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基地

作品数:22 被引量:139H指数:8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6篇历史地理
  • 5篇文学
  • 3篇艺术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宇宙
  • 3篇宇宙论
  • 3篇章句
  • 3篇周易
  • 2篇学者
  • 2篇哲学
  • 2篇儒家
  • 2篇盛唐
  • 2篇盛唐诗
  • 2篇史前
  • 2篇唐诗
  • 2篇汉代
  • 2篇汉晋
  • 2篇《五行》
  • 2篇《周易》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律
  • 1篇修辞
  • 1篇修辞特征
  • 1篇修德

机构

  • 22篇湖南大学

作者

  • 10篇邢文
  • 4篇陈来
  • 3篇龙佳解
  • 2篇胡遂
  • 2篇李清良
  • 1篇薛其林
  • 1篇谢伟岸

传媒

  • 7篇民族艺术
  • 2篇湖南大学学报...
  • 2篇孔子研究
  • 2篇求索
  • 2篇中国哲学史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文史哲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马克思主义研...

年份

  • 3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诗论》之“改”与《周易》之《革》被引量:4
2011年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诗论》,不仅是先秦孔子诗学的重要原始文献,而且也包含了先秦天道观与宇宙论思想的材料与线索。对于这些材料的考察,一方面是正确解读楚简《诗论》的基础工作,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先秦经典中某些悬之已久的疑难问题的一种途径。
邢文
关键词:《诗论》《周易》战国楚简先秦宇宙论
人、兽母题:史前至汉代陶石金帛所见人、兽母题的分类被引量:1
2011年
新石器时代以降,中国古代艺术中人、兽母题的表现是最具有民族特点的艺术与宗教现象。从良渚文化玉器所见人、神、兽面,到商、周铜器、玉器等所见人与动物的纹饰,从新石器时代的相关彩陶,到汉代漆器、帛画中的人、神或人、兽表现等等,无一不是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及人、神之境深层认识的生动写照。在古代中国,人兽母题是一条极具宗教性、民族性与精神力量的线索,贯穿着作为宇宙论的中国艺术。
邢文
关键词:兽面纹饕餮
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学思想被引量:19
2007年
《中庸章句》以性——气二元论为基点,以道心、人心对应于性命、形气,但同时突出性即理,强调人之性受之于天之理,人性即是天命之性。由于人的气禀使得人之本性的表现受到气的影响和遮蔽,所以人不能自然而无所修为,必须修道立教,以戒慎恐惧和慎独的功夫,在未发和已发的时候都用力修养,强力人为。通过明善致知和诚身存心两方面同时努力,以全其性之本体,渐入于中和圣域。在这种解释中,天命之性是起点,但最后落实在修道之教的功夫,而修道功夫需诚明两进,不能偏废。在《中庸章句》中,理学的理气论、天理论、心性论、功夫论都得到了全面的贯彻,成功地借助对于经典的系统解释展示了新儒学的理论建构,对理学思想的传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陈来
关键词:省察
楚简《恒先》释文分章被引量:5
2010年
邢文
关键词:《恒先》分章释文先秦哲学修辞特征学者
论儒家的道德自修理论及其现代效用被引量:5
2006年
儒家的道德自我教化将“内省”、“自讼”同日用常行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主张道德体悟和体证是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人格的主要方式,遵循道德规范必须培养对道德规范的敬畏意识,成圣应成为道德自修的最终目标,其本质是实现人在道德上的不断自我超越。
龙佳解谢伟岸
关键词:儒家
唯物史观对民国学术的影响被引量:9
2008年
民国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汇碰撞、融合创新的时期,社会转型、西学东渐与学术创新是其显著表现。在影响民国学术的诸种方法中,唯物史观以其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民国学术领域异军突起,一枝独秀。唯物史观深刻地影响着这一时期的中国学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学术范式的确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薛其林
关键词:唯物史观民国学术学术范式
“章”与“章草”:汉、晋章草的再认识被引量:3
2012年
章草是汉、晋书法史上意义重要、风格独特的书体,却始终未得到书法界的足够重视。关于章草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章"的意义与"章草"的出处等,学界长期多有附会乃至误解。其实,"章草"之"章"取义文理彰明、"不乱乃章",既有"草书"之"草"所见造化之理与"天造草昧"的宇宙论意义,也指章草古逸不乱的独特形式特征。学界以"章草"一名首见于王献之语的通行之说不确,"章草"一名见于传世文献的年代下限为咸康六年即公元340年以前。
邢文
关键词:章草
论朱熹《大学章句》的解释特点被引量:16
2007年
朱熹《大学章句》的特点是:以明德—气禀—复其明德为基本结构,以明德为心的本然之体,从而赋予《大学》一种心性论的诠释。这种高度心性化的经典诠释为道学的发展提供了经典理解的依据。而在朱子的《大学》解释的功夫论中,一方面,格物和诚意居于核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为学次序的关注成为朱子基本的问题意识。简言之,人的为学,必须遵照《大学》以格物为起点的顺序,一切功夫以存天理、去私欲的道德修养为中心。
陈来
关键词:《大学章句》明德
论“五行”范式的演化、扩展和价值取向
2010年
"五行"原初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万物构成的基本元素的概括,并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中演绎出万物化生的序列性法则。后来"五行"在思孟学派那里演变为概括社会领域内道德伦理秩序的"五德"。接着邹衍将它变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和政治治理法则。最后,董仲舒使它成为宇宙秩序与政治秩序、道德秩序的统一体。促使这种演变不断发生的是中国古人的人则天地、必须以自然为师的价值信仰和终极关怀落脚于人间秩序的价值取向。
龙佳解
关键词:道德律
一位西方学者的中西阐释学比较被引量:8
2006年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从中西文化的真理观与语言观出发,深入考察了中西阐释学的最初关注点和核心假定,并据此辨析了中西阐释传统关于作者———文本———读者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虽然他并未全面涉及中西阐释学的所有问题,但其基本思路与观点却颇具启发意义,值得中国学者思考与借鉴。
李清良
关键词:阐释学中西比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