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关欣

作品数:22 被引量:13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8篇政治法律
  • 5篇社会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学

主题

  • 7篇政府
  • 5篇电子政务
  • 5篇政务
  • 3篇政府信息
  • 3篇群体性
  • 3篇群体性事件
  • 3篇网络群体
  • 3篇网络群体性事...
  • 3篇解构
  • 2篇电子治理
  • 2篇凋落
  • 2篇凋落物
  • 2篇信息公开
  • 2篇信息公开条例
  • 2篇信息化
  • 2篇信息化发展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政府信息公开
  • 2篇政府信息公开...
  • 2篇直辖市

机构

  • 14篇清华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山西师范大学
  • 2篇文学院
  • 1篇沈阳工学院

作者

  • 21篇关欣
  • 11篇孟庆国
  • 6篇张楠
  • 3篇杨庆朋
  • 3篇乔小勇
  • 2篇张秀吉
  • 2篇黄苛
  • 2篇张钟文
  • 1篇陈震
  • 1篇刘翔宇
  • 1篇张伟东
  • 1篇叶啸
  • 1篇谭鹏
  • 1篇邵长安
  • 1篇朱冰

传媒

  • 3篇图书情报工作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电子政务
  • 2篇公共管理评论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行政论坛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情报杂志
  • 1篇科学学研究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科技和产业
  • 1篇信息网络安全
  • 1篇粮油与饲料科...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1年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与能源消耗快速攀升,中国已成为全球酸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酸沉降能够引起地表植被破坏、土壤酸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受到普遍关注.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森林生态系统受到酸沉降的深刻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章,综述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及可能的机理.(1)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酸沉降通过改变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及酶活性等影响叶片光合作用,而且叶片光合功能受损程度与酸沉降强度和类型有关;(2)对林木生长的影响:酸沉降通过改变叶片结构和诱导土壤酸化影响林木生长,通常酸沉降会抑制林木生长,但会因酸沉降强度和类型有所差异;(3)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酸沉降通过改变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对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分解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和方向与土壤的酸缓冲能力和酸沉降类型有关;(4)对土壤呼吸(Rs)的影响:酸沉降对Rs的影响受到根系生物量、微生物、酶活性及温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Rs的不同组分对酸沉降的响应机制不同;(5)对土壤有机碳(SOC)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酸沉降抑制水溶性有机碳(DOC)的溶解,降低微生物活性及生物量从而有利于SOC的积累与稳定.通过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对酸沉降响应的不确定性因素,建议今后加强以下几方面研究:(1)干湿酸沉降比较;(2)酸沉降对树干呼吸、地下碳分配等其他关键生态过程的影响;(3)酸沉降与其他全球变化因子的耦合;(4)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长期影响.
王娇关欣关欣朱睦楠黄苛杨庆朋
关键词:酸沉降森林生态系统林木生长凋落物土壤呼吸
政府公职人员微博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对政府公职人员微博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公职人员的微博接受意愿会受到主观人文认知和客观技术环境两个层面的影响;感知风险对于微博接受意愿的负向影响最为显著;绩效期望、付出期望、便利条件、信任网络、社会影响这些要素对微博接受意愿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关欣张钟文张楠孟庆国
关键词:政府公职人员接受意愿影响因素
论电子治理的内涵、价值与绩效实现被引量:34
2015年
电子治理是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建构运转有序、信息通畅、各行为主体及社会资源相互影响并共同促进而形成支持科学决策的多层次治理形态。其特征是:远见卓识的治理理念,多元协作的治理主体,整体快捷的治理方式,网络开放的治理结构,动态演进的治理过程,多层融合的治理形态。电子治理战略实施的价值目标在于,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变革影响政府和社会,实现"政府再造"、"政府治理模式变革"以及"社会进步发展"、"公众参与","政府与社会关系改善",最终改善"政府与社会关系",达成"善治"目标。电子治理对于政府作用影响的内在关联目标为"增进政务透明、强化政府责任、增强政府回应、提升政府效能";电子治理对于社会作用影响的内在关联目标为"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进步、改进公民参与、保障公民权利"。其绩效参考模型体现了信息技术手段对于政府以及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庆国关欣
关键词:行政改革电子治理政府再造善治
我国省级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比较分析——基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情况被引量:1
2013年
2008年5月,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颁布。《条例》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主体、方式和程序、监督保障等内容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条例》实施五年来,省级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存在哪些问题?本文比较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指数、组织机构建设、制度规范与平台建设、信息公开绩效情况和政民互动情况。相应的对策建议:深化和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形式及重点信息公开工作;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工作机制;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标准与流程。
张秀吉关欣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
2011年国际电子政务研究回顾——基于SSCI文献的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在搜集、整理2011年SSCI数据库检索的电子政务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最终获得的86个文献样本作了研究,从来源、方法、主题、对象区域四个维度对2011年电子政务相关研究的趋势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对相关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了解国际研究动态并推进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贡献新知。
孟庆国张楠刘翔宇张钟文关欣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治理电子政府SSCI
基于“保管—实用性”原则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的内容体系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引入"保管—实用性"的政策原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样本,分析我国目前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的内容体系。研究得出:我国信息公开政策在系统化和精细化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政府信息资源的应用与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我国信息公开政策的制定需要兼顾政府的保管职责及信息的实用性质。
关欣李芳玲张秀吉孟庆国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个体行为解构与建模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普及,网络已成为公众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的重要媒介和渠道。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由众多网民参与的一种聚众意见表达的群体行为,部分网络群体性事件会造成公共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和理论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目前中国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以往的研究主要以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征、成因等方面为主,停留在初期的理论探索阶段,且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支持。试图基于集体行为理论和理性行动理论,通过构建"解构—析因"式研究路径,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个体行为进行建模分析,从而探索以个体实证调查研究入手探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引导及防控对策的崭新研究路径。
张楠关欣孟庆国
关键词:电子政务网络群体性事件WEB2.0信息社会社会管理
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0
2013年
选取我国1995-2010年关于高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且进行了误差修正,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存在的长期以及短期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且彼此的作用影响将长期持续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消费需求扩大可促进高技术产品升级和产业增值,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转型;高技术产业作为先导产业长期来看会促进需求结构的调整,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内需主导"、"消费驱动"转变。
关欣乔小勇孟庆国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经济发展方式VAR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我国重大科技项目与依托单位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2014年
重大科技项目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该文利用技术成熟度模型,将重大科技项目按照技术创新阶段详细划分四个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重大科技项目与依托单位组织结构的适应性问题,得出了应该依据技术创新不同阶段,调整项目依托单位的组织管理结构的结论。
谭鹏关欣
关键词:科研管理重大科技项目
风险社会视域下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及建构策略研究——基于15起“邻避”事件的案例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本文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于多起"邻避"事件的比较分析,从科学技术风险性和社会结构变迁两个维度分析社会转变对政府和民众信任关系影响,揭示风险社会视域下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并在制度反思层面提出现代社会建构政府公信力的策略。研究指出,在应对科技风险时,建立民众参与的行政决策机制以及有效的政民沟通机制将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面对个体风险感知及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建立项目关键性信息的公开机制将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面对社会中个体或小众利益的诉求表达,建立包容性的政策体系以及合法性的诉求表达机制将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叶啸关欣叶中华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民关系风险社会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