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勋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北辰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视网膜
  • 3篇网膜
  • 3篇免疫性
  • 2篇凋亡
  • 2篇实验性自身免...
  • 2篇实验性自身免...
  • 2篇葡萄膜
  • 2篇葡萄膜炎
  • 2篇自身免疫性葡...
  • 2篇免疫
  • 2篇膜炎
  • 2篇干细胞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毒性
  • 1篇兴奋性
  • 1篇兴奋性毒性
  • 1篇炎性
  • 1篇炎性细胞

机构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路易斯维尔大...

作者

  • 6篇刘勋
  • 5篇李筱荣
  • 3篇张晓敏
  • 3篇粘红
  • 2篇魏瑞华
  • 2篇张丽娟
  • 2篇张灵君
  • 2篇李雪
  • 2篇张琰
  • 1篇蒋元丰
  • 1篇郑慧
  • 1篇肖青
  • 1篇王红星
  • 1篇殷秋菊
  • 1篇杨春波
  • 1篇李盛来
  • 1篇刘冕
  • 1篇杨丽媛

传媒

  • 3篇中华实验眼科...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眼科新进展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α-黑素细胞刺激素对谷氨酸诱导的视网膜兴奋性毒性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背景 视网膜中谷氨酸异常增高是主要致盲性眼病的基本病理机制之一,但目前仍缺乏一种针对谷氨酸诱导的视网膜兴奋性毒性的有效保护措施.研究证明腹腔注射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可拮抗谷氨酸诱导的大脑海马区神经元的凋亡,但其对视网膜疾病的保护作用尚未证实. 目的 研究α-MSH对谷氨酸引起的视网膜兴奋性毒性的保护作用. 方法 用胚胎第9天(E9)的鸡视网膜建立组织块培养体系.分别收集体外培养第3、5、7天的视网膜组织块及第12、14、16天(E12、E14、E16)的鸡胚视网膜各3块,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标本的视网膜形态及组织结构,并用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不同培养时间点视网膜组织块中α-MSH受体(MCRs)表达量的动态变化.将视网膜组织块分为谷氨酸刺激组、α-MSH+谷氨酸刺激组以及正常培养组,分别用谷氨酸及α-MSH+谷氨酸处理48 h,正常培养组未做处理,用TUNEL染色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块中细胞凋亡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块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 培养3、5、7d视网膜组织块中各层组织结构与E12、E14和E16的视网膜组织结构相似.MC1R mRNA在E9、E12、E14和E16鸡视网膜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出生后第1天(P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MC5R mRNA在E9的表达量明显低于E12及E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从E14至P1则逐渐降低;而MC1R mRNA和MC5R mRNA在培养不同时间视网膜组织块中的表达呈现同样的规律.TUNEL染色显示,谷氨酸刺激鸡胚视网膜组织48 h后,视网膜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细胞大量凋亡,外核层亦有少量凋亡细胞.DAPI染色结果表明,视网膜各层排列紊乱,但α-MSH+谷氨酸刺激组视网膜结构比较规则.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谷氨酸刺激组鸡胚视网膜每张切片的平均凋亡细胞数量为�
刘冕张琰刘勋张丽娟李盛来王红星李筱荣
关键词:Α-黑素细胞刺激素视网膜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凋亡
肽聚糖对树突细胞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以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辅助性T细胞17的影响
2013年
目的观察肽聚糖(PGN)对树突细胞(DCs)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辅助性T细胞(Th)17(Thl7细胞)反应的调控。方法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4)定向诱导健康小鼠骨髓细胞向DCs分化。诱导分化的第6天将DCs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加入PGN干预,对照组加入等量无菌磷酸缓冲盐溶液,培养24h后利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2组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分化相关的细胞因子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18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1—20多肽片段(IRBP1—20)和弗氏不完全佐剂及结核分枝杆菌H37RA免疫C57BL/6小鼠。免疫后13d分离EAU模型鼠脾脏和淋巴结的IRBP1—20特异的T细胞与经PGN干预或未干预的DCs共培养。收集共培养后2d的细胞,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7t(RORyt)、IL-17、T—bet、7干扰素(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此外,收集共培养后2、5、7d的细胞分别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Th17、Th1细胞的变化。结果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DCs经PGN干预后IL-23、IL-1G、IL-6、TNF—α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63、-5.627、-3.85、-28.151;P〈0.05);实验组RORγt、IL-17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t=-5.601、-19.76;P〈0.05),而Tbet、IFN7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f-4.717、11.207;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DCs与T细胞共培养后2、5、7d,IL-17+细胞的百分比升高(t=-2.944、-3.03、-4.81;P〈0.05),而IFN-γ细胞的比例变化不大(t=-1.25、-0.18、-2.16;P〉0.05)。结论PGN能够刺激DCs分泌IL-23、TNF—α、IL-6及I
肖青粘红魏瑞华张晓敏李雪刘勋李筱荣
关键词:肽聚糖葡萄膜炎TOLL样受体2
大鼠复发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眼部炎症和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背景目前用于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实验研究动物模型多为单次发作性葡萄膜炎,与临床上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患者反复发作导致的眼部严重组织形态学和功能学改变的自然病程并不完全相符。建立复发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模型对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建立大鼠复发性EAU动物模型,动态观察眼部炎症和病理特点,并分析其眼部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方法采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177—1191多肽片段(IRBP1177—1191,R16)注射于9只SPF级Lewis大鼠皮下进行免疫,10d后分离淋巴结及脾脏T细胞,体外R16刺激下培养2d。将24只SPF级Lewis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造模后1、2、3个月组,每组6只。将制备的T细胞悬液通过尾静脉注射法注入模型组大鼠体内,建立复发性EAU模型。注射后每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眼部炎症表现,依据Caspi炎症反应分级标准进行评分。分别于造模后1、2、3个月处死动物后制备视网膜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和视网膜厚度的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17A在各组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并计算阳性表达的评分。结果R16特异性T细胞注射后第4天大鼠前房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浊,炎症评分为2分。第6天前房重度混浊,评为3分;至第10天大鼠眼前节恢复正常,但造模后2个月内炎症复发4—5次,且大鼠一侧眼发病而对侧眼可正常,与人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自然病程极为相似。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造模后1、2、3个月组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减少。与正常组大鼠比较,造模后1、2、3个月组大鼠视网膜全层、外核层及内核层逐渐变薄,4个组间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46、288.40、4.43,均P=0.00);正常
郑慧张晓敏粘红张灵君刘勋Hui Shao李筱荣
关键词:葡萄膜炎免疫动物模型
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视网膜激光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小鼠视网膜激光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GFP-MSCs)。13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对照组和MSCs治疗组,分别为15、60、60只。采用激光光凝方式建立视网膜激光损伤模型。激光光凝后1d,MSCs治疗组小鼠尾静脉注射0.2mlGFP-MSCs细胞悬液(含MSCs1×106个),损伤对照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分别于激光光凝后3、7、14、21d,处死各组小鼠并摘除眼球。采用苏木精一伊红(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并用图像处理软件测量激光斑直径和外核层光感受器细胞核完全缺损区域直径;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MSCs治疗组GFP-MSCs的迁移情况。结果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正常对照组视网膜组织结构完整;损伤对照组及MsCs治疗组均可见视网膜组织结构损伤,但MSCs治疗组较损伤对照组损伤程度减轻。激光光凝后3d,损伤对照组与MSCs治疗组激光斑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4,P〉0.05);MSCs治疗组外核层细胞核完全缺损区域直径小于损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9,P〈0.05)。激光光凝后7、14、21d,MSCs治疗组激光斑直径(t=5.180、5.417、2.381)和外核层细胞核完全缺损区域直径(t=3.530、3.224、3.162)均小于损伤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激光光凝后3、7、14、21d,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内均未见凋亡细胞;损伤对照组及MSCs治疗组小鼠损伤部位视网膜内可见凋亡细胞;MSCs治疗组平均细胞凋亡数均小于损伤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142、7.479、6.678、3.953,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激光光凝后3、7、14、21d均�
蒋元丰张晓敏张琰张丽娟张灵君刘勋李筱荣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移植视网膜病理生理学细胞凋亡
姜黄素对人胚胎干细胞向视网膜色素上皮样细胞定向诱导效率的促进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背景 来源于多能干细胞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移植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近年研究热点,但RPE体外分化诱导效率低下、成本高等一直是难以克服的障碍.研究表明,姜黄素(curcumin)可促进人胚胎干细胞(ESCs)的定向诱导分化,但其对人ESCs向RPE样细胞的定向分化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的人ESCs向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样细胞的诱导分化过程,探讨curcumin对人ESCs向RPE细胞定向诱导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将人ESCs株进行体外培养,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ESCs传代至基质膜(Matrigel)包被的6孔板中,以mTeSRTM1培养基培养至过渡融合状态后更换为含质量分数87% KnockOutTM DMEM、质量分数10%血清替代物(SR)、质量分数1%非必需氨基酸和质量分数1%谷氨酰胺及青链霉素双抗的分化诱导体系,同时加入终浓度为1 μmol/L的curcumin处理24 h,对照组培养基中未加入curcumin.分别于诱导培养3周及5周时提取细胞RNA及蛋白,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诱导RPE(iRPE)细胞中干细胞标志物、RPE相关标志物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人ESCs、iRPE细胞及人RPE细胞中相关标志物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细胞吞噬实验检测iRPE细胞的吞噬功能. 结果 Curcumin组诱导后3周时即可见iRPE细胞色素化,随着时间延长色素化程度更高,而对照组细胞在诱导后5周时开始出现细胞色素化.RT-PCR结果显示,curcumin诱导后3周及5周,curcumin组iRPE细胞中ESCs标志物NANOG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86,P=0.022;t=34.186,P=0.004),而RPE标志物Pax6、RX、CRALBP及RPE65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CRALBP、RPE65和MITF蛋白�
殷秋菊吴一湘于莉刘勋杨春波李筱荣
关键词:姜黄素眼色素上皮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兔自身免疫性干眼的疗效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通过建立稳定的兔自身免疫性干眼模型,观察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自身免疫性干眼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UC-MSCs并对其进行鉴定;采用静脉回输自体激活的淋巴细胞建立兔自身免疫性干眼模型,将兔分为正常对照组、干眼模型组和h UCMSCs治疗组,h UC-MSCs治疗组于回输淋巴细胞后输注1 mL 1×10~7个·mL^(-1)hUCMSCs,连续输注5 d,对照组输注等体积的PBS。三组分别在术后2周、4周、6周检测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6周后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检测泪腺组织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术后2周、4周、6周h UC-MSCs治疗组较干眼模型组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显著升高(均为P<0.05);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着色显著减轻,组织病理学观察泪腺组织淋巴细胞浸润较干眼模型组显著减少。hUC-MSCs治疗组和干眼模型组相比,泪腺组织中炎性因子IFN-γ、IL-17表达显著降低(F=50.48、18.13;均为P<0.05),而抑炎因子IL-10、TGF-β的表达显著升高(F=31.06、21.40;均为P<0.05)。结论h UC-MSCs减轻兔自身免疫性干眼,对其发挥免疫调控作用。
王希莲杨丽媛粘红路晓晓李雪刘勋魏瑞华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白细胞介素-10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