜石正洪
关键词:卒中TOAST分型病因分型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氧化损伤及修复
2006年
目的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DNA氧化损伤及修复情况,与健康者进行比较,以判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NA氧化损伤水平的变化以及DNA氧化损伤水平与病程的关系。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例,于发病3 d内抽取空腹静脉血10 mL进行8-羟基-2’-脱氧鸟嘌呤核苷(8-OhdG)、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及彗尾DNA百分比的检测,于病程18~21 d抽血2 mL再检测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及彗尾DNA百分比。同时选取医院门诊体检人群中与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10 mL空腹静脉血中,5 m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DNA,将DNA酶解,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检测8-OhdG;3 mL双抗体夹心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NSE;2 m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及彗尾DNA百分比,同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8-OhdG和NSE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急性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彗星率为90.13%±2.22%,彗尾DNA百分比为60.71%±4.18%。较恢复期患者的细胞彗星率60.89%±2.98%、彗尾DNA百分比39.20%±3.61%明显增高(P<0.01);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急性期患者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血液中单个核细胞彗星率为6.4%±1.61%,彗尾DNA百分比3.37%±0.63%,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明显减少(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存在DNA氧化损伤。
石正洪孙静洁董为伟刘玉梅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彗星试验DNA损伤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武国德张旭东李珍花滕庆兰张振昶李鑫郑婷葛朝明李建雄张廷华石正洪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Duralvenoussinusthrombosis,DVST)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变,可危及生命。传统治疗以抗凝、溶栓治疗为主,疗效不确定,死亡率、致残率可达50%。该研究以血...
关键词: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脑血管病
脑缺血后COX-2表达及FNS对其表达干预及机制研究
石正洪谢富强关永林
重点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FNS)的神经保护作用与其调节诱生型环氧化酶表达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32只,随机分为4组:(1)缺血再灌注组;(2)电刺激小脑顶核组;(3)毁损小脑顶核组;(4)假手术对照组。(3...
关键词:
关键词:脑缺血动物实验
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外颈动脉狭窄临床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颅外颈动脉狭窄(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ECAS)的发生率及其在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各亚型中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本院神经内科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375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TOAST分型标准分为5型,分析ECAS在AIS患者及其亚型中的分布规律;根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将AIS患者分为ECAS组(n=81)和对照组(n=294),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IS患者ECAS发生率为35.73%,其中中-重度狭窄率为21.60%,16.80%分布于大动脉粥样硬化(1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型卒中,高于小动脉闭塞、心源性脑栓塞及其他病因型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CAS组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1.782,95%CI=1.048~3.029,P=0.033)、高脂血症(OR=1.824,95%CI=1.037~3.208,P=0.037)、颈动脉斑块(OR=3.673,95%CI=2.014~6.698,P=0.000)是AIS患者E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IS患者ECAS发生率较以往有所升高,其中中-重度ECAS在TOAST分型中主要分布于LAA型卒中;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颈动脉斑块是AIS患者E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栗静田婷石正洪冯斌
关键词:卒中TOAST分型颈动脉狭窄颈部血管超声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试验组37例为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43例为同期在我科治疗的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CTA进行颈部血管评价。对比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部位、狭窄程度,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部位、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卒中患者与非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有显著性差异(χ2=10.72;P=0.001);颈动脉狭窄程度尤其是重度狭窄有显著性差异(χ2=7.42;P=0.007);斑块分布部位无差异,均以颈动脉起始处多见。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对于轻、中度狭窄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优势比最大(OR=11.840;P<0.001)。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狭窄共同作用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对于颈动脉轻、中度狭窄的患者,不稳定斑块是导致其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袁薇付娜娜石正洪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缺血性卒中CT血管造影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