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贯一
- 作品数:35 被引量:161H指数:12
- 供职机构:河北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 地球科学的革命——用(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理论解析青藏高原成因动力学被引量:1
- 2018年
- 近几十年来,地球动力学的研究虽然提出过包括板块学说在内的各种不同的成因模式,但距揭示它的实质还相差甚远.宋贯一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两个:(1)没有创新性的能源(力源)思维;(2)没有创新性的物理学理论的支撑.经过近60年的的不断探索,宋贯一在新的地球动力学能源观和创新性的物理学理论的建立两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太阳辐射才是地球动力学的能量(动量)源泉及(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理论建立的依据和实践证据.上述两方面的进展应用于解析青藏高原成因动力学,则获得了完全意想不到的结论.加之近几十年来一系列直接冲击和动摇着传统地质科学所厘定的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地质新发现不断涌现,引发地球科学产生一场真正的革命将不可避免,地球动力学将由运动学的描述进入成因动力学的新时代.
- 宋贯一
-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
- (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理论建立的哲学思维和数学原理被引量:3
- 2016年
- 宋贯一1960年开始,就从哲学的思想角度探讨物理学问题,致力于对自然界是否客观存在与(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相对应的(万有)斥力相互作用理论的研究.依据1901年俄国物理学家列别捷夫(Н.Н.Лебедев)做出的光子压力的实验测定及1916年爱因斯坦(A.Einstein)光子学说的提出与证实,预示着宇宙中应存在着以光子为媒介粒子的自然力—光子斥力.于是启动了从地球上寻找太阳辐射出的光子斥力是通过什么样的耦合物理机制作用到地球上及太阳光压斥力引起地球物质产生宏观运动的证据这一漫长的探索之路.直到1991年之后,终于发现了太阳的能量(动量)是通过日-地间天然形成的"轧制"式及"摇摆"式耦合物理机制传递地球的,成功地解决了地震力源、地壳运动力源及近200多年来地球自转学科中遗留下来的极移、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和长期极移的成因等若干难题.2008年之后,依据在地球上找到了的一连串太阳(光压)斥力引起地球物质产生宏观运动的证据链条,明确提出了(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理论,并用纯数学的构造来描述恒星向外传播能量(动量)的数学表达式,以及把这些数学符号联系起来的定律—(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的数学原理F=(1+K)3JS/4πR^3,(1)式中F为任一恒星对其系内某一被辐射物体产生的斥力;J为恒星自身每秒钟辐射出的能量;S为被辐射物体接受到的光照表面积;R为恒星与被辐射物体之间的距离;K为物体对光子的平均反射率;π为圆周率.即任一恒星对其系内任一被辐射物体均产生(光压)斥力,斥力的大小跟恒星自身每秒钟辐射出的能量及被辐射物体接受到的光照表面积的乘积成正比,跟以恒星与被辐射物体之间距离为半径的体积成反比.与两物体的质量大小、物理状态及化学结构本质无关.(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的主要特性是:(1)恒星内部的核聚变是(光压)斥力相互作
- 宋贯一
- 关键词:恒星
- 地壳“轧展”效应对地震成因的解释被引量:11
- 1998年
- 目前多数地球科学家认为,地球的演化(包括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是地球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地球外部因素是次要的。作者认为,地球虽是庞大并具有确定边界的星体,从银河系看来,地球不能作为单独的星体存在,它必须依附太阳系才能生存下去。在太阳系的演化中,太阳是太阳系演化的核心和主导,太阳自身的演化控制着行星的演化是必然的。因此,研究太阳活动、太阳能量向地球的输送及太阳与地球间能量(包括动量和质量)相耦合的物理机制,则是研究地球演化的具体途径。地壳“轧展”效应的发现,其意义在于日地间能量相耦合的物理机制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应用地壳“轧展”效应理论,对地震能源、地震力源、地震孕育的条件和地点进行了探讨。按照地亮被“轧制”机制,定量分析了地壳“轧展”效应在地壳表面的分布规律,首次从理论上推断出全球强震活动的控制因素。该控制因素得到实际观测资料的证实,也为日地间能量相耦合的物理机制——地壳被“轧制”机制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
- 宋贯一
- 关键词:地震成因
- 地壳“轧展效应”及其地震方面的证据被引量:18
- 1991年
- 本文根据太阳系行星运转规律及太阳辐射与地球之间的能量交换机制,提出了地壳“轧展效应”假说。并依据地壳被“轧制”机制,轧制力(太阳光压)的变化及地壳表面“轧制”效果与全球地震活动的相关关系,为地壳“轧展效应”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作者认为,地壳“轧展效应”的发现,可能预示着地球科学将会出现一场真正的革命。
- 宋贯一杨同林
- 关键词:地壳地震活动性
- 长期极移的移动方向及北京中轴线偏移之谜被引量:5
- 2012年
- 太阳光压、地球的公转与自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地理分布绝妙地组成了一套天然的能激发自转轴晃动(Wobble)并产生极移的日-地间能量(动量)相耦合的物理机制.太阳光压对自转轴摆动的激发时间存在两种不同的周期,即周年期激发机制和周日期激发机制,由此产生的极移运动轨迹也可分为周年期变化和周日期变化两种,这两种极移运动轨迹中均含有长期极移的成分.本文详细讨论了周日期激发机制引起的瞬时极移及其运动特征和长期极移及其运动方向,并按现今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格局,求出长期极移的总体运动方向大致为参考极M沿西经70°~80°向加拿大的埃尔斯米尔岛移动.依据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人们揭开自元代(距今已800多年)以来所建立的北京中轴线为什么逆时针偏离子午线2°多这一极富传奇色彩的谜团.
- 宋贯一
- 关键词:极移北京中轴线
- 关于钱德勒章动的探讨被引量:11
- 1992年
- 本文从地球在太阳系内的自转和公转运行规律及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动量交换机制,来探讨地极的移动。为此,作者引出了光压矩和光压冲量矩的概念。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中,由于赤黄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北南半球陆地表面积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太阳光压的作用下,北南半球相对赤道产生不相等的光压矩,从而使原来平衡的以地心为支点的自转轴两端分别施加了周期性的外力,导致自转轴的晃动,产生极移。本文计算了(1)二分点(日)及二至点(日)地球北南半球相对赤道产生的较差光压冲量矩的大小,即极移的激发量级;(2)夏至点(日)和冬至点(日)地球北南半球相对赤道产生的光压矩及光压冲量矩呈反向变化,即极移振幅衰减和产生阻尼的原因;(3)从光压等效面积对称轴及光压冲量矩对称轴计算,钱德勒章动周期为435天左右。作者通过对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北南部分相对赤道产生的光压矩对比分析,认为理论上地极的长期漂移是存在的。按现代全球陆地表面积沿经线的分布格局,长期极移的运动方向大致是沿西经90°向北美移动。作者引用统计资料,为太阳活动在地球上产生相对赤道的光压矩导致极移的理论提供了证据。
- 宋贯一
- 关键词:章动
- 地下水诱发的浅层前兆异常及其机理与有关的地震预报问题(2)被引量:20
- 2002年
- 分析了现有主要地震前兆模式 (包括热物质上涌模式 )在解释现实观测到的浅层异常时遇到的困难。论证了多种前兆异常与空间环境因子之间具有的密切成因联系。诱发前兆异常具有 7个主要的特征 ,即种类的多样性、与降水及地下水变化关系的非线性、发生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的层次性、时间分布的成丛性、空间分布的大区域性以及多种手段异常变化的时空关联性等。
- 王吉易宋贯一曹志成郑云贞张子广范雪芳黄辅琼杨明波
- 关键词:地下水地震预报降水
- 对地震地下流体学科研究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 2002年
- 依据地下流体存在趋势性异常和短临异常的基本观测事实,提出"应力-应变效应说与水诱发异常说并重"的地下流体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思路。按照这一思路,对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的布网与选井原则提出了新的补充意见;认为降水及其相关的地表水、地下水及大范围抽水等是地形变、地应变、地应力、水化及地电阻率等多种前兆异常产生的调制与诱发因素,因而需要对原来的干扰因素的内涵作修正;对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做了新定义及主要特征的归纳;对于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加强对地下流体短临前兆异常重现性的研究、加强对浅层地下流体的调制与诱发作用的研究以及积极促进地震地下流体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等建议。
- 王吉易宋贯一平建军范雪芳
- 关键词:地下流体地震前兆应力地震观测
- 关于钱德勒章动的探讨
- <正>作者从地球在太阳系内的自转和公转运行规律以及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动量交换机制来探讨地极的移动。为此,引出了光压矩和光压冲量矩的概念。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中,由于赤黄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北南半球陆地表面积分布的不平衡性,在...
- 宋贯一
- 文献传递
- 地球自转学科中遗留若干主要难题的解析被引量:6
- 2014年
- 近二百多年来的地球自转学科研究中,除岁差和章动的成因依据(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理论已经得到解决外,极移(包括长期极移)和日长(l.o.d)的变化问题一直还处在探讨和争论之中,尚遗留如下七个主要难题没有解决:1)极移是欧拉(Eular,]765)根据刚体自转的分析得出地球自转极相对地壳作周期为305天的摆动吗?2)极移周期的定量解释,钱德勒周期为什么不是单值的,约在425~440天之间变化?观测的极移轨迹运动周期为什么也不是单值的,而是在13.0~13.3个月之间变化?3)作为自由运动,钱德勒摆动最终将会逐渐衰减殆尽,为什么二百多年来的天文观测资料却未发现钱德勒振幅有任何渐白减弱的迹象,是什么因素在克服阻尼而维持这种运动呢?它的能量消耗到哪里去了?4)极移的成因机制是什么?5)极移与地震的关系?6)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7)长期极移的成因及其运动方向?宋贯一(1991,2006,2008,2012)依据大量的宏观事实,发现和证明了自然界还存在有与(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相对应的(光压)斥力相互作用.本文依据(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理论去解析上述七个难题,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 宋贯一
- 关键词: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