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宁波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科

作品数:14 被引量:53H指数:7
相关作者:张永鹏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介电
  • 10篇电导
  • 10篇电导率
  • 9篇介电常数
  • 7篇骨骼肌
  • 5篇细胞
  • 5篇介电谱
  • 4篇肌细胞
  • 4篇骨骼肌细胞
  • 3篇电生理
  • 3篇血液
  • 3篇损耗角
  • 3篇损耗角正切
  • 2篇电生理特性
  • 2篇血细胞
  • 2篇血液细胞
  • 2篇频域
  • 2篇频域介电谱
  • 2篇相对介电常数
  • 1篇等效

机构

  • 14篇宁波大学
  • 6篇神户大学
  • 1篇北京市普仁医...

作者

  • 12篇马青
  • 6篇洲崎敏伸
  • 3篇何学影
  • 2篇崔湘屏
  • 2篇王立洪
  • 2篇侯晓荣
  • 1篇于冬雁
  • 1篇赵伟红
  • 1篇汤治元
  • 1篇张咸宁
  • 1篇张永鹏
  • 1篇张红波
  • 1篇焦效兰

传媒

  • 4篇中国医学物理...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中国生物医学...
  • 2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生物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生理学会...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00Hz^100MHz蛙骨骼肌介电谱的椭圆壳理论解析被引量:18
2003年
在100 Hz ~ 100 MHz频率范围内,应用浓厚系介电椭圆壳理论分析了蛙骨骼肌介电谱,提出了蛙骨骼肌细胞的椭圆壳模型参数。讨论了骨骼肌介电谱的高频段平行方向与垂直方向的电导率不相等的理论问题。明确了决定骨骼肌高频率段(106~108 Hz)介电数据的物质基础主要是骨骼肌细胞内部的肌原纤维,其次是胞浆内的微小颗粒(线粒体、肌质网)。
马青渡边牧夫洲崎敏伸
关键词:骨骼肌介电谱电导率介电常数
骨骼肌介电行为的理论模型仿真被引量:3
2004年
在 10 0 Hz~ 10 0 MHz范围内 ,应用椭圆壳介电理论模型 ,经过模拟仿真蛙骨骼肌细胞的介电行为 ,确定了蛙骨骼肌细胞的椭圆壳模型各相参数。为将来对骨骼肌疲劳、肌营养不良和肌肉萎缩等病症的模型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马青渡边牧夫洲崎敏伸
关键词:骨骼肌电导率介电常数
人血液细胞介电谱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在0.01~100MHz范围内,测量人血液细胞的介电谱,确立人血液细胞对交流电场的介电响应的数据特征。利用频域阻抗技术测量了正常人血液细胞交流阻抗,绘制细胞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与电场频率的关系曲线。建立了人血液细胞的介电谱和Cole-Cole图,明确了人血细胞的介电频响的数据特征。在射频电场中,人血液细胞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具有频率依赖性,表现为具有两个特征频率的介电弛豫第一介电弛豫发生在fC1为1.42MHz,第二介电弛豫产生在fC2为3.32MHz。
于冬雁崔湘屏马青
关键词:介电谱介电常数电导率
0.1MHz~100MHz大鼠血液细胞的介电响应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确立正常大鼠血液细胞对0.1 MHz~100 MHz交流电场的介电响应的数据特征。材料与方法:取1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全血,利用Agilent4294A阻抗分析仪测量了26个全血细胞悬浮液样本的交流阻抗,通过频域介电谱和Cole-Cole图的数据分析,确立了正常大鼠血液细胞对交流电场的介电响应的数据特征。结果:在0.1 MHz~100 MHz频率范围内,大鼠血液细胞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具有电场频率的依赖关系,主要表现在具有两个中心特征频率的介电弛豫:第一介电弛豫约发生在fC1=2 MHz,第二介电弛豫约产生在fC2=3 MHz。结论:交流阻抗技术可以观察血液细胞的介电响应特性。
何学影马青
关键词:血液细胞频域介电谱介电常数电导率
应用Cole-Cole公式分析蛙血液细胞介电谱被引量:29
2003年
利用Cole Cole公式对 10 4~ 10 8Hz频率段的蛙血液细胞介电谱进行了曲线拟合分析 ,建立了蛙血液细胞Cole Cole参数 :高频段相对介电常数εh=6 0 ,第一相对介电增量Δε1=4 90 0 ,第二相对介电增量Δε2 =12 0 0 ,第一特征频率 f1=0 .2MHz,第二特征频率 f2 =2 .4MHz,第一相位角 β1=0 .92 ,第二相位角 β2 =0 .93,低频段电导率k1=3.38ms/cm。
马青渡边牧夫洲崎敏伸
关键词:血液细胞介电谱相对介电常数电导率损耗角正切
蛙血细胞被动电生理特性的数据分析被引量:12
2001年
在104~108Hz范围内,应用阻抗测量技术研究了蛙血液细胞的介电常数、电导率与电场频率的关系特性。利用细胞介电谱、Cole-Cole图、介电损失和损耗角正切分析了蛙血液细胞的被动电生理特性的数据特征。结果表明:蛙全血细胞具有两个特征频率,第一特征频率fC1在105Hz范围内;第二特征频率fC2在106Hz范围内。
马青汤治元赵伟红焦效兰张咸宁
关键词:介电谱电导率介电常数损耗角正切
大鼠骨骼肌细胞的频域电生理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在100Hz~100MHz频率范围研究大鼠骨骼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为进一步探讨骨骼肌疲劳或力竭的频域电特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使用Agilent4294A阻抗分析仪测量大鼠腓肠肌组织的交流阻抗,通过细胞介电谱、Cole-Cole图、介电损失因子△ε″和介电损耗角正切△tgδ的频谱分析,建立了正常大鼠腓肠肌细胞的频域电生理特性参数(介电参数)。结果:(1)大鼠腓肠肌细胞介电响应具有频率依存性关系:介电常数ε随电场频率的增加而降低,电导率κ随频率的增加而上升;(2)大鼠腓肠肌细胞的频域介电参数(κL、κh、εL、εh、△ε″max、△tgδmax、fC1、fC2)在平行方向与垂直方向上存在差异;(3)交流电场对大鼠腓肠肌细胞的作用具有介电弛豫现象,表现为两个中心特征频率:第一特征频率fC1(∥)=fC1(⊥)=1.02kHz和第二特征频率fC2(∥)=59.31kHz,fC2(⊥)=380.04kHz。结论:利用本实验方法可获得骨骼肌细胞频域电生理指标,其中第一特征频率fC1和第二特征频率fC2是频域电特性的特色参数。
马青张永鹏何学影
关键词:腓肠肌介电常数电导率
蛙骨骼肌细胞的被动电特性被引量:11
2004年
应用宽频域阻抗测量技术研究骨骼肌纤维走行与电场呈垂直和平行两个方向的蛙离体骨骼肌的被动电特性。采用Cole Cole数学模型的非线性数值计算 ,经过频域介电谱、Cole Cole图、介电损耗因子和介电损耗角正切频率谱的曲线拟合分析 ,建立了蛙骨骼肌细胞在垂直和平行两个方向的介电参数 :在垂直方向 ,高频段介电常数εh=78,第一介电常数增量△εl=1 1 30 0 0 ,第二介电常数增量△ε2 =4 5 0 0 0 ,第一特征频率fC1 =9kHz,第二特征频率fC2 =1 5 8kHz ,第一相位角 β1 =0 881 ,第二相位角 β2 =0 984 ,低频段电导率κL =0 5 5mS cm ;在平行方向 ,εh =78,△εl=5 5 0 0 0 0 ,△ε2=1 4 0 0 0 0 ,fC1 =1 1 2kHz,fC2 =1 9 9kHz,β1 =0 92 ,β2 =0 99,κL=4 5mS cm。
马青侯晓荣王立洪渡边牧夫洲崎敏伸
关键词:骨骼肌细胞
骨骼肌细胞的介电弛豫特性被引量:2
2004年
在100Hz~100MHz频率范围内,利用非线性数值计算和曲线拟合分析,验证了蛙离体骨骼肌细胞的介电弛豫特性满足Cole-Cole公式(误差≤3.45%),通过频域介电谱、Cole-Cole图、介电损耗因子和介电损耗角正切频率谱的曲线拟合分析,确定了蛙骨骼肌细胞的Cole-Cole介电参数:高频段相对介电常数εh=78,第一相对介电增量△εl=113000,第二相对介电增量△ε2=45000,第一特征频率fC1=9kHz,第二特征频率fC2=158kHz,第一相位角β1=0.881,第二相位角β2=0.984,低频段电导率κL=0.55mS/cm,常数A=35,常数m=1.08。
马青王立洪崔湘屏侯晓荣
关键词:骨骼肌介电弛豫电导率相对介电常数
骨骼肌细胞频域介电性能研究
研究生物细胞对电磁场的介电响应特性(又称细胞介电特性)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它对认识生物细胞的电磁学属性有理论意义,也对依赖生物细胞电磁学属性进行诊断与治疗的应用课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报告以蛙骨骼肌细胞为...
马青
关键词:骨骼肌介电性能介电常数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