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利华

作品数:16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9篇入渗
  • 7篇土壤
  • 6篇膜孔灌
  • 5篇浑水
  • 4篇运移
  • 4篇土壤水
  • 4篇灌溉
  • 4篇肥液
  • 3篇水分
  • 3篇土壤水氮运移
  • 3篇
  • 2篇需水
  • 2篇需水量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湿润体
  • 2篇级配
  • 2篇灌溉需水量
  • 2篇灌区
  • 2篇光合特性
  • 2篇含水率

机构

  • 16篇西安理工大学
  • 2篇三峡大学

作者

  • 16篇刘利华
  • 13篇费良军
  • 2篇李山
  • 2篇陈琳
  • 2篇李静思
  • 1篇朱士江
  • 1篇殷常青

传媒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排灌机械工程...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年份

  • 4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肥耦合效应对设施豇豆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为了探究设施豇豆对不同水肥耦合效应的响应,在滴灌施肥条件下试验研究了水肥耦合对温室豇豆生长、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从而制定出高产、优质、高效的滴灌施肥制度.试验采用二因素三水平完全组合设计3个灌水水平、3个施肥水平,共9个处理,分析了水肥耦合对豇豆光合特性、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施肥对豇豆株高和茎粗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适宜水肥配比有利于植株生长,高水高肥则引起"徒长",进而影响后期产量与品质的形成;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都呈双峰曲线型变化趋势:苗期温度低,光合作用较弱,增加水肥有利于光合指标的提高,伸蔓期光合强度增强,中水高肥处理效果最佳但与中水中肥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荚期豇豆光合能力达到最大,并随着水肥梯度增大而先增后减,趋势变化平缓,水肥需求量最大;豇豆产量与水分利用率均随着灌水施肥定额增加而先增后减,中水中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临界值为28 598 kg/hm2,水分利用率高达95.33 kg/m3,并且水分利用率对水分的敏感度高于肥料,水肥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综合品质指标分析,中水中肥处理各指标效果表现最好,并且能够控制硝酸盐含量增加,维生素C、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的质量比分别达到285.3 mg/kg,90.48 g/kg,52.82 mg/g.
殷常青费良军费良军刘利华刘乐汪爱科
关键词:水肥耦合光合特性水分利用率
浑水膜孔灌入渗特性与致密层形成特性被引量:4
2022年
水中带沙是浑水灌溉较清水灌溉的本质区别,为揭示浑水灌溉的节水减渗机制,通过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室内试验,以清水入渗为对照,研究了浑水膜孔灌入渗能力、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含水率、致密层土壤颗粒组成及落淤层厚度等随入渗时间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土壤含水率与湿润锋运移距离之间的量化模型,分别建立了落淤层厚度与入渗时间、滞留层的滞留量与滞留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浑水泥沙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较大,在入渗结束时浑水较清水的累积入渗量减幅达27.83%;土壤含水率从膜孔中心到湿润锋面逐渐减小,其减小的速率逐渐增大,湿润体半径方向的土壤含水率分布服从椭圆曲线分布。落淤层土壤细颗粒相对含量较浑水泥沙少,其物理性黏粒含量显著低于浑水泥沙。从土壤表面到6 cm入渗土层深度为浑水膜孔灌入渗滞留层,滞留层土壤细颗粒含量较原土壤增多,随着入渗土层深度的增大,土壤颗粒组成与原土壤差异逐渐减少,泥沙细颗粒滞留量随着滞留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小。
钟韵费良军朱士江康守旋刘利华郝坤介飞龙
关键词:浑水
浑水膜孔肥液自由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黄河流域浑水灌溉的实际,通过开展室内外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针对浑水膜孔肥液自由入渗问题,主要研究浑水膜孔肥液自由入渗的入渗能力、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水分分布以及土壤NO3-—...
刘利华
关键词:浑水肥液影响因素
文献传递
滴灌水温对土壤入渗和土壤温度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为了解水温对滴灌土壤入渗特征和土壤温度的影响,研制一套恒温试验装置,可使水温变化控制在±0.5℃范围内,选择5,20,35℃作为试验水温,进行不同水温室内滴灌入渗试验,分析各水温下土壤水分入渗和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时段内,随滴灌水温升高,水平和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增大,垂直湿润锋运移速率增大.分别建立水平、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和滴灌水温的关系模型,决定系数R 2均大于0.99.湿润土体平均含水量与入渗时间关系不大,但随入渗水温的升高而减小.土壤水分扩散率与水温呈正比;水温升高,饱和导水率随之增大,二者呈指数函数关系;土壤吸持水分的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灌溉水温改变了土体中的温度分布,随着距滴头距离的增加,由水温引起的土壤温度的变化量逐渐减小.结论可为指导大田和温室滴灌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朱红艳刘利华费良军
关键词:水温滴灌入渗特征土壤温度
浑水颗粒级配对一维入渗规律及致密层形成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为探明浑水不同泥沙颗粒级配对入渗规律及致密层形成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垂直入渗试验,选取4种不同物理性黏粒含量的泥沙(5.59%,9.87%,18.43%,39.43%),研究落淤层厚度、湿润锋运移距离、累积入渗量随入渗时间变化特征,并测定落淤层和入渗结束后不同深度(0—1,1—2 cm土层)土壤的颗粒级配。结果表明:浑水泥沙中物理性黏粒含量越大,落淤层厚度越大;同一入渗时刻湿润锋运移距离和单位面积累积入渗量随物理性黏粒含量的增大而减小。落淤层厚度随时间变化符合幂函数关系(R2>0.9),拟合系数随着物理性黏粒含量的增大而减小,而拟合参数在0.50上下变化。不同物理性黏粒含量下落淤层与入渗泥沙颗粒组成相似,2 cm入渗深度处土壤颗粒组成与原土壤类似;1 cm入渗深度处土壤<2 mm细颗粒含量较原土壤变大,随着物理性黏粒含量的变大,各处理分别增加4.29%,4.92%,7.96%及16.30%。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浑水入渗形成致密层特性提供理论依据。
康守旋费良军钟韵刘利华姜瑞瑞
关键词:浑水颗粒级配入渗
肥液膜孔灌土壤水氮热运移耦合特性及对青菜的协同效应研究
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针对我国西北旱区农田地膜栽培、膜孔灌现状、农田施肥和黄河流域浑水灌溉泥沙等特点,采用试验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以试验为主的技术路线,在智能人工气候室开...
刘利华
关键词:灌溉水温入渗
景电灌区降水与气温随时间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为探明景电灌区近年来气候变化规律,深化对灌区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以甘肃省景泰县1983—2017年的降水及气温日数据为基础,运用线性倾向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景电灌区降水与气温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并预测了灌区降水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近35 a景电灌区降水量呈缓慢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8 mm/a,冬灌降水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余灌季均呈下降趋势;灌区年降水量变化存在7 a和11 a这2个主要的周期尺度;灌区近35 a平均气温和极高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056,0.050℃/a,而极低气温上升趋势不明显;灌区各灌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由此看出,景电灌区气候变化整体呈暖湿化趋势,灌季尺度上,仅冬灌期间呈现明显的暖湿化趋势,其余灌季呈暖干化趋势.
费良军李巧丽史中兴李静思刘利华
关键词:景电灌区小波分析降水预测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膜孔灌湿润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0
2020年
为了研究膜孔灌中土壤初始含水率对湿润体特征及累积入渗量的影响,首先通过室内试验验证HYDRUS模拟西安粉壤土膜孔灌湿润体形状以及含水率分布的可靠性,然后基于HYDRUS模型模拟在不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膜孔灌湿润体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基于HYDRUS模型模拟的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室内试验结果的R^2均接近1,标准偏差绝对值均小于10%,拟合良好,表明HYDRUS模型模拟入渗过程的可靠性。膜孔灌湿润锋形状可采用椭圆方程表示。当初始含水率较小(不大于0.1 cm^3/cm^3)时,湿润体半径的含水率分布可采用椭圆方程表示;从膜孔中心到湿润锋表面,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大,湿润体内的含水率梯度减小,湿润体半径的含水率分布曲线由椭圆曲线逐渐转变为平缓曲线。基于湿润体含水率分布规律建立了考虑初始含水率的累积入渗量模型,累积入渗量与湿润体半径的三次方呈正比,湿润体半径可表示为湿润锋水平运移距离和垂向运移距离的几何平均值;对于不同的膜孔半径(1~5cm),模型计算累积入渗量与HYDRUS模拟值的R^2为0.99,标准偏差绝对值小于10%;对于粉土、粉壤土和壤土,当初始体积含水率不大于0.25 cm^3/cm^3算累积入渗量与HYDRUS模拟值的R^2为0.99,标准偏差绝对值小于10%,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不同土壤质地和膜孔半径的适用性良好;该模型在计算作物灌水需求量方面优于Kostiacov模型等传统的经验模型。该研究揭示了不同初始含水率下的膜孔灌湿润体特征,并建立了累积入渗量模型,可为膜孔灌灌溉水量的计算提供参考依据。
介飞龙费良军钟韵刘利华康守旋
关键词:入渗含水率土壤膜孔灌湿润体
区域灌溉需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鲁西北地区为例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寻鲁西北地区灌溉需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对鲁西北地区灌溉需水量进行计算,应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其变化趋势,得出鲁西北地区灌溉需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使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得出灌溉需水量空间分布规律,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各气象因素对灌溉需水量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鲁西北地区的年平均灌溉需水量为339 mm,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2)灌溉需水量空间变化呈带环状分布,各生育期内规律不相同;(3)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是影响鲁西北地区灌溉需水量较为重要的因素,分别呈极强负相关与较强正相关。【结论】鲁西北地区冬小麦灌溉需水量逐年缓慢上升,由东北到西南递增;各站点降水量在播种期、返青期和拔节期内均不满足需水要求,需要人工灌溉补给。
郑润桥费良军介飞龙刘利华刘念阎思宇
关键词:灌溉需水量影响因素
多因素影响下浑水膜孔肥液入渗土壤水分运移特性被引量:6
2021年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浑水膜孔肥液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影响,开展室内土箱入渗试验,试验设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容重、含沙率和肥液浓度4因素,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共12组试验(9组正交试验,3组验证试验)。分析影响因素对浑水膜孔灌肥液入渗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入渗率及湿润体平均体积含水率增量的影响。利用多元回归推求并验证单位膜孔累积入渗量和湿润体平均体积含水率增量与影响因素的经验模型和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容重、含沙率和肥液浓度对单位膜孔累积入渗量影响极显著(P<0.01),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含沙率、土壤容重、土壤初始含水率、肥液浓度;土壤初始含水率、含沙率和肥液浓度对湿润体平均体积含水率增量影响极显著(P<0.01),土壤容重对其影响显著(P<0.05),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初始含水率、肥液浓度、含沙率、土壤容重。建立的经验模型及模型参数检验合格,预测值与实际测算值误差均在±10%以内,精度良好,可用于试验因素不同时土壤水分入渗情况预测。
张全菊费良军刘利华陈南束郝琨李中杰
关键词:肥液入渗水分运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