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作品数:23 被引量:48H指数:4
相关作者:燕慧王贝贝艾灵何珊珊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芽囊原虫
  • 5篇原虫
  • 5篇人芽囊原虫
  • 5篇吸虫
  • 5篇弓形虫
  • 4篇蛋白
  • 4篇华支睾吸虫
  • 4篇刚地弓形虫
  • 3篇原虫感染
  • 3篇人芽囊原虫感...
  • 3篇小鼠
  • 3篇弓形虫感染
  • 3篇粪类圆线虫
  • 2篇原核表达
  • 2篇妊娠
  • 2篇生物信息
  • 2篇生物信息学
  • 2篇生物信息学分...
  • 2篇体外
  • 2篇透射电子显微...

机构

  • 23篇广西医科大学
  • 5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台湾成功大学
  • 3篇黔南民族医学...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梧州学院
  • 1篇南阳市中心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耶鲁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南宁市第四人...
  • 1篇河池市人民医...
  • 1篇珠海市人民医...

作者

  • 3篇燕慧
  • 2篇刘晓泉
  • 2篇何姗姗
  • 2篇石焕焕
  • 2篇战廷正
  • 2篇刘登宇
  • 2篇毛玮
  • 2篇李艳文
  • 2篇王贝贝
  • 1篇田春林
  • 1篇何珊珊
  • 1篇贺颖
  • 1篇韦海艳
  • 1篇濮珏彪
  • 1篇胡缨
  • 1篇赵红英
  • 1篇林康明
  • 1篇黄亚铭
  • 1篇李晓芹
  • 1篇何登贤

传媒

  • 7篇广西医科大学...
  • 5篇中国寄生虫学...
  • 4篇中国血吸虫病...
  • 3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D47及其配体在孕期弓形虫感染小鼠中的表达
2023年
目的观察孕早期弓形虫感染小鼠中分化簇CD47及其配体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在孕中、晚期的动态表达。方法以C57BL/6J小鼠(6~8周龄)构建孕早期弓形虫感染小鼠模型,将孕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10只。感染组孕鼠于孕6.5 d(Gd6.5)时腹腔注射150个弓形虫速殖子,正常对照组孕鼠同一时间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Gd12.5、Gd18.5时,收集各组孕鼠子宫和胎盘组织,并记录妊娠状态结局。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两组孕鼠子宫、胎盘组织Gd12.5和Gd18.5时病理损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各组孕鼠子宫、胎盘组织中CD47、SIRPα、TSP-1、主要表面抗原1(SAG1)及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4和IL-13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47、SIRPα和TSP-1在孕鼠子宫、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孕鼠孕期出现弓背、耸毛、颤栗和精神萎靡状态,个别出现阴道流血和流产等现象。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组孕鼠子宫、胎盘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淤血和坏死等病理损伤。Gd12.5和Gd18.5时,感染组孕鼠流产率均较对照组升高(χ^(2)=20.405、28.644,P均<0.001)。qPCR检测结果显示,Gd12.5和Gd18.5时正常对照组和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CD47、SIRPα、TSP-1、SA G1、INF-γ、IL-2、IL-4和IL-13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F)=37.511、29.337、97.343、53.755、67.188、21.145、8.658、13.930,P均<0.001];与对照组相比,Gd12.5时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CD47、SIRPα和TSP-1表达水平升高(P均<0.01),而Gd18.5时表达降低(P均<0.001);Gd12.5和Gd18.5时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均有SA G1表达(P均<0.01);此外,Gd12.5和Gd18.5时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INF-γ和IL-2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0.001),IL-4和IL-13表达下降(P均<0.001)。Gd12.5和Gd18.5时正常对照组和感染组孕鼠子宫组织中CD47
闭香连傅晓茵薛飒韩雪曾雨露孙嘉月刘登宇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血小板反应蛋白1小鼠
异盘并殖吸虫发育过程同工酶谱分析
2015年
肺吸虫病是感染并殖吸虫属肺吸虫引起的一种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异盘并殖吸虫是在中国南方、东南亚和印度人群中引起肺吸虫病的主要病原体。通过同工酶谱分析了解异盘并殖吸虫在宿主体内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化学代谢变化变化规律,可为防治肺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浓度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状电泳(CG-PAGSE)分析了异盘并殖吸虫五个虫龄期同工酶谱。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同工酶谱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呈现生长发育的多态性。
毛玮刘登宇胡文庆
关键词:异盘并殖吸虫发育过程同工酶谱
人芽囊原虫感染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动态观察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电镜下动态观察人芽囊原虫感染大鼠盲肠超微结构损伤,并探索其可能的损伤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感染后1周组、3周组、6周组、9周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以108个/mL密度的人芽囊原虫滋养体经口感染各实验组大鼠,对照组经口灌胃等体积磷酸缓冲液(PBS)。于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取各组大鼠盲肠组织,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结构变化,并采用qPCR检测盲肠组织中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OGG1)、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ex1)、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3)、蛋白酪氨酸激酶(Src)及紧密连接胞质蛋白(ZO⁃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盲肠肠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可见线粒体的形态改变最为明显:对照组中可见线粒体形态呈规则圆形,超微结构正常;1周组中可见线粒体明显肿胀,线粒体嵴弯曲或消失,损伤与其他感染组相比最为严重;3周组中线粒体的肿胀程度较一周组线粒体肿胀程度稍轻;6周组中仅部分线粒体出现肿胀变形,且病变程度明显减轻;9周组中出现异常形态的线粒体最少,且仅见轻微变形,损伤最轻。进一步采用qPCR检查线粒体损伤相关分子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G1、Apex1及Stat3的mRNA表达于感染后1周和3周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周升高最为明显,而感染后6周和9周时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c于感染后1周显著升高(P<0.05),之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降低;ZO⁃1的表达于感染后第1周和第3周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而6周和9周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芽囊原虫感染可导致大鼠盲肠上皮超微结构损伤,且急性感染期损伤程度最为严重,其损伤机制可能与线粒体损伤有关。
裴培辛致炜廖德君卢韵宇刘静薛飒刘登宇傅晓茵
关键词:人芽囊原虫线粒体氧化损伤透射电子显微镜
华支睾吸虫感染后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监测和分析
2023年
目的观察华支睾吸虫感染后肝、肾功能生化指标以及血常规指标动态变化,探讨华支睾吸虫感染后相关脏器的潜在损伤情况。方法实验动物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感染组(n=12)和对照组(n=8),经口灌胃,实验组每兔灌囊蚴500个,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在感染前至感染后28周,间隔2周或4周进行耳缘静脉抽血,采用手工检测或试剂盒方法,分别对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和肾功能指标肌酐(CREA)、尿素氮(BUN),以及总蛋白(TP)、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和白细胞分类计数进行检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感染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RBC于感染后第28周出现下降[(5.76±0.50)×10^(12)/L vs.(5.29±0.32)×10^(12)/L](t=3.01,P<0.01);WBC第2周出现一过性升高[(9.71±0.83)×10^(9)/L vs.(12.26±1.90)×10^(9)/L](t=-3.91,P<0.01)后降至初水平;EOS第2周明显升高[(0.00±0.00)%vs.(0.03±0.02)%](t=-3.45,P<0.01),之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ALT于第4周开始升高[(41.80±6.85)U/L vs.(62.30±27.98)U/L](t=-2.27,P<0.05)至12周达峰值,后小幅度波动;AST在感染后第8周明显升高[(25.32±8.37)U/L vs.(81.80±7.84)U/L](t=-15.58,P<0.01)并维持至16周,之后虽大幅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γ-GGT在第4周[(8.36±0.33)U/L vs.(25.91±5.99)U/L](t=-9.25,P<0.01)、CREA在第8周[(78.30±4.60)μmol/L vs.(134.40±12.03)μmol/L](t=-13.78,P<0.01)出现升高,之后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Hb、TP、BUN全程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后肝肾功能相关的生化指标出现异常,肝功能尤为明显,肾功能的指标肌酐出现异常,提示华支睾吸虫感染还可能影响肾脏的代谢。
陈欣雁农蕊吴丽婷刘安源韦增平陈璐石云良李艳文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
缺氧诱导因子-1在弓形虫感染孕鼠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在小鼠妊娠早期感染弓形虫后母胎界面的表达及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将20只妊娠C57BL/6小鼠(体质量为16~20 g)随机分为4组,即12 d对照组、12 d感染组和18 d对照组、18 d感染组。在小鼠孕6 d时,给予12 d感染组、18 d感染组小鼠腹腔注射弓形虫PRU株速殖子150个/只,孕12 d、孕18 d对照组孕鼠则注射等量PBS。于孕12、18 d分别处死相应对照组和感染组小鼠,取各组孕鼠胎盘和子宫组织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技术检测孕鼠胎盘和子宫中HIF-1α、HIF-1β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 RNA表达水平,并分析HIF-1α和VEGF m 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此外,设置孕12 d感染组和孕18 d感染组PBS阴性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孕鼠胎盘和子宫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结果与孕12 d、孕18 d对照组相比,孕12 d、孕18 d感染组孕鼠出现畸胎、胎盘发育不良等不良妊娠结局。HE染色结果显示,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孕12 d、孕18 d感染组小鼠胎盘组织迷路区细胞分别出现肿胀和瘀血,且均出现血窦减少、炎性细胞浸润;两组小鼠子宫组织均有柱状上皮细胞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q 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孕12 d感染组小鼠胎盘组织中HIF-1α、HIF-1β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F=132.6、286.9,P均<0.05),子宫组织中HIF-1α、HIF-1β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F=111.5、55.2,P均<0.05);孕18 d感染组小鼠胎盘和子宫组织中HIF-1α、HIF-1βm 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F=215.8、418.9、156.8、200.1,P均<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孕12 d感染组小鼠胎盘组织中VEGF-A、VEGF-B和VEGF-C m 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F=426.2、104.6、566.9,P均<0.05),子宫组织中VEGF-A、VEGF-B和VEGF-C 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F=95.8、502.4、610.0,P均<0.05);孕18 d感染组小鼠胎盘组织和子宫组织中VEGF-A、VEGF-B和VEGF-C m RNA表达水�
曾雨露薛飒闭香连严玲欣杨军张大义勾永松傅晓茵刘登宇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妊娠缺氧诱导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华支睾吸虫囊蚴脱囊的超微结构观察
2023年
目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华支睾吸虫囊蚴脱囊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取华支睾吸虫阳性麦穗鱼,去除头、鱼鳞和内脏,称重后绞碎,按1 g∶10 ml比例加入人工消化液(成分为0.6 g胃蛋白酶,100 ml生理盐水,1 ml浓盐酸),于37℃消化过夜后反复过滤,体视显微镜下分离成熟囊蚴。加入0.025%胰蛋白酶溶液(pH=7.4),37℃孵育约3 min,将脱囊后尾蚴、未完全脱出后尾蚴、外形较完整囊蚴及脱下空囊分开收集,使用3%戊二醛与1%四氧化锇固定制样。样品使用50%、70%、80%、90%、100%乙醇逐级浸泡脱水(每级10 min,100%乙醇脱水重复3次),100%六甲基二硅烷浸泡3次(每次10 min),干燥后镀膜喷金,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按50%、70%、90%乙醇、1∶1混合液(90%乙醇∶90%丙酮)、90%、100%丙酮逐级脱水(每级10 min,100%丙酮脱水重复3次),依次于丙酮与包埋剂(环氧树脂618)1∶1、1∶3混合液与全包埋剂中浸泡后聚合处理,修块、切片、醋酸铀⁃柠檬酸铅双重染色,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结果扫描电镜下可见囊蚴外观出现了局部膨胀或凹陷、褶皱及塌陷、囊壁内外层分离;脱囊形成的线状裂口长、边缘平整,未能脱出的后尾蚴被软塌的囊壁包裹,其上皮棘刺穿囊壁;脱囊后尾蚴背、腹面遍布体棘,腹吸盘明显大于口吸盘,口、腹吸盘内壁结构不同;排泄囊内填满大小不一圆球形排泄颗粒。透射电镜下显示,脱囊后尾蚴体壁为合胞体结构,由外向内可见皮层外质膜下为电子致密的颗粒状基质,基质向表面形成突起,基质内含许多分泌颗粒及大小不等囊泡;皮棘根部从基质膜发出,穿过基质从皮层表面穿出;基层厚度差异较大,内含多个高电子密度分泌小体;外环肌和内纵肌发达,深入到细胞层,经胞质管运送的物质在远端形成囊泡;皮层细胞间物质发达,充满杂乱分布的管状、大小不等�
李晓芹李晓芹陈豫吕嘉慧韦帅张立林何姗姗石云良何姗姗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超微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
人芽囊原虫感染致大鼠肠道紧密连接破坏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大鼠感染人芽囊原虫后引起肠道屏障损伤的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感染1、3、6、9周组(感染组),每组6只。各感染组大鼠经口感染人芽囊原虫2×108个/鼠,对照组大鼠经口灌胃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分别于感染后1、3、6、9周收集7 h大鼠尿液检测肠道通透性,随后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取盲肠组织检测肠道细胞通透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盲肠细胞紧密连接跨膜蛋白基因Occludin、Claudin-1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水平;以原位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法.)检测盲肠细胞凋亡。结果对照组及感染1、3、6、9周组大鼠尿液中乳果糖与甘露醇排出率比值中位数分别为0.29、0.72、0.44、0.46和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09,P<0.05)。感染组大鼠肠上皮细胞可见虫体入侵并出现上皮损伤,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对照组及感染1、3、6、9周组大鼠盲肠组织中Occludin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4、0.62、0.71、0.68和0.96,Claudin-1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3、0.61、0.63、0.76和0.86,Bcl-2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8、0.70、0.75、0.74和1.03,Bax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1.57、1.33、1.35和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6、2.85、3.37和4.45,P均<0.05);盲肠组织凋亡染色阳性细胞数中位数分别为1.00、13.00、9.00、3.50个和1.0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2.95,P<0.01)。结论人芽囊原虫感染可能通过引发大鼠肠道上皮细胞凋亡而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导致肠道通透性增高,进而破坏肠道屏障功能。
卢韵宇裴培张立林薛飒韩雪闭香连赵红英刘登宇傅晓茵
关键词:人芽囊原虫肠道上皮细胞肠道屏障肠道通透性
粪类圆线虫iPGM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1年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粪类圆线虫iPGM蛋白(SsiPGM)的结构和功能。方法从NCBI蛋白质数据库中获取SsiPGM的氨基酸序列,利用ProtParam、ProtScale、ProtComp、SignalP、TMHMM、NetPhos、SOPMA、SWISS-MODEL、ABCpred、SYFPEITHI等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分析预测SsiPGM蛋白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亚细胞定位、信号肽序列、二级和三级结构、磷酸化位点和B细胞抗原表位等结构;通过Pairwise Sequence Alignment Tools在线分析SsiPGM与其他物种来源iPGM间的序列一致性;使用MEGA X程序对不同物种来源的iPGM进行多序列比对并构建邻接树,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SsiPGM蛋白由517个氨基酸组成,分子式为C;H;N;O;S;等电点5.9,不稳定系数31.28,脂肪族氨基酸指数78.43,平均疏水性-0.234。所以该蛋白是一种亲水性且稳定位于细胞质中不含信号肽的非分泌蛋白,共含有28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为无规则卷曲(Cc)和α-螺旋(Hh),分别占38.1%和33.08%,其次是β-折叠(Ee)19.73%和β-转角(Tt)9.09%;该蛋白含有7个T细胞表位和21个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SsiPGM蛋白与秀丽隐杆线虫、旋盘尾丝虫和犬恶丝虫的iPGM亲缘关系较近,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1.7%、81.5%和80.7%。结论SsiPGM蛋白含有多个T细胞和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可作为研发粪类圆线虫病新型靶向药物的候选蛋白。
张立林梁译丹韩雪闭香连李艳文傅晓茵刘登宇
关键词:粪类圆线虫生物信息学分子特性
人芽囊原虫体外纯培养法的改良及形态观察被引量:4
2017年
以琼脂取代蛋白对传统的洛克氏液-鸡蛋-血清(Locke’s egg serum,LES)双相培养基进行改良,联合采用LES双相培养基、改良LES双相培养基(m LES双相培养基)、IMDM液相培养基和IMDM固相培养基建立人芽囊原虫的体外纯培养的标准流程,并观察虫体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特征和生长情况。结果显示,人芽囊原虫在4种培养基中均以空泡型和颗粒型的形态为主,培养后镜下未见细菌生长。在mLES双相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最快,培养后第2天原虫数为3.09×10~6,达到中对数期。原虫在LES双相培养基、mLES双相培养基和IMDM液相培养基中的生长对数期的分裂时间分别为(49.72±1.35)、(24.16±2.53)和(36.3±1.5)h。提示联合采用LES双相培养基、mLES双相培养基、IMDM液相培养基和IMDM固相培养基可建立人芽囊原虫的无菌纯培养体系。
辛致炜廖振捷廖德君孙煦苧傅晓茵刘登宇
关键词:人芽囊原虫培养法
台湾棘带吸虫囊蚴感染SD大鼠动物模型的构建
2015年
目的:探讨灌胃法构建台湾棘带吸虫感染SD大鼠动物模型,观察台湾棘带吸虫寄生部位及对宿主肠道造成的病理变化。方法:按不同密度活囊蚴分别灌胃SD大鼠,于大鼠粪便查到虫卵后,解剖所有大鼠,查找不同部位寄生成虫数,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解剖大鼠十二指肠组织制作切片,作病理检查。实验设置未感染对照组。结果:囊蚴灌胃SD大鼠感染6d后粪检可查出虫卵,各密度囊蚴感染SD大鼠的成虫成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内成虫检获条数分别为110,3条,差别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D大鼠出现精神萎靡、腹泻症状、解剖可见炎性反应等。结论:用灌胃法能够成功构建台湾棘带吸虫感染SD大鼠动物模型;台湾棘带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SD大鼠的十二指肠部;台湾棘带吸虫短时间在大鼠消化道可引起急性期炎性反应。
燕慧战廷正王贝贝邹专曾庆玫何姗姗
关键词:囊蚴SD大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