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励建安

作品数:492 被引量:2,664H指数:26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24篇期刊文章
  • 140篇会议论文
  • 20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42篇医药卫生
  • 11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04篇康复
  • 49篇康复治疗
  • 44篇康复医学
  • 42篇血管
  • 37篇心肌
  • 37篇脊髓
  • 36篇缺血
  • 32篇脊髓损伤
  • 29篇痉挛
  • 26篇心病
  • 26篇冠心病
  • 25篇等长收缩运动
  • 23篇动脉
  • 23篇心肌缺血
  • 21篇关节
  • 19篇心血管
  • 19篇肌肉
  • 15篇心血管反应
  • 15篇血管反应
  • 14篇脑瘫

机构

  • 346篇江苏省人民医...
  • 135篇南京医科大学
  • 23篇南京中医药大...
  • 17篇上海交通大学...
  • 11篇上海体育学院
  • 10篇中国康复医学...
  • 8篇南京体育学院
  • 7篇四川大学华西...
  • 6篇中国康复研究...
  • 6篇绵竹市人民医...
  • 5篇东南大学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 5篇南京医学院第...
  • 5篇武警浙江总队...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南通大学
  • 4篇香港复康会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北京大学第三...

作者

  • 486篇励建安
  • 39篇许光旭
  • 36篇陆晓
  • 33篇王彤
  • 33篇王红星
  • 24篇周士枋
  • 22篇刘守国
  • 22篇孟殿怀
  • 19篇江钟立
  • 18篇黄澎
  • 18篇单春雷
  • 18篇朱毅
  • 17篇周璇
  • 17篇杜青
  • 17篇周士枋
  • 16篇陈伟
  • 14篇陈佩杰
  • 13篇顾绍钦
  • 13篇陈楠
  • 12篇赵黎

传媒

  • 134篇中国康复医学...
  • 52篇中华物理医学...
  • 14篇中国临床康复
  • 12篇现代康复
  • 12篇祝您健康
  • 10篇中国康复理论...
  • 9篇首届实用康复...
  • 8篇中国运动医学...
  • 7篇中国康复
  • 6篇南京医科大学...
  • 6篇健康世界
  • 6篇2003年康...
  • 6篇中国康复医学...
  • 6篇第三届全国康...
  • 5篇中国脊柱脊髓...
  • 5篇中华全科医师...
  • 4篇实用老年医学
  • 4篇家庭用药
  • 3篇中华医院管理...
  • 3篇中华理疗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8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8篇2017
  • 8篇2016
  • 15篇2015
  • 16篇2014
  • 30篇2013
  • 30篇2012
  • 32篇2011
  • 21篇2010
  • 24篇2009
  • 14篇2008
  • 18篇2007
  • 32篇2006
  • 22篇2005
  • 15篇2004
4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传统康复理念与现代康复医学的结合点
<正>~~
励建安
文献传递
肉毒毒素A对肌肉痉挛患者功能康复的作用被引量:15
2005年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typeA,BTX-A)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肢体肌肉痉挛的治疗价值及其剂量影响。方法:选择48例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采用肉毒毒素A电刺激引导下局部肌肉注射治疗肌痉挛,其中把小腿三头肌、肱二头肌、屈指肌随机分成高低两个剂量组,观察剂量不同对疗效的影响,同时对所有患者制订注射后的目标,观察其达标情况。结果:肉毒毒素A注射后肌肉张力明显降低(P<0.05),但在小腿三头肌、肱二头肌及屈指肌群中均未发现明显的量效关系,各配对大小剂量组肌张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功能显著改善,康复目标总达标率为70.4%,肉毒毒素对上肢的粗大运动及下肢的步行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而对手的精细活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欠佳。结论:肉毒毒素A对缓解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肢体肌肉痉挛,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疗效显著,肉毒毒素作用的量效关系尚有待确认。
杨晓颜许光旭毛雅君顾绍钦王骏金挺剑励建安
关键词:肉毒毒素肌肉痉挛康复
正常拇指指尖三维运动定量分析
2008年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定量分析拇指指尖三维运动的方法,揭示拇指指尖的运动规律。方法应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的标志点放置于25名正常受试者拇指指尖和大多角骨上,固定腕关节和其他4指,拇指做最大和最小环转运动,记录运动中拇指指尖和大多角骨的三维空间坐标数据,重建拇指指尖最大工作空间,计算该最大运动空间体积。以上过程分三个不同测试日完成。结果重复实验的最大运动空间体积组间相关系数为0.902,变异系数为4.74%。平均拇指指尖工作空间体积男性组为131126.4mm^3,女性组为96414.16mm^3。回归分析方程男性组为V=0.0491^3+7.7061^2,女性组V=0.0521^3+7.2581^2。决定系数为0.98。结论应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测量拇指指尖运动是一种定量、精确、可行的方法。拇指总长立方与拇指腕掌关节工作空间体积存在线性回归关系。
保国锋刘璠崔志明朱文峰励建安孟殿怀古志鸣方谋耶
关键词:拇指关节运动学
可控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制作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建立小型猪可控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成年小型猪10只,开胸安置自制水囊缩窄器,建立钝缘支可控性缺血的动物模型。术后行缺血心电图试验、冠脉造影、微球技术检测缺血区心肌水囊加压前后CCBF以及靶血管支配区心肌HE染色观察。结果:制作成功的8只小型猪在水囊加压后均可出现明显的缺血性心电图表现,同时钝缘支下游显影延迟、稀疏,钝缘支近乎完全闭塞,水囊压力撤除后心电图迅速恢复正常,钝缘支远端灌注恢复到水囊加压前状态。水囊加压前后靶血管支配区域CCBF明显减少(P<0.05)。HE染色无心肌梗死表现。结论:采用该自制水囊缩窄器可以成功制作可控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
吴涛励建安陆晓黄澎邱峰孟祥博高晶
关键词:动物模型小型猪
可控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制作
目的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造成功能障碍或残疾的重要原因。建立稳定、有效的心肌缺血动物模型是进行冠心病康复研究的前提条件。本文旨在建立小型猪可控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该模型可以复制稳定的可控性心肌缺血,从而为...
吴涛励建安
关键词:动物模型小型猪
文献传递
科室津贴核算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2000年
童琳蒋宏伟励建安
关键词:医院科室
运动训练对大鼠损伤远端脊髓超微结构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明确运动训练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远端脊髓超微结构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18只,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T9不完全性SCI模型。术后随机分为损伤后1周组、对照组(未行训练)及训练组(术后1周开始训练,共4周)。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第1、2、3、4及5周时采用BBB评分评定运动功能,训练结束后取腰膨大段脊髓进行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BDN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BBB评分:对照组与训练组BBB评分均较损伤后1周、2周明显提高,但训练组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②超微结构:损伤后1周组,髓鞘排列规律整齐、轴索较均匀一致、核仁清晰;对照组髓鞘松散、轴索与髓鞘间出现空隙、轴突变性及空泡;训练组髓鞘完整、较薄、轴索均匀、髓鞘下及神经纤维周围基质中少见空泡。③BDNF免疫组化:BDNF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多分布于脊髓前角,中央管周围也有出现,背角少见;训练组BDNF阳性染色颗粒增多,平均光密度值较损伤后1周组及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减轻损伤远端脊髓继发性损害,并促进BDNF蛋白的表达。
柴湘婷王红星丁晓晶陈文红王彤励建安
关键词:脊髓损伤超微结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直肠电刺激缓解脊髓损伤后痉挛状态的机理被引量:8
1999年
目的:研究直肠电刺激(RPES)缓解脊髓损伤(SCI)后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方法:10例SCI后痉挛患者和10例偏瘫后痉挛患者,在RPES治疗和口服Baclofen前后进行康复评分和电生理指标测定,包括F波,屈肌反射,H反射,T反射。结果:SCI患者经RPES治疗后,下肢康复评分显著降低(P<0.001),F波振幅、时程、F/M比显著降低(P<0.05),屈肌反射振幅、时程显著降低(P<0.01),Baclofen治疗后,康复评分显著降低,F波振幅、时程、F/M比显著降低(P<0.05)。偏瘫患者患侧下肢康复评分和电生理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RPES对降低SCI后痉挛状态有较好的疗效,主要作用部位在脊髓节段,作用机理与降低α运动神经元活性和一般中间神经元活性有关,而与γ运动神经元及Renshaw细胞活性无关。其解痉作用可能部分与γ氨基丁酸相关,但仍有其它神经介质参与。
宋凡励建安周士枋周士枋许光旭王彤陈伟许光旭
关键词:脊髓损伤痉挛状态电生理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策略
励建安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后患者血浆t-PA、PAI活性动态变化被引量:4
1996年
动态观察2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后及随后3周的血浆t-PA、PAI活性水平,并与正常老年人对照,以了解脑血栓形成后患者纤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发现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PA活性低于正常老年人(P<0.001),随后3周,PAI活性升高(P=0.059),PAI/t-PA值升高(P<0.05)。
沈志祥周士枋励建安励建安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共4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