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伯然

作品数:20 被引量:99H指数:7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会议论文
  • 9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9篇海洋学
  • 8篇地震海洋学
  • 5篇地震
  • 5篇流体
  • 3篇泥火山
  • 3篇浅层
  • 3篇南海东北部
  • 3篇火山
  • 3篇非均质
  • 3篇非均质性
  • 2篇运移
  • 2篇中尺度
  • 2篇中尺度涡
  • 2篇声学
  • 2篇浅层气
  • 2篇浅地层
  • 2篇浅地层剖面
  • 2篇流体运移
  • 2篇南海北部
  • 2篇内波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同济大学
  • 8篇国土资源部
  • 3篇广州海洋地质...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0篇刘伯然
  • 13篇陈江欣
  • 13篇拜阳
  • 13篇宋海斌
  • 7篇关永贤
  • 5篇杨胜雄
  • 3篇黄兴辉
  • 1篇董崇志

传媒

  • 7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2011海洋...

年份

  • 4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研究南海东北部东沙海域内孤立波的结构特征被引量:16
2015年
主要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研究了南海东北部东沙海域内孤立波的结构特征,内孤立波的类型是第一模态下沉型,最大振幅有85.5 m.内孤立波自最大振幅所处深度向下,其振幅大体呈线性减小趋势,振幅随深度的减小率为0.2左右.海底对内孤立波的波形会产生一些影响,一方面海底可能会“切割”内孤立波底部,使之出现间断,另一方面海底的“摩擦”会导致近海底的内孤立波处会发育有较多次一级尺度的波动.横向上看,由地震剖面所得到的内孤立波视宽度,需经过一定的校正才能获得真实宽度,本文所研究的两个内孤立波视宽度分别是4.52和3.36 km,校正后的宽度为0.5~3 km.另外内孤立波处存在的垂向噪音反映出内孤立波具有很强的垂向剪切力.内孤立波水平波数谱与GM模型谱的对比研究表明,其能量在低波数段比GM谱大两个数量级左右.
拜阳宋海斌关永贤杨胜雄刘伯然陈江欣耿明会
关键词:内孤立波孤立子地震海洋学
海底界面过程的地震海洋学研究
海洋包含了地球上水的97.1 %,而在广袤的海洋下面,海底下的水可能与海洋一样多,被称为海底下的海洋.一些学者指出,海底是漏的.然而我们对海底上、下水圈和岩石圈两者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了解得太少了.如同海气界面,海底...
宋海斌关永贤赵庆献杨胜雄拜阳刘伯然陈江欣耿明会刘胜旋舒虎李琦
麻坑、泥火山在南海北部与西部陆缘的分布特征和地质意义被引量:29
2015年
本文利用新的高分辨率海底多波束地形数据与以往研究资料对南海台西南盆地及以西和中建南盆地北部及以北陆缘区域内的麻坑与泥火山分布区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总结.本文提出根据麻坑的个体平面形态、规模量级和组合形式建立麻坑的三类分类体系并进行总结阐述.麻坑的直径与坑深总体具有线性变化关系但又有区域性分布特征,可能反映了不同海区底质性质、浅地层构造活动、海底倾斜程度和海底底流等因素的不同影响;同一区域泥火山的直径与高度具有线性关系而不同区域拟合斜率差异较大,可能说明同区域泥火山形态、流体成分和来源具有高度一致性,但其分布具有区域差异性特征.研究表明,麻坑、泥火山的产生与近5Ma新构造运动期内台湾南部和南海西缘区域性走滑断裂活动相一致,主要分布在构造活动较为活跃,沉积较为薄弱的近坡折带和大陆坡区域,在具有走滑性质的台西南、莺歌海和中建南盆地分布较广、规模较大,而在其他主要张裂性质盆地中分布较少,规模较小.其分布特征一方面能够说明某些区域流体的大量渗漏与逸散,另一方面也能够说明某些区域持续的构造活动有利于该区域深部流体的重新聚集与成藏,从而成为指导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参考指标.
陈江欣关永贤宋海斌杨胜雄耿明会拜阳刘伯然
关键词:泥火山新构造运动流体
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的时间变地震海洋学对南海内部非均质性的研究
刘伯然宋海斌黄兴辉拜阳
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冷泉系统的地球物理研究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重要的边缘海,面积约有3.5×106 平方公里,最大水深超过5 千米,由于其处于欧亚板块、印澳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在新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过去的研究更多的关注于南海海洋油气的勘探与开...
拜阳刘伯然陈江欣宋海斌关永贤耿明会
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估算南海中尺度涡的地转流速被引量:9
2013年
中尺度涡是重要的海洋学现象,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洋内部的能量传递过程.由于传统海洋学观测手段的固有局限性,一直以来对中尺度涡观测和研究的程度都比较低.地震海洋学的诞生和发展为海洋学观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手段.对南海的历史地震数据重新处理后,我们首次在本研究海域的地震剖面上看到了透镜状结构.它位于南海西南次海盆(~113.6°E,11.4°N),中心深度约为450m,中心厚度约为300m,半径约为55~65km,具有典型的中尺度涡特征,综合解释为反气旋.我们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估算了地转剪切,结合来自于卫星高度数据的海表面地转流速度进一步得到了绝对流速的垂向剖面.结果显示,流速的最大值约为0.7m/s,出现在400~450m处,对应于涡旋的中心深度;西北部分为正,东南部分为负,整体呈现出顺时针的转动方向,说明了它是一个反气旋结构.
黄兴辉宋海斌拜阳刘伯然陈江欣
关键词:地震海洋学南海西南次海盆中尺度涡
地震海洋学方法在海洋混合参数提取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南海内波和地中海涡旋为例被引量:5
2015年
混合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海水运动形式,对多个海洋学分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物理海洋学的研究重心从大尺度向中小尺度现象过渡,近年来混合问题的研究重心也逐渐转向了中小尺度现象.内波与中尺度涡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小尺度物理海洋学现象,对海洋能量在不同尺度中的级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地震海洋学研究了海洋混合参数的提取方法,并以南海内波和地中海涡旋为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南海内波在200~600m深度范围内所引起的混合可达10^-2.79 m^2·s^-1左右,比大洋的统计结果10^-5 m^2·s^-1高出两个数量级以上.而地中海涡旋所引起的湍流混合率可达10^-3.44 m^2·s^-1左右,与大洋统计结果相比高出1.5个数量级左右,并且地中海涡旋下边界的混合要强于上边界,这一特征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另外涡旋上边界之上以及侧边界的外侧也具有非常高的混合率.
拜阳宋海斌董崇志刘伯然陈江欣耿明会
关键词:内波中尺度涡地震海洋学经验模态分解
海底边界层异常(地震海洋学)反射地震特征的地球物理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大量反射地震剖面海水层部分进行再处理,与以往地震海洋学主要关注海水层内部的反射结构不同,本文重点对海底附近水体的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特征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与传统对海底边界层的定义不同,我们将海底边界附近的水体称之为海底边界层.本文利用传统地震相分析方法,分析海底边界层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结构的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以及视频率特征,结合过去相关的地震海洋学研究成果、海底边界层理论与其它各种海底附近作用/过程,不仅对中尺度涡旋、内孤立波和背风波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地震特征进行了归类与分析,并推断最新发现的一些反射地震特征可能揭示的各种海洋作用/过程,例如不同的地震相特征可能反映了海底湍流边界层,海底沉积物再悬浮,天然气渗漏羽状流和麻坑内部异常上升流相关海底界面作用过程.结果分析表明,地震海洋学方法不仅能够对海洋内波、涡旋等物理海洋现象进行研究,同时也能够对海底附近各种复杂海洋作用/过程进行成像,从而拓展了地震海洋学的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也能为过去不能有效对海底边界面发生的各种冷泉热液活动、生物和沉积等作用过程进行现场观测提供新的探测方法和研究视角.
陈江欣拜阳关永贤杨胜雄宋海斌刘伯然
关键词:地震海洋学沉积动力学地震相
海底冷泉系统与盆地流体逸散活动
陈江欣宋海斌关永贤杨胜雄刘伯然拜阳耿明会
南海东北部陆坡冷泉系统的浅地层剖面特征与分析
本文通过对南海东北部陆坡区浅地层剖面资料的处理,结合横跨陆坡区的长地震测线,总结了该区浅层气聚集、海底流体运移、泥火山和冷泉活动在浅地层剖面中的特征,并对剖面中出现的声学空白带现象做了分类.研究认为浊反射、增强反射等现象...
刘伯然宋海斌关永贤拜阳陈江欣耿明会
关键词:浅地层剖面浅层气流体运移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