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敏
- 作品数:10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Rac1蛋白活化加速缺氧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衰老
- 2006年
- 为阐明Rac1蛋白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衰老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我们采用持续缺氧的方法诱导内皮细胞衰老,检测缺氧前后内皮细胞衰老标志基因SA-β-Gal和PAI-1的表达、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增殖情况,同时分析缺氧前后细胞内Rac1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持续缺氧96h后,HUVECs体积变大,细胞浆内颗粒和空泡增多,SA-β-Gal活性明显增加,PAI-1基因表达升高,细胞发牛G_1期阻滞,细胞增殖受抑,活化型Rac1蛋白表达上调,提示持续缺氧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可能与Rac1蛋白的活化有关。为进一步明确内皮细胞衰老与Rac1蛋白的关系,应用逆转录病毒将持续活化型Rac1(v12Rac1)和主导抑制型Rac1(N17Rac1)基因分别瞬时感染HUVECs,比较种HUVECs(HUVECs,V12Rac1-HUVECs,N17Rac1-HUVECs)缺氧后的衰老变化,并分析其下游调控分子——血清反应因子(serum response factor,SRF)的表达和定位变化。研究发现,缺氧培养V12Rac1-HUVECs 48h即可引起细胞衰老,表现为SA-β-Gal活性明显增加,PAI-1基因表达升高,细胞出现明显的G_1期阻滞并且细胞增殖受抑,其改变与缺氧96h的HUVECs相似;而N17Rac1明显抑制缺氧引起的内皮细胞衰老发生。上述结果说明,Rac1蛋白活化可以加速缺氧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而抑制Rac1蛋白的活性则可抑制缺氧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为进一步研究Rac1蛋白引起内皮细胞衰老的机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分析检测三种细胞缺氧处理后SRF的表达,发现:与HUVECs细胞比较,V12Rac1引起缺氧48h HUVECs核蛋白中SRF的表达明显下降,SRF入核转位受到明显抑制;而N17Rac1感染后,缺氧HUVECs细胞核蛋白中SRF表达明显增多。上述结果提示:缺氧状态下Rac1蛋白活化能够明显加速HUVECs衰老,而抑制Rac1蛋白活性则明显抑制缺氧诱导的HUVECs衰老,SRF蛋白的核转位活化参与了Rac1蛋白调控HUVECs衰老的发生。
- 韩雅玲于海波闫承慧康建孟子敏张效林李少华王士雯
- 关键词:RAC1缺氧内皮细胞
- Rho GTP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 2004年
- Rho GTP酶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组装、细胞粘附、细胞运动、胞质分裂和基因表达等方面与临床上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Rho激酶抑制剂对多种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因此,对Rho GTP酶的研究可能为当前心血管病药物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 孟子敏韩雅玲
- 关键词:RHOGTP酶心血管疾病细胞粘附细胞运动胞质分裂
- 低浓度脂多糖加速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低浓度脂多糖(LPS)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对血管损伤后加速血管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静脉注入LPS后,行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建立血管内膜损伤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或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内膜增生变化。Westernblot分析损伤组织特异性平滑肌细胞标志物和细胞凋亡表达。用ELISA测定血清白介素-1β(IL-1β)含量和流式细胞术分析CD14阳性细胞表达水平。结果每只鼠注入LPS(50ng)后循环血中单核细胞和IL-1β水平显著升高。血管损伤7d后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转化为合成表型,新生内膜逐渐形成,随时间延长,内膜增生加速,内膜厚度由(151.2±14.5)μm2增至(173.9±15.3)μm2。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到增殖细胞核抗原及核因子-κB分别定位于新生内膜和外膜。Westernblot分析显示新生内膜形成早期LPS组平滑肌特异性标志蛋白α-肌动蛋白多于对照组,caspase-3表达持续上调,细胞凋亡多于对照组。结论炎症介质LPS刺激全身免疫系统导致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暂时性增生,表明炎症介质可以加剧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形成。
- 韩雅玲康建王效增张效林孟子敏
- 关键词:颈动脉损伤脂多糖类
- 外源性刺激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纤维型肌动蛋白重构和通透性增高的分子机制研究
- 目的目前认为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等外源性刺激主要通过引起细胞骨架重构导致内皮通透性增加及内皮功能不良,许多信号分子如RhoA和血清反应因子(SRF)参与了细胞骨架重构的调控。但不同外源性刺激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ECs)后,...
- 于海波韩雅玲闫承慧孟子敏张效林康建
- 文献传递
- GST-hPBD融合蛋白的克隆、表达及活化Rac1蛋白的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制备GST hPBD融合蛋白 ,探讨活化的Rac1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RT PCR方法克隆与活化Rac1相结合的hPBD基因片段 ,构建pGEX 2T/hPBD原核表达载体 ,并纯化GST hPBD融合蛋白 ;应用pulldown测定血管内皮细胞中活化Rac1的蛋白表达 .结果 :基因测序证实原核表达载体pGEX 2T/hPBD序列正确 ,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 ,纯化得到纯度约 75 %GST hPBD融合蛋白 ,其Mr 为 36 0 0 0 ;进一步分析证实血管内皮细胞可表达活化的Rac1蛋白 .结论 :成功构建了人pGEX 2T/hPBD原核表达载体 ,纯化了GST hPBD融合蛋白 。
- 韩雅玲孟子敏康建刘海伟闫承慧王士雯
- 关键词:结构域基因融合蛋白纯化
- 人融合蛋白基因GST-hPBD的构建、表达与纯化
- 2004年
- 为构建和纯化融合蛋白基因GST-hPBD,采用RT-PCR方法克隆与活化Racl相结合的hPBD基因片段,构建pGEX-2T/hPBD原核表达载体,于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并纯化GST-hPBD融合蛋白。结果表明,经基因测序证实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pGEX-2T/hPBD构建正确,在大肠杆菌中GST-hPBD融合蛋白表达纯度大于70%,其分子量为36 kD;Pull down分析检测到血管内皮ECV304细胞表达活化Racl蛋白。本研究结果为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活化Racl表达奠定了实验基础。
- 孟子敏韩雅玲康建刘海伟阎承慧王士雯
- 关键词:基因构建基因表达信号转导
- RhoA和ERK通路介导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纤维型肌动蛋白重构和通透性增高
- 目的内皮屏障功能不良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之一,众多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通过引起内皮细胞(EC)纤维型肌动蛋白(F—actin)重构导致内皮通透性增加和内皮屏障功能不良。TNF-α作为重要的细胞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
- 于海波韩雅玲闫承慧孟子敏张效林康建
- 文献传递
- 血清反应因子参与RhoA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肌动蛋白骨架重构被引量:11
- 2005年
- 为进一步阐明RhoA调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HUVEC)肌动蛋白骨架重构的分子机制,用逆转录病毒感染并筛选出稳定表达持续活化型RhoA(Q63LRhoA)和主导抑制型RhoA(T19NRhoA)的HUVECs。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方法分析去血清前后HUVECs血清反应因子(serumresponsefactor,SRF)的表达及定位,Rhodamine-Phalloidine染色观察F-actin动态变化。结果显示,Q63LRhoA组细胞核中SRF表达增加,F-actin重排形成大量应力纤维;T19NRhoA组中SRF表达较弱,F-actin无明显改变,无应力纤维形成。去血清后,正常HUVECs(对照组)和感染细胞中SRF的表达均显著增加,但其亚细胞定位明显不同。对照组去血清培养3d,SRF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去血清培养5d,SRF出核转位入细胞浆。Q63LRhoA组SRF发生核滞留,不随去血清培养时间延长发生出核转位现象。T19NRhoA组SRF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周。对照组去血清培养3d,F-actin表达增加,同时形成大量应力纤维,去血清培养5d,细胞F-actin表达下调,应力纤维解聚。Q63LRhoA组F-actin重构持续发生并形成大量应力纤维,但不随去血清培养时间延长发生明显解聚。而T19NRhoA组F-actin表达不随去血清时间延长而增加。上述结果提示,RhoA介导HUVECsF-actin的重构与SRF的核转位现象密切相关。
- 韩雅玲于海波闫承慧孟子敏张效林康建李少华王士雯
- 关键词:肌动蛋白人血管内皮细胞F-ACTIN核转位感染细胞
- 血清反应因子参与RhoA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肌动蛋白骨架重构
- <正>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actin骨架重排的分子机制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中RhoA引起的 F-actin重排和SRF活化的关系。方法 HUVECs在20%胎牛血清中培养,血清饥饿的细胞生长至 80%~90...
- 韩雅玲于海波闫承慧孟子敏张效林康建李少华王士雯
- 文献传递
- 血管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对再狭窄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在血管再狭窄形成过程中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的作用 .方法 :采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再狭窄的动物模型 ,经形态学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 ,观测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管壁各成分的变化 .结果 :血管损伤后 3d血管内腔面可见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损伤后 7d新生内膜形成并继续增厚 ,损伤后 2 8d新生内膜厚度及面积达最大 ,损伤后35d较损伤后 2 8d缩小 (P <0 .0 1 ) .损伤后各时间点中膜厚度无明显变化 ,但损伤后 35d的中膜面积较损伤后 2 8d及对照未损伤侧缩小 (P <0 .0 5 ) .管腔面积于损伤后前 3d略增大 ,损伤后 7d出现管腔面积减少 ,至损伤后 2 8~ 35d管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未损伤侧 (P <0 .0 1 ) .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在损伤后 3~ 7d略增大 ,损伤后 1 4d最大 ,损伤后 35d较损伤后 2 8d及对照未损伤侧明显缩小 (P <0 .0 1 ) .结论 :内膜增生与血管重塑是再狭窄形成的主要病理机制 ,血管再狭窄的形成是内膜增生与血管重塑的平衡所决定的 ,两者共同导致管腔狭窄 .
- 韩雅玲王效增康建孟子敏
- 关键词:球囊损伤血管再狭窄内膜增生血管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