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州市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张茜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 低水平铅暴露损伤小鼠糖耐量及视网膜血管渗透性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研究低水平铅暴露对于小鼠糖耐量与视网膜血管渗透性的影响,探讨铅对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的作用。方法:用去离子水分别配制含0(对照组)、10、100、500 mg/L醋酸铅的饮用水,48只母代小鼠摄入含醋酸铅的饮用水染毒。子代小鼠继续按母鼠相同的剂量喂饲含醋酸铅的饮用水染毒,8周龄时每个染毒剂量均分为两组,每组12只,均雌雄各半。8周组在此时收集样品,利用石墨炉火焰原子吸收法检测血铅,小鼠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糖耐量水平,眼底静脉荧光造影与小动物视网膜眼底成像技术检测眼底血管渗透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视网膜血管紧密连接相关分子转录水平改变;20周组继续用醋酸铅饮用水喂养至20周龄检测上述指标。结果:子代小鼠血铅浓度随着醋酸铅浓度的增加而升高(r8周组=0.887,r20周组=0.972,P均<0.05)。在100 mg/L剂量以下,染毒8周组小鼠的血铅浓度高于染毒20周组(P<0.05);在500 mg/L剂量下,染毒8周组小鼠的血铅浓度低于染毒20周组(P<0.01)。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各浓度醋酸铅染毒后的子代小鼠腹腔注射葡萄糖后2 h内血糖高于对照组小鼠,血糖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面积积分高于对照组小鼠(P<0.05或P<0.01)。在染毒8周组,小鼠血糖及AUC在10 mg/L醋酸铅染毒时与对照组差异最明显,而在染毒20周组小鼠在100 mg/L醋酸铅染毒时与对照组差异最明显。在染毒8周组,小鼠未出现血管渗漏表现;与对照组小鼠相比,醋酸铅染毒小鼠在分子水平出现紧密连接相关分子ZO-1,Occludin,Claudin-1、3、5等的m RNA转录水平先升高后抑制表现(P<0.05或P<0.01);在染毒20周组,100和500 mg/L醋酸铅暴露条件下,小鼠视网膜血管出现渗漏;与对照组小鼠相比,醋酸铅染毒小鼠在分子水平出现紧密连接相关分子ZO-1,Occludin,Claudin-1、3、5等的m RNA转录受到抑制(P<0.01)。结论:铅暴露可以导致小鼠糖
- 王晓会肖琛赵和平吴赛夏冬柳怀湘刘洁仪赵志强何云
- 关键词:糖耐量血视网膜屏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Opencomet-一种自动化测量彗星的软件-与CASP测量结果的比较
- 梁博萱马小菊刘学星秦飞黄明张雪邓娜邓棋霏邢秀梅彭靖郭虹雨肖勇梅
- 关键词:彗星试验自动化测量CASP
- 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彗星尾部DNA含量与苯中毒患者血细胞数量变化的分析
- 目的:通过分析与比较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彗星尾部DNA含量(BM-TailDNA%,PB-TailDNA%)与苯中毒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变化的联系,探讨利用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彗星尾部DNA含量评估苯中毒患者预后的可行性。方法:将...
- 马小菊梁博萱刘学星秦飞黄明张雪邓娜邓棋霏邢秀梅彭靖郭虹雨肖勇梅
- 关键词:彗星试验苯中毒预后评估
- 文献传递
- 台湾儿童血清全氟化合物暴露与肥胖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 目的 通过检测台湾儿童血清全氟化合物(PFASs)暴露水平及人体肥胖测量指标,探讨PFASs暴露与儿童肥胖间的关联.方法 运用横断面研究法调查了台北市7所中学12-15岁健康男生102名和女生123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
- 董光辉李永凌曾晓雯
- 关键词:全氟化合物肥胖儿童
- 苯和甲苯混合暴露对石化工人血清免疫指标及miRNA-146a,-155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石化工人短时间混合暴露低浓度苯系物对免疫效应及相关mi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招募40名石化工人,收集其班前班后血样检测血清IgA、Ig G、IgM,IFN-γ、IL-1β、IL-2、IL-8、TNF-α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NA-146a,-155,并检测工人作业期间个体苯系物水平。结果:根据外暴露检测结果将工人分为苯暴露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苯暴露组甲苯检出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苯暴露组Ig G显著降低(P<0.05);苯和甲苯对IL-1β与TNF-α的下降有交互作用(P<0.05),但不影响miRNA的表达;miRNA-146a和miRNA-155对TNF-α的降低有交互作用(P<0.05)。结论:低浓度苯和甲苯短期混合暴露可降低机体免疫功能且可能受到细胞因子相关miRNA的调控。
- 张茜梁博萱邓娜刘学星邓棋霏张波张雪马小菊肖勇梅
- 关键词:苯甲苯免疫效应
- 彗星尾部DNA含量对苯接触工人血细胞数量变化的预测
- 2017年
- 目的 探讨彗星尾部DNA(TailDNA)含量能否预测苯接触工人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变化规律.方法 于2011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150名某石化厂男性接苯工人,采集研究对象肘静脉血和尿分别进行血常规检测、彗星试验、苯巯基尿酸(SPMA)和尿肌酐浓度检测.分别以尿SPMA及TailDNA对人群进行分组,追踪其后3年的血常规资料,分析研究对象血细胞数量变化趋势.结果 低SPMA组工人不同年份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均明显低于高SPM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TailDNA组2014年血小板(PLT)计数明显高于2012年(P<0.05),而高TailDNA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年间高TailDNA组RBC计数均低于低TailD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ailDNA组WBC计数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β=-0.113,P<0.05),低TailDNA组WBC计数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ilDNA可能用于预测苯接触人群血细胞数量变化规律.
- 梁博萱刘学星陈丽萍杨爱初黄明邓棋霏陈雯肖勇梅
- 关键词:苯血细胞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