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系 作品数:9 被引量:15 H指数:2 相关机构: 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研究计划项目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文化科学 化学工程 更多>>
人工湿地功能填料火山岩对氮的吸附特征及脱氮转化过程 被引量:1 2022年 以某污水处理厂出水为受试污水,研究人工湿地功能填料火山岩对氨氮(NH_(3)-N)的静态吸附特征,并比较206天内火山岩填料系统和砾石填料系统对氮的去除性能和转化过程,为火山岩湿地填料应用提供理论参考。火山岩对NH_(3)-N吸附速率快,1小时内NH_(3)-N的去除率可以达到71.8%;温度升高时NH_(3)-N的去除率明显增加,而当温度降低时NH_(3)-N的初始浓度对其吸附去除率的影响显著增大;产地对火山岩吸附影响较小。火山岩填料系统NH_(3)-N平均去除率53.66%,低于砾石填料系统(69.19%);其总氮(TN)去除率(13.51%)略优于砾石填料系统(6.11%)。系统运行前期,火山岩填料系统硝酸盐氮(NO_(3)-N)降低而砾石填料系统逐步增加,表明砾石填料中硝化细菌更活跃,火山岩填料中反硝化细菌发育更好。鉴于此,将两种填料系统组合成运用可协同去除NH_(3)-N和TN。 李云桂 吕文轩 吴青松 冯圣 张强 周明皓关键词:人工湿地 火山岩 砾石 硝酸盐氮 城市居民CO_(2)实时暴露特征与家庭个体差异 2023年 CO_(2)是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然而有关居民个体CO_(2)实时暴露研究鲜有报道。为探究城市居民CO_(2)实时暴露特征与家庭个体差异,本研究以四川省32个城市居民家庭(111人)为研究对象,利用CO_(2)实时监测仪监测居民主要生活微环境(厨房、客厅、卧室、室外、办公室和车内)CO_(2)实时浓度,通过详细问卷调查获得居民24 h活动轨迹,绘制CO_(2)实时暴露曲线、分析家庭个体暴露差异、计算不同微环境对居民CO_(2)暴露贡献以及暴露强度。结果表明,13.5%的受试居民存在CO_(2)过度暴露风险(日均暴露浓度>1000 mg·L^(-1));所有受试居民均存在短期CO_(2)高浓度暴露风险,日内暴露于1000 mg·L^(-1)以上浓度累计时长为5.4~11.2 h。受试居民CO_(2)暴露特征存在显著的家庭个体差异。日均暴露浓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并且存在性别差异。老年、中年和儿童的日均暴露浓度分别为(781±387)、(709±403)和(693±385)mg·L^(-1)。家庭成员中,男童日均暴露浓度高于女童,而中年和老年群体中女性日均暴露浓度均高于男性,控制卧室、客厅、车内和厨房微环境中的CO_(2)浓度可有效减少居民个体CO_(2)暴露风险。本研究为居民CO_(2)实时暴露风险研究和过高浓度暴露风险防控提供参考数据。 王玉琼 李云桂 王金泽 刘蕊嘉 杜伟关键词:实时监测 粒径和温度对玉米秸秆生物碳吸附锶的耦合影响 被引量:1 2017年 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在350℃下采用限氧裂解法制备了4种粒径的生物碳(BC-9.31、BC-20.26、BC-71.07、BC-101.90,数字代表样品的中值径,单位μm),对比研究了15℃、25℃、35℃、45℃下生物碳对锶的吸附行为,旨在阐明生物碳粒径和溶液温度对生物碳吸附锶的耦合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碳粒径和溶液温度对等温吸附曲线的基本特征影响较小,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吸附过程(R2=0.915~0.997,N=0.513~0.745);生物碳吸附锶是以熵驱动为主的物理吸附过程,熵变ΔS为75.66~99.43 J/(mol·K),焓变ΔH为18.18~25.84 k J/mol;生物碳对锶的吸附性能大体与溶液温度呈正相关,与颗粒粒径呈负相关,同时颗粒粒径与溶液温度存在耦合影响;生物碳粒径越小,锶吸附过程受温度影响越小;温度越高,锶吸附受粒径影响越小。 李云桂 杨慧敏 武彩霞 王彬 张志贵 夏焜 罗湘 孙权 魏良关键词:环境工程学 生物碳 玉米秸秆 温度 颗粒粒径 锶 红叶石楠叶面角质层组分对Cs的吸附作用 被引量:1 2017年 为准确预测放射性核素在植物叶面的吸附行为,用化学方法(脱蜡,皂化,酸解)分离得到角质层(PHC1),脱蜡角质层(PHC2),脱蜡-脱角质角质层(PHC3),脱蜡-脱角质-脱糖角质层(PHC4)以及蜡质等红叶石楠叶面角质层组分,研究了角质层组分对Cs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红叶石楠叶片角质层由16.63%蜡质,63.41%角质,12.86%多糖,7.10%角碳组成.PHC1、PHC2、PHC3、PHC4各组分对Cs的吸附30min即达到吸附平衡,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73、1.92、4.67和0.58mg/g.角质层组分的饱和吸附量与其极性和芳香性指数具有显著的二元线性正相关性,其中极性指数对核素吸附具有更高权重的影响.糖类和角质是叶面角质层吸附核素的主要介质,各角质层组分吸附Cs贡献率分别为:糖类(51.45%)>角质(38.73%)>>蜡质(7.51%)>角碳(2.31%).竞争离子的存在能显著降低叶面对核素的吸附作用:随着Na离子浓度的增加,叶面角质层对Cs的吸附性能逐渐下降,当Na和Cs摩尔浓度比为100:1时,红叶石楠叶面角质层的吸附量仅为对照的6%. 李云桂 夏焜 廖阳 杨慧敏 武彩霞 覃馨莹关键词:铯 离子浓度 颗粒粒径对玉米秸秆生物碳吸附锶的影响 被引量:4 2017年 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采用限氧裂解法于350℃下制备了不同粒径的生物碳(BC-9.31、BC-20.26、BC-60.77、BC-71.07、BC-101.9,数字代表样品的中值径μm),研究颗粒粒径对生物碳吸附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碳的颗粒粒径对核素锶的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均有显著影响.生物碳对锶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颗粒最细的BC-9.31吸附速率最大(4.48 mg·g^(-1)·h^(-1)).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加,锶的吸附速率呈指数降低,其吸附速率差异高达20倍.生物碳对锶的吸附等温曲线符合准Langmuir模型(R2,0.94~0.99),饱和吸附容量为9.09~23.81 mg·g^(-1).随着粒径的增大,锶的吸附容量先降低后增高又降低,粒径最小的BC-9.31(23.81 mg·g^(-1))吸附容量最大,吸附容量最小的则是BC-60.77(9.09 mg·g^(-1)),两者相差2.6倍.pH对生物碳吸附锶具有重要影响.在溶液pH值较低时(1.93~4.74),对锶的吸附去除率急剧增加(3.94~9.17倍);而pH值较高时(4.74~11.85),吸附去除率缓慢提高(1.11~1.68倍).pH值也是颗粒粒径影响的重要参数,随pH值增加颗粒粒径对生物碳吸附锶的影响程度显著减小.生物碳极性指数与锶饱和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极性官能团是锶的重要吸附位点. 杨慧敏 李云桂 孙权 乔淑风 夏焜 魏良关键词:生物碳 玉米秸秆 颗粒粒径 锶 气孔开闭与锶叶面吸收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1 2017年 叶面吸收是核素长距离迁移进入植物的首要方式,研究气孔开闭与核素叶面吸收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研究最为广泛的锶(Sr)作为核素代表,以双子叶乔木红叶石楠叶片为研究对象,用脱落酸(ABA)和激动素(KT)调节气孔的开闭,探讨核素离子的气孔吸收作用及叶面核素吸收对气孔开闭的影响。结果表明:Sr对气孔开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在10 mmol/L的Sr溶液中暴露2 h后,气孔开启度仅为-105.18%;气孔开闭对核素吸收存在显著的影响,开启度越高核素叶面吸收越强;72 h时,Sr单位叶面吸收量为9.61μg/cm2,添加20 mg/L ABA后叶面吸收量下降13.1%(8.35μg/cm2),而添加20 mg/L KT后叶面吸收量增加21.6%(11.69μg/cm2)。 李云桂 武彩霞 杨慧敏 王彬 张志贵 夏焜 廖阳 罗湘 张清东关键词:环境学 核素 小型农村社区尾水排放通道底泥内源释放特征 2020年 随着农村社区不断聚落化,农村生活污水逐步从分散排放转为中小规模集中排放,研究中小规模农村社区的污水排放特征及环境影响是我国农村水污染控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选取四川绵阳某小型农村社区为研究对象,监测经简易化粪池集中处理后生活污水的NH3-N和COD排放特征,并采用元素分析和内源静态模拟释放实验研究了该社区排水通道中底泥累积与释放污染物的特性.结果表明,该社区集中排放的生活污水水质较差,致使排水河道严重污染,底泥二次污染风险高.该社区集中排放的生活污水中NH3-N浓度范围为2.9—40.3 mg·L-1;COD浓度范围为33—59 mg·L-1.10年的排放使得社区尾水排放通道底泥污染累积明显,TN含量高达1150—4050 mg·kg-1.底泥内源释放风险不可忽略,主要释放污染物为NH3-N,在UP水中最大释放浓度为3.1 mg·L-1,在上覆水中最大释放浓度为5.9 mg·L-1,均高于GB3838—2002(Ⅴ)类地表水标准.因此,NH3-N应作为农村社区生活污水排放标准中的关键控制指标、也应是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升级的关键控制指标.低成本NH3-N简易去除装置的研究及推广对降低分散式生活污水排放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彭堰濛 李云桂 罗湘 张志贵 周远鹏 孙诗婷关键词:底泥 NH3-N 内源释放 产学研合作机制下本科生校外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2013年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本科生校外导师制是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深入探索,是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阐述了本科生校外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具体运行模式、实施成效。实践表明,该模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社会竞争力和就业率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李丹 谭江月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 工科专业 川西北沙化土壤对双酚A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5 2018年 研究了川西北地区4种受试土壤(PS:泥炭土壤,ND:未沙化土壤,LD:轻度沙化土壤,MD:中度沙化土壤)对双酚A(BPA)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土层深度和土壤团聚体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受试土壤对BPA的吸附过程符合双室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8).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吸附等温式可以较好地描述BPA的吸附行为(R2≥0.98),吸附表现出较强的非线性(N,0.52~0.70).沙化后,吸附非线性增强,饱和吸附量下降3.7~5.7倍.4种受试土壤的最大吸附量Q_m依次为:PS(8901mg/kg),ND(7011mg/kg),LD(1506mg/kg)和MD(1050mg/kg),Q_m与其SOM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99,P<0.01).土层深度增加BPA吸附性能下降,沙化后,下降幅度增大(MD>LD>ND>PS).团聚体粒级增大,其吸附性能先增加后减小.沙化后,各粒级团聚体的吸附性能差异显著增大,吸附贡献率分布也不同.5种粒级的团聚体对未沙化土壤ND吸附BPA的贡献率基本相当,而沙化土壤LD和MD吸附BPA主要来自小团聚体(<0.25、0.25~0.5mm)的贡献(86%~88%). 杨慧敏 李云桂 武彩霞 江仁涛 李富程 赵丽 魏良关键词:土壤 沙化 团聚体 双酚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