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晖
- 作品数:7 被引量:87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阿拉拉特小麦染色体的C-带和N-带分析被引量:2
- 2000年
- 应用C 分带和N 分带技术对阿拉拉特小麦 (TriticumararaticumJakubz ,2n =2 8,AbAbGG)的根尖细胞进行染色体构成分析 ,结果表明 :(1)C 分带和N 分带方法均可以使阿拉拉特小麦染色体显示稳定的带型 ;(2 )根据带型可以明确区分阿拉拉特小麦各条染色体 ;(3)阿拉拉特小麦A、G组染色体带型与普通小麦A、B组染色体带型差异明显 ,利用分带方法可以区分阿拉拉特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染色体 .
- 张旭臧宇辉钟少斌刘朝晖秦浚川姚景侠
- 关键词:阿拉拉特小麦染色体C-分带
- 小麦新品种生抗2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被引量:2
- 2001年
- 生抗2号系对Alondra繁60096F1进行花药培养、染色体加倍后育成的优质面条小麦。生抗2号具有优质、高产、抗逆、适应性广等特点,尤其赤霉病抗性比较突出。籽粒商品性好,出粉率高。产量稳定在 400kg/亩左右,产量潜力可达 500kg/亩。
- 李浩兵周淼平刘朝晖张旭朱作为任丽娟黄益洪葛美蓉陆维忠
- 关键词:花药培养染色体加倍选育栽培
- 小麦品种纹枯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3
- 1999年
- 以病级为指标, 对 4 个杂交组合正反交 F1 进行了抗病性调查, 发现正反交 F1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纹枯病抗性遗传属于核遗传。同时调查 5 对杂交组合 F2 群体的纹枯病抗性, F2 植株比例都不符合质量性状的遗传特征。运用王建康和盖钧镒设计的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世代分析方法, 以及亲本、 F1 和 F2 方差分析方法, 分析 5 个杂交组合的纹枯病抗性遗传, 结果其至少受 10~13 对主基因和一些微效多基因的共同控制, 且遗传率在 3169% ~5709% 。
- 刘朝晖张旭李浩兵姚景侠
- 关键词:纹枯病抗性数量性状小麦
- 小麦纹枯病的研究进展和对策被引量:43
- 2000年
-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日趋严重 ,阻碍了小麦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深入和强化研究工作 ,文章对小麦纹枯病病原、发生、危害、防治及抗源筛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 刘朝晖张旭陆维忠
-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病原菌抗源筛选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17在亲本和F_2代抗感集群中的RAPD分析被引量:11
- 1998年
- 实验应用RAPD技术,采用集群分离分析方法对小麦白粉病感病品系Chancelor和具有抗性基因Pm17的抗病品系Amigo及其F2代抗感集群基因组进行分析,旨在鉴定与抗白粉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对380个随机引物进行筛选,其结果为:①有43个引物的扩增片段在亲本间出现多态性;②有两个引物OPC01和OPD03的扩增片段在亲代和F2代抗感集群中出现一致多态性。
- 张旭臧宇辉刘朝晖秦浚川姚景侠
-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基因随机扩增多态性抗病性
- 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双抗抗源的初步鉴定被引量:16
- 1999年
- “七五”和“八五”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小麦常规品种(系)之间,以及与近缘物种的杂交工作,从某些杂种后代中,筛选出几百份抗白粉病优良选系。为了创造兼抗纹枯病和白粉病的双抗抗源,于1997 年春整理部分优良选系、地方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系),共182 份小麦材料进行的纹枯病抗性和白粉病抗性鉴定,对部分抗性材料于当年秋在温室接种情况下继续进行抗性鉴定。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有27 份材料与对照材料相比纹枯病病情指数较低,显示了较强的抗(耐)纹枯病能力;其中有16 份材料表现出兼抗纹枯病和白粉病。另外,对部分小麦的近缘物种的初步鉴定发现球茎大麦、多花黑麦草和黑麦等对白粉病和纹枯病有很强的抗性。
- 刘朝晖张旭李浩兵姚景侠史建荣王裕中陈怀谷
- 关键词:小麦抗源纹枯病白粉病病情指数
-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生抗2号被引量:1
- 2001年
- 李浩兵周淼平刘朝晖张旭朱作为任丽娟黄益洪沈晓蓉陆维忠
-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抗性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