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月

作品数:7 被引量:23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经济地理
  • 2篇工资
  • 2篇产业集聚
  • 1篇地区工资
  • 1篇新经济
  • 1篇新经济地理
  • 1篇新经济地理学
  • 1篇政府干预
  • 1篇实证
  • 1篇实证研究
  • 1篇市场经济
  • 1篇铁路
  • 1篇黏性
  • 1篇外部性
  • 1篇金融
  • 1篇经济地理学
  • 1篇经济学
  • 1篇经济学视角
  • 1篇科技金融
  • 1篇空间外部性

机构

  • 6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内华达大学
  • 1篇贵州财经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作者

  • 7篇刘月
  • 6篇陈建军
  • 3篇陈怀锦
  • 1篇郑广建
  • 1篇韩爱华

传媒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软科学
  • 1篇江淮论坛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南开学报(哲...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经济地理、产业关联与地区工资收入差异
目前,我国地区间工资收入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已然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紧要问题.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认为产业关联不仅包括由市场接入(Market Access)和供给接入(Supplier Access)构成的...
陈建军刘月陈怀锦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
科技金融、黏性技术知识与金融潜能——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将空间因素引入科技金融、金融黏性技术知识与金融潜能关系的机制,从科技金融、金融黏性技术知识视角切人,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金融潜能发挥的空间路径依赖。结果表明:金融潜能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技金融、金融黏性技术知识对金融潜能的发挥整体上有正向作用,金融黏性技术知识影响东、中、西部承接知识传递转化金融潜能的效果。
韩爱华刘月
关键词:科技金融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一个文献综述被引量:12
2017年
产业协同集聚是现实世界中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组织现象,对产业协同集聚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空间经济学理论并指导区域与城市发展实践。文章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首次回顾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产业协同集聚问题的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包括产业协同集聚的理论基础、产业协同集聚机制与效应研究、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三个方面;此外,还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的未来研究重点和趋势。
刘月邹苗苗陈建军
关键词:空间外部性
市场潜能、协同集聚与地区工资收入——来自中国151个城市的经验考察被引量:28
2016年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发展效率和工资水平间的良性互动是推进发展模式转型、缩小贫富差距的优选途径。基于产业关联视角,通过构建空间经济理论模型及产业协同集聚的定量分析指标,将市场潜能和产业协同集聚纳于统一分析框架,可以系统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城市群背景下产业空间格局影响地区工资收入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市场潜能和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工资收入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空间视角的研究表明,地区工资收入存在"空间依赖性",不同的地区由于市场潜能和产业协同集聚的格局不同,其工资增长路径存在着地区差异;(3)城市群背景下的行业视角考察进一步表明,市场潜能和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工资收入的促进作用不仅存在地区差异,还呈现行业异质特征。由此可见,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战略和精细化产业(行业)布局指导是有效发挥市场潜能和协同集聚作用,提高发达地区工资收入、实现地区间工资收入收敛的可能途径。
陈建军刘月陈怀锦
高速铁路对长江三角洲空间联系格局演化的影响被引量:54
2014年
基于交通流视角运用首位度、功能多中心指数、交通流量重心和集中化指数等分析方法,通过ArcGIS等软件分析了具有"同城效应"高速铁路网络对长江三角洲空间联系格局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日趋完善的高速铁路网络增强整个区域的联系强度,不同城市间空间联系强度有一定变化,特别是南翼和北翼直接联系的提升使上海的节点功能降低甚至是消失,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市的协同发展;2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的降低,功能多中心指数的增加,交通流量重心在苏州境内向南京—杭州沿线的偏移,都说明高速铁路交通流量分布更加均衡,整个区域正在由单功能中心向多功能中心转变,但是与欧洲莱茵鲁尔地区等城市圈还存在一定差距;3集中化指数的降低表明高速铁路目前存在递增的边际效用,在当前阶段修建新的高速铁路比提高已有高速铁路的通行频次能更有效地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
陈建军郑广建刘月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高速铁路交通流
产业协同集聚下的城市生产效率增进——基于融合创新与发展动力转换背景被引量:150
2016年
促进产业融合、实现融合创新的现实空间平台就是产业协同集聚。以产业协同集聚进行空间布局调整,从而实现城市生产效率增进,对新常态下促进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产业协同集聚通过分工和技术外部性可以产生创新,提高城市生产效率,是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在运输成本和面对面接触需求的主导下,产业协同集聚与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并互相强化。空间计量的实证结果验证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生产效率的增进作用,周边城市效率提升也能带动本地效率增进。产业协同集聚的效率增进效应不仅存在地区差异,还具有行业异质性特征。受交易成本和面对面接触需求的影响,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生产效率增进的空间外溢效应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在300公里范围内的空间外溢效应最强,超过750公里后空间外溢效应明显下降。因此,以产业协同集聚进行空间布局调整是实现城市生产效率增进的现实选择,这不仅需要差别化和精细化指导,还需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进行协调。
陈建军刘月邹苗苗
关键词:产业结构
预期、集聚的动态演化与政策:基于文献的讨论被引量:5
2015年
政府干预在集聚经济中的作用一直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通过引入预期概念,可将政府行为内生化为个人或企业微观决策即要素空间流动的重要动因,进而完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增强其对属于后发型的、非完全市场经济的我国产业集聚分析的解释力。既有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区位选择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揭示了集聚产生的内生机制,认为基于微观经济主体自发行为的要素流动是集聚产生并强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大部分新经济地理学分析假设经济主体是短视而被动的,这与现实中要素流动大多是基于预期下的优化选择行为具有较大反差,经济主体并非被动地根据区域间当前的效用差异进行决策。预期分析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的融合,完善了空间宏观异质性形成的微观基础,揭示了预期对集聚的形成及其动态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个体预期内生于个体经济行为和集聚过程,从而证明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集聚是可行的。
陈建军陈怀锦刘月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政府干预产业集聚市场经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