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

作品数:36 被引量:140H指数:6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经济管理
  • 23篇社会学
  • 6篇医药卫生
  • 6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8篇社会工作
  • 6篇社会
  • 4篇社会组织
  • 4篇家庭
  • 4篇儿童
  • 3篇自闭
  • 3篇自闭症
  • 3篇祖辈
  • 3篇抗逆
  • 3篇抗逆力
  • 3篇城市
  • 2篇督导
  • 2篇学校社会
  • 2篇学校社会工作
  • 2篇养老
  • 2篇医务
  • 2篇少年
  • 2篇社会工作实习
  • 2篇社交焦虑
  • 2篇社区社会

机构

  • 36篇上海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内蒙古工业大...
  • 1篇首都经济贸易...
  • 1篇香港大学
  • 1篇广东第二师范...
  • 1篇上海市第十人...
  • 1篇波鸿鲁尔大学

作者

  • 4篇华红琴
  • 2篇钱铭怡
  • 2篇翁定军
  • 2篇陈慧菁
  • 1篇杜平
  • 1篇范明林
  • 1篇刘昱君
  • 1篇冉茂盛
  • 1篇温旭
  • 1篇杨锃
  • 1篇陈相云
  • 1篇张雯雯
  • 1篇曾鸣
  • 1篇何平

传媒

  • 14篇都市社会工作...
  • 4篇社会建设
  • 3篇社会
  • 1篇卫生研究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中华家教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临床心理...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中国人口科学
  • 1篇理论月刊
  • 1篇社会工作
  • 1篇中国社会工作
  • 1篇残疾人研究
  • 1篇青少年学刊
  • 1篇中国社会工作...
  • 1篇社会福利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8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留守儿童成长支持与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探索——基于江西某贫困县B村留守儿童调研被引量:1
2019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贫困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由此造成的一个后果是形成规模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为一个亟须应对的社会问题。本文以江西某贫困县B村为例,运用问卷调查、访谈与参与观察法收集资料,评估留守儿童环境支持系统以及生活状况,基于生态观,以社会化理论分析其成长困境,立足学校社会工作,探讨社会工作服务介入路径与方式。
华红琴张雯雯李佩欣
关键词:留守儿童贫困社会工作
1991—2015年中国九省社区城镇化水平与成人超重发生风险关系的时空演变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考察社区城镇化水平与成人超重发生风险关系的时期和地区差异。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1991—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来自沿海、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九省(自治区)的8684位20~64岁成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城镇化指数测量社区城镇化水平,并将社区划分为高城镇化水平和低城镇化水平社区。采用分层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城镇化水平与超重发生关系的时期和地区差异。结果 38.08%的受访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超重。高城镇化水平与沿海(OR=0.45,95%CI 0.34~0.60)、中部(OR=0.67,95%CI 0.52~0.86)、东北(OR=0.70,95%CI 0.52~0.94)的交互项有统计学意义。高城镇化水平与时期的交互项也有统计学意义(OR=0.97,95%CI 0.96~0.99)。在1991年时,除沿海地区外(OR=0.99,95%CI 0.77~1.26),高城镇化水平与超重发生在中部(OR=1.45,95%CI 1.15~1.83)、东北(OR=1.53,95%CI 1.16~2.02)和西部(OR=2.18,95%CI 1.68~2.83)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在2015年时,高城镇化水平与超重发生在沿海(OR=0.53,95%CI 0.41~0.68)和中部(OR=0.77,95%CI 0.62~0.97)呈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在东北(OR=0.82,95%CI 0.63~1.05)和西部地区(OR=1.17,95%CI 0.91~1.49)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中国九省(自治区)成人中,社区城镇化水平与成人超重发生风险的关系因时、因地而异。
吴金晶陈佳李贞
关键词:城镇化超重成人
理性情绪疗法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吸毒矫正——基于广州市D戒毒所的实务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以理性情绪疗法为研究视角,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通过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对青少年吸毒行为进行干预矫正。结果发现,青少年吸毒人员存在诸多非理性信念,社会工作的介入对矫正吸毒青少年非理性信念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陈相云
关键词:理性情绪吸毒
自我聚焦对社交焦虑个体外部注意与状态焦虑的作用——来自眼动与生理指标的证据被引量:3
2023年
为模拟真实的社会化场景,探究自我聚焦如何影响社交焦虑个体对外部社交反馈信息的注意与状态焦虑,采用演讲与自由观看任务,105名被试在实验室中面对屏幕进行即兴演讲,同时自由观看提前录制的包含12位听众的录像,听众分别表现出正性、中性和负性的反馈。研究中操纵被试的自我聚焦(高自我聚焦条件或低自我聚焦条件),采用眼动仪测量被试在演讲中对正性、中性和负性反馈的注意,并使用生理仪测量皮肤电和心率。结果显示,自我聚焦在整体上减少了高、低社交焦虑组对外部社交反馈信息的注意,高、低社交焦虑组的心率在高自我聚焦条件下均比低自我聚焦条件下快。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聚焦削弱了社交焦虑个体对外部刺激的注意加工。
陈慧菁陈慧菁钱铭怡
关键词:社交焦虑状态焦虑眼动
移动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对社交焦虑者的干预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针对社交焦虑个体进行的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有效性证据,但对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网络干预的有效性研究仍然数量很少。本研究开发了针对社交焦虑的移动网络认知行为治疗课程。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募了100名社交焦虑者按照2: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移动组、网页组和等待组进行干预。结果:经过10周的干预,完成干预的移动组(n=31)与网页组(n=22)的被试,其社交焦虑水平与等待组(n=15)相比,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移动组P_(SIAS)<0.01,d_(SIAS)=0.95;移动组P_(SPS)=0.08,d_(SPS)=0.73);两个干预组的干预效果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验证了移动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干预社交焦虑的有效性,为此前已经通过网页形式得到验证的本土化网络干预方案后续在移动平台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支持性证据。
温旭张君睿陈慧菁陈慧菁钱铭怡
关键词:社交焦虑随机对照试验
合而不融:随班就读儿童教育排斥研究
2018年
融合教育的目标是使残障儿童享受到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确保儿童权利的实现。"随班就读"作为我国残障儿童最主要的融合教育方式,经过30年的发展,在政策层面不断加强,就读人数也大幅上升,但残障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的境遇怎样?是否实现了"融合"?这关乎融合教育的"质"。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3所学校中的8名随班就读儿童、3名老师和2名家长的观察与访谈,以"教育排斥"为理论视角,从身体、价值、权利三个维度,考察残障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的境遇、"融合"抑或"排斥"的状况。研究表明,随班就读儿童在学校中遭受到身体排斥、价值贬低和权利剥夺,这导致随班就读学生自我价值感低、学习动机弱、情感受到伤害,残障儿童虽然得以"跟随普通学生"却"合而不融"。最后,笔者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特点,提出社会工作介入融合教育的路径与策略,以减少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排斥现象,促进残障儿童正常社会化以及权利实现。
张漪漫华红琴
关键词:融合教育
论残障儿童家庭支持性福利政策与服务体系建设被引量:11
2015年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残障儿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系统。长期以来,中国残障儿童福利政策属于抢救补缺型,而不是支持发展型,家庭没有纳入到政策和服务视野。残障研究与政策理念以个人模式为主导,强调父母与家庭抚育残障孩子的责任,而忽略了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对家庭的福利服务支持,造成中国残障儿童家庭不堪重负,并引发各类社会问题。养育残障儿童既是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与国家的责任。英美等诸多国家都已制定了儿童福利法及各类法案,为残障儿童及家庭提供诸多支持与福利服务,改善社会环境,促进残障人士参与社会生活。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应当及时回应社会现实需要,构建残障儿童家庭支持性福利政策与服务体系。
华红琴
关键词:残障儿童家庭政策儿童福利社会模式
失意感对行为倾向的影响作用探讨被引量:4
2016年
本研究按照"社会结构性因素→生活层面的心理因素→失意感→行为倾向"这一关系链,以定量研究方式探讨个体的失意感及其对攻击和沉默两种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表明,失意感是影响攻击倾向和沉默倾向的关键因素,结构性因素和生活层面的心理因素是否影响行为倾向,关键在于它们是否会转化为失意感,行为倾向中的攻击倾向和沉默倾向是一对源于"不满"的心理同构体。据此结论,本研究认为,攻击倾向构成了攻击行为的心理基础,沉默倾向构成了"社会溃败"的心理基础,而社会阶层结构的"定型化"阻碍了人们的向上社会流动,是造成失意感的社会机制。因此,防范攻击倾向和沉默倾向应从消除人们的失意感着手。
翁定军华红琴
家庭抗逆力生成研究——以自闭症儿童家庭个案为例
2017年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残障儿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系统。长期以来,"悲伤模式"成为残障儿童家庭社会工作研究与服务的主基调,对家庭自主能力与潜能的挖掘不足。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基于沃尔什的家庭抗逆力理论架构,通过对一个自闭症儿童家庭的个案研究,探讨家庭抗逆力生成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继而为社会工作实务提供建议。本文表明,信念系统、组织模式与沟通过程是影响家庭抗逆力生成的不可分割、交互作用的三组要素,其中,积极的信念是家庭抗逆力生成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家庭关系与沟通是家庭抗逆力提升的润滑剂与推动力,家长单位支持与社会资源链接为家庭抗逆力生成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建议出台以家庭为导向的支持性社会政策,开展以提升残障儿童家庭抗逆力与社会功能为导向的社会工作服务,从而提高残障儿童家庭生活质量。
华红琴王炎涛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信念、沟通与联结:自闭症儿童家庭抗逆力生成研究被引量:22
2019年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儿童发展障碍,'孩子患有自闭症'是家庭重大的压力事件,家庭系统需要经过调整适应、生成抗逆力才能抵御危机。本文旨在探索家庭抗逆力视角下自闭症儿童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方案,首先阐释了家庭抗逆力理论基本内涵以及在实务中的适用性,然后基于华许家庭抗逆力模型,从家庭信念、家庭沟通、组织模式三个维度,设计了8节小组工作方案,运用于一个自闭症儿童家长小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该小组方案是有价值的,能有效激发和增强家庭抗逆力;积极的家庭信念是家庭抗逆力生成的内在动力,良好的沟通增进情感表达与同理,并促进家人合作,联结扩大了家庭视野,为家庭获取更多资源,为抗逆力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最后笔者对家庭抗逆力理论的运用与实践进行反思,提出应当开展并促进以家庭抗逆力为取向的障碍儿童社会工作服务。
华红琴曹炎
关键词:自闭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