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飞
- 作品数:14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下肢重症缺血的外科治疗
- 目的:探讨下肢重症缺血的外科诊治经验。
方法:2005年6月~2008年6月外科治疗下肢重症缺血42例47条肢体,静息痛28例,溃疡14例.传统手术28条肢体,腔内治疗20条肢体,联合术式4条肢体,自体干细胞移...
- 吴元兵朱云峰朱永斌葛红卫姜云飞孟军
- 关键词:下肢缺血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外科手术临床疗效并发症
- 文献传递
- 高龄患者急性下肢缺血的围手术期治疗(附43例报告)
- 2011年
-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急性下肢缺血的围手术期治疗的注意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因急性下肢缺血住院治疗的高龄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术前诊断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急诊行单纯Fogarty导管取栓术。其中,35例术中证实为栓塞,取栓后预后良好(有效率87.5%);3例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病死率7%);另外5例术中证实为动脉硬化狭窄伴急性血栓形成,3例行截肢术,围手术期截肢率高达7%。3例术前诊断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对于患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疾病的高龄患者,Fogarty导管取栓术加溶栓治疗是治疗此疾病的主要方法,同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 姜云飞朱云峰吴元兵朱永斌葛红卫陈诚郑亮
- 关键词:急性下肢缺血FOGARTY导管取栓术溶栓
-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 2015年
-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闭塞病例36例(54条肢体)临床资料,病变类型:狭窄病变42条肢体,闭塞病变12条肢体,病变长度8.3∽36cm,平均25.8±7.6cm。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腔内治疗,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40条肢体,球扩后导管溶栓3条肢体,再次支架置入3条肢体,导管溶栓加球扩7条肢体,斑块旋切术1条肢体。30例获得随访,随访率83.3%。随访时间3∽33个月,平均16.4±5.5个月,随访期间出现支架内再狭窄6例,再狭窄率20%,经再次球囊扩张治疗,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合理治疗,严格随访,腔内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疗效良好。
- 吴元兵朱云峰葛红卫朱永斌姜云飞陈诚王鑫
- 关键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腔内治疗
- 腔内修复术治疗创伤性主动脉破裂23例
- 2016年
- 创伤性主动脉破裂(traumaticaorticrupture,TAR)是一种极其凶险的主动脉疾病,高发于交通事故减速伤、高处坠落伤、重物钝性伤等,病死率高。传统开放手术操作困难、创伤大。近年来,采用覆膜支架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 葛红卫朱云峰朱永斌吴元兵姜云飞王鑫黄一鸣陈诚李丹丹
- 关键词:腔内修复术主动脉疾病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手术操作覆膜支架
- 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 2012年
- 目的探讨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108例(148条肢体),主.股转流11例;腋.股转流4例;股.股转流45例;髂动脉扩张支架(腔内介入治疗)48例,其中髂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结合开放手术的杂交复合手术13例。结果治疗均获成功,106条肢体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42条肢体部分好转。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7±0.17上升至术后的0.63±0.15,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至10年,主-股转流及股-股转流术后5、10年的通畅率分别为90.0%(9/10)、70.0%(7/10)及61.4%(27144)、52.3%(23144);腋-股转流术后1、2年的通畅率分别为75.0%(3/4)、50.0%(2/4);腔内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的通畅率分别为95.8%(46148)、87.5%(42148)、79.2%(38/48)、64.6%(31148)。结论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是治疗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有效方法;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和血管移植材料的改进,血管腔内介入已成为治疗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主流,其与开放手术的结合成为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 葛红卫朱云峰吴元兵朱永斌姜云飞陈诚黄一鸣
-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髂动脉介入
- 外科治疗重症下肢缺血42例
- 2009年
- 重症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指缺血性静息痛和下肢溃疡或坏疽,属FontaineⅢ和Ⅳ期.或Rutherford 4-6级。2005年6月-2008年6月我院外科治疗42例重症下肢缺血患者,总结报道如下。
- 吴元兵朱云峰朱永斌葛红卫姜云飞孟军
- 关键词:下肢血管外科手术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支架植入后抗凝治疗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支架植入后不同抗凝时长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CD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2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其术后抗凝持续时间分为短期抗凝组(≤90 d)和延长抗凝组(>90 d),比较两组支架通畅率、肢体周径差、Villalta评分等指标。结果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6.8±2.6)个月,术后12个月的髂静脉支架一期通畅率为96.2%(25/26)。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支架闭塞,Villalta评分6分。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支架通畅率、肢体周径差和Villalt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期间各有1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延长抗凝组有2例患者发生皮肤黏膜出血,但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症状性肺栓塞或大出血事件。结论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抗凝持续时间可能不是影响支架通畅率的相关因素。
- 黄伟彬葛红卫吴元兵姜云飞朱永斌朱云峰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COCKETT综合征抗凝腔内治疗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髂动脉瘤的处理策略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EVAR)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3月35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行EVAR术患者资料,其中9例合并单侧髂内动脉瘤,1例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14例合并单侧髂总动脉瘤(直径〉18 mm),11例合并双侧髂总动脉瘤,所用腔内技术包括栓塞髂内动脉瘤后覆盖,髂内动脉瘤单纯覆盖,"喇叭口"支架,以及"三明治"技术重建一侧髂内动脉等。结果: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25±40)min,出血量(173±65)m L。术中发现内漏8例(22.9%),其中I型内漏4例(近端2例,远端2例)均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III型内漏1例,经扩张及部分加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II型内漏2例及IV型内漏1例,均未予处理。35例术后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破裂,2例术后6个月发现腹主动脉瘤体增大,造影确诊远端I型内漏,经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其余33例瘤体直径无增大。结论:对于合并髂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处理髂内动脉,然后根据髂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近期效果。
- 葛红卫朱云峰朱永斌吴元兵姜云飞黄一鸣陈诚
- 关键词:动脉瘤髂动脉瘤
- 选择性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2年1月76例胸主动脉病变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动脉夹层56例,壁间血肿6例,胸主动脉瘤5例,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9例。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LSA 32例,部分覆盖9例,保留35例。观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1.3%),死于急性脑梗死。32例覆盖LSA的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3例(9.4%),左锁骨下动脉窃血1例(3.1%),左上肢乏力4例(12.5%),并发症发生率为25.0%(8/32);9例部分覆盖LSA患者和35例LSA未覆盖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各1例。随访3~40个月,死亡1例,I型内漏2例,均再次手术干预获得成功。结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有选择性地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是可行的。
- 吴元兵朱云峰葛红卫朱永斌姜云飞符伟国
-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左锁骨下动脉
- 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21例
- 葛红卫朱云峰朱永斌吴元兵姜云飞黄一鸣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