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3
-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芬顿+PAM+MBBR去除聚酰亚胺薄膜生产废水中的COD被引量:2
- 2019年
- 针对聚酰亚胺薄膜生产废水有机负荷高、难生物降解的特性,实验采用“Fenton+聚丙烯酰胺(PAM)+悬浮填料生物床反应器(Xy-MBBR)”的处理工艺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经过“Fenton+PAM”预处理后的废水COD从40.9g/L降低到6.85g/L左右,去除率达到了83%.预处理后的出水通过Xy-MBBR进行生化处理后,COD降到340mg/L左右,满足GB8978-1996的三级标准.可为目前聚酰亚胺薄膜生产废水的处理提供参考。
- 李少华姚跃邱信欣丁聪侯亮刘锋
- 关键词:聚酰亚胺薄膜FENTONCOD
- 杉木生物炭对水中啶虫脒和噻虫胺的吸附特性被引量:4
- 2020年
- 自然界中生物炭有多种产生途径,影响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为比较实验室和在自然条件下生成的生物炭的吸附性能,以杉木为原料,分别于马弗炉(700℃)和自然开放环境中制备了2种生物炭(分别标记为BC1和BC2)。运用氮吸附(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表征分析了生物炭的结构与性质,研究了其对2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ACE)和噻虫胺(CLO))的吸附行为,分别考察了初始pH、温度和共存离子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700℃下裂解制备的BC1吸附能力明显优于自然条件下制备的BC2。BC1对ACE和CLO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4.46 mg·g^−1和31.56 mg·g^−1,BC2对ACE和CLO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1.13 mg·g^−1和12.24 mg·g^−1。BC1和BC2对2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分析结果表明,BC1的吸附较BC2存在更明显的3阶段过程。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结果表明,BC1对2种杀虫剂的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BC2的吸附过程同时存在单分子层和多分子层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BC1和BC2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吸附为自发的吸热过程。随着初始pH的升高和离子强度的增加抑制了生物炭的吸附能力,相同浓度Na^+的抑制作用小于Ca^2+。以上结果可为水中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去除提供参考。
- 白金龙郭丽石冬瑾陈伟光陈宇婷丁静盛光遥姜晶
- 关键词:生物炭啶虫脒噻虫胺
- 武汉市主城区用地结构遥感监测及动态变化被引量:8
- 2019年
- 城市内部用地结构及其时空演变特征不仅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预示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城市人居环境的适宜性,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内部用地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基于武汉市1990、2000、2010和2018年4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算法对武汉市主城区内部用地结构进行了长时间序列遥感监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用地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990-2018年武汉市主城区用地结构类型以不透水层、植被和水体为主,用地结构演变模式主要表现为植被和水体向不透水层的转化。主城区内部不透水层面积由1990年的329.73 km^2增加至2018年466.69 km^2,增加了136.96 km^2;植被和水体面积则由1990年的332.74 km^2、318.26 km^2减少到2018年的320.46 km^2、196.39 km^2,分别减少了12.28 km^2、121.87 km^2;裸土地面积较小,整体变化不如前3种用地类型显著。本研究可为城市功能用地制图、城市用地效率分析以及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 陈斌王宏志徐新良陈德超武新梅付阳阳
- 关键词:遥感监测不透水层制图
- 基于风险评估的环境类实验室安全体系的建设被引量:18
- 2018年
- 结合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的布局和特点,对实验化学品和仪器设备的存放与使用进行风险评估,依据评估结果,针对性地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防护措施,编写应急预案,丰富环境类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内容,提高实验室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以期建设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 刘婷婷倪敏袁砚潘杨
- 关键词:风险防控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