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真菌科

作品数:12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基金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念珠菌
  • 4篇念珠
  • 3篇念珠菌病
  • 2篇真菌
  • 2篇突变
  • 2篇突变分析
  • 2篇皮肤
  • 2篇微生物敏感性...
  • 2篇细胞
  • 2篇疗法
  • 2篇免疫
  • 2篇敏感性
  • 2篇耐药
  • 2篇菌药
  • 2篇抗真菌
  • 2篇抗真菌药
  • 2篇白念珠菌
  • 2篇DNA突变
  • 2篇DNA突变分...
  • 1篇蛋白

机构

  • 12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承德医学院附...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内蒙古科技大...
  • 1篇杭州市第三人...
  • 1篇包头医学院第...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济宁市第一人...

作者

  • 2篇高宇
  • 2篇段志敏
  • 2篇李岷
  • 2篇杜蕾蕾
  • 2篇刘彩霞
  • 1篇张之烽
  • 1篇许爱娥
  • 1篇史冬梅
  • 1篇刘维达
  • 1篇李保强
  • 1篇曾荣
  • 1篇占萍
  • 1篇沈永年
  • 1篇吕桂霞
  • 1篇郭健
  • 1篇段昕所
  • 1篇陆洁
  • 1篇施辛
  • 1篇王冲
  • 1篇李明

传媒

  • 9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中国真菌学杂...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氨基酮戊酸孵育不同时间对光动力疗法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ALA)孵育不同时间对ALA光动力疗法(ALA-PDT)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的影响。方法在预先放置细胞爬片的24孔和96孔细胞培养板中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用甲基四氮盐(XTT)法观察生物膜生长活力情况。确定生物膜体外模型构建成功后,分成6组,阴性对照组不加入ALA、不照光;ALA组仅予ALA孵育30 min,不照光;LED组仅予照光但不加入ALA;ALA-PDT1组、ALA-PDT2组、ALA-PDT3组分别与ALA孵育15、30、60 min后,接受LED光照射。处理完成后采用CLSM检测生物膜结构、死菌/活菌比例,XTT法观察生物膜生长活力差异。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CLSM观察显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体外模型构建成功。ALA-PDT1组、ALA-PDT2组、ALA-PDT3组死菌/活菌比值分别为0.90±0.16、1.75±0.19和2.57±0.32,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0.31±0.01,t值分别为55.56、138.62、74.64,均P<0.001);生物膜活力值分别为0.35±0.02、0.26±0.02和0.18±0.01,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0.43±0.00;t值分别为35.66、2.64、110.96,均P<0.001)。CLSM显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在ALA-PDT作用下结构被破坏,且随着ALA孵育时间延长,生物膜破坏越严重。结论ALA孵育时间延长会增强ALA-PDT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
刘宇甄曾荣郑娜娜段志敏徐浩翔吴秋菊林彤李岷
关键词:痤疮丙酸杆菌光化学疗法氨基酮戊酸孵育时间
改良荧光染色法在皮下真菌病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改良荧光(CFW)染色法在皮下真菌病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皮下真菌病的组织病理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收集1987—2017年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皮下真菌病患者石蜡包埋皮损组织进行平行试验,每块组织连续切片4张4μm切片,分别行改良CFW荧光染色、苏木精-伊红(HE)、过碘酸-雪夫(PAS)和六铵银(GMS)染色检查,比较其阳性率及染色效果。采用SPSS19.0软件,用卡方检验比较4种染色法在病理诊断真菌感染方面的阳性率。结果21例皮下真菌感染患者中,改良CFW荧光染色法阳性14例(66.67%),HE染色法阳性5例(23.80%),PAS染色法阳性6例(28.57%),GMS染色法阳性11例(52.38%),改良CFW荧光染色法阳性率高于HE和PAS染色法(χ^2值分别为6.718、5.200.P<0.05),而与GMS染色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3.P=0.530)。结论改良CFW荧光染色法是一种准确的真菌检查方法,在皮下真菌病的病理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刘晓雨梁官钊郭健段昕所李保强徐伊王淑新陆洁
关键词:孢子丝菌病芽生菌病念珠菌病毛霉菌病荧光染色法
两性霉素B对人THP-1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及p38MAPK活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系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化的影响。方法 将THP-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两性霉素B组(分别加入2、4、8 mg/L两性霉素B处理);阳性对照组(用100 μg/L β葡聚糖或者100 mg/L脂多糖处理)。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不同刺激物和THP-1细胞作用一定时间后TNF-α、IL-8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8 mg/L两性霉素B刺激THP-1细胞24 h后上清液中TNF-α分泌量。Western印迹检测8 mg/L两性霉素B作用THP-1细胞后p38MAPK和磷酸化p38MAPK的水平。结果 2、4、8 mg/L两性霉素B刺激6 h,TNF-α mRNA水平分别为7.55 ± 1.17、19.47 ± 2.91、57.22 ± 0.6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0.001、0.001)。IL-8 mRNA水平分别为2.98 ± 0.04、5.22 ± 1.35、11.82 ± 1.66,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0.001、0.001)。8 mg/L两性霉素B刺激THP-1细胞1、3、6 h后TNF-α mRNA水平分别为8.61 ± 0.30、10.75 ± 0.08、56.98 ± 2.4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0.01、0.001)。IL-8 mRNA水平分别为2.63 ± 0.28、5.35 ± 0.98、11.73 ± 1.18,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0.01、0.001)。8 mg/L两性霉素B刺激THP-1细胞24 h上清液中TNF-α蛋白水平为(4 039.06 ± 223.87) ng/L,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 两性霉素B体外可促进人THP-1细胞p38MAPK蛋白磷酸化及TNF-α和IL-8分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叶雯霞杜蕾蕾段志敏刘彩霞李岷高宇
关键词:两性霉素B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THP-1
美浮特~皮肤抗菌液治疗足癣开放多中心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美浮特皮肤抗菌液在治疗足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多中心方法。5家中心共计入组126例足癣患者。64例趾间糜烂型足癣患者一次性使用美浮特皮肤抗菌液浸足2h;62例鳞屑角化型患者使用2次,每次2h,使用间隔7d。分别于基线(V0),1周(V1),2周(V2),3周(V3)记录症状和体征总积分(TotalSymptomScore,TSS)变化率以及真菌镜检、培养转阴情况来评价综合疗效、临床疗效和真菌学疗效。结果V3时,总真菌学清除率为92.86%。4个访视点总TSS评分分别为10.12±3.25,4.95±2.72,2.63±1.99和1.24±1.53,呈逐步下降趋势,治疗前后T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7,P〈0.005)。痊愈51例(40.48%),显效64例(50.79%),进步11例(8.73%),总体有效率为91.27%。共发生疼痛20例次,瘙痒5例次,水肿2例次,烧灼感1例次,未经任何处理,以上不良反应均可自行缓解。结论美浮特皮肤抗菌液治疗足癣有效,安全性好。
王冲李明王秀丽许爱娥施辛曾荣占萍王乐沈永年吕桂霞刘维达
关键词:抗真菌药足癣
浅部与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药物敏感性及耐药基因突变比较
2022年
目的比较浅部、深部感染来源的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体外对8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基因突变。方法26株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耐药株、33株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耐药株,参照CLSI酵母菌检测方案M27-A4测定上述菌株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特比萘芬、米卡芬净8种药物单独或联合的体外敏感性。提取所有耐药菌株DNA,通过PCR检测ERG3、ERG11、FUR13种耐药基因的突变情况。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的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者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氟胞嘧啶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浅部感染组和深部感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的MI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96.6%的菌株特比萘芬MIC值>64μg/ml,无法进行组间对比。15株白念珠菌(7株深部感染来源、8株浅部感染来源)特比萘芬+唑类(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联合药敏试验均显示为协同效应,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0.033~0.187;氟胞嘧啶+唑类、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氟康唑组合均无明显协同作用,FIC指数0.56~1.12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ERG3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V351A(33株,100%),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包括错义突变V351A(13株,50%)、A353T(4株,1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ERG11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I437V(32株,97%)、Y132H(23株,70%)、T123I(16株,48%)、K128T(6株,18%)、D116E(5株,15%)、A114S(4株,12%)、E266D(2株,6%)、G448E(2株,6%)、G465S(2株,6%),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包括I437V(23株,88%)、E266D(13株,50%)、E260G(5株,19%)、V488I(4株,1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FUR1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R101C(11株,33%),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未检出错义突
丁甜甜崔宝红米淑宏张杨郑海林石继海刘维达
关键词:微生物敏感性试验DNA突变分析耐药基因
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的作用机制与应用进展
2023年
甲真菌病目前以传统的药物治疗为主,存在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及患者依从性欠佳等问题。近年来,逐渐尝试应用激光治疗甲真菌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弥补了上述不足。该文对临床常用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的作用机制,单用激光治疗及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系统抗真菌药治疗甲真菌病的研究进展,激光疗效的可能影响因素与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谢文婷曾荣李筱芳
关键词:甲真菌病激光激光疗法影响因素
南京某医院201株烟曲霉感染患者临床资料与唑类耐药情况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总结南京某医院烟曲霉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 初步评估烟曲霉临床分离株的唑类耐药情况, 以及唑类耐药烟曲霉出现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21年2月南京市鼓楼医院检验科自住院患者中分离到的烟曲霉菌株, 分析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分离的烟曲霉进行唑类药物敏感性试验和cyp51A基因及其启动子区的突变检测。结果共收集烟曲霉201株, 主要来自痰标本, 感染患者中, 男131例, 女70例, 年龄(64.2 ± 15.8)岁, 主要分布在呼吸内科(79例)、重症医学科(34例)、风湿免疫科(19例)等;患者常见基础疾病有间质性肺炎(32例)、恶性肿瘤(18例)、肺炎(13例)、外伤(12例)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8例)等。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 6株(2.99%)烟曲霉对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耐药, 3例感染唑类耐药烟曲霉的患者在送检前使用过抗真菌药。对6株唑类耐药烟曲霉的cyp51A基因及其启动子区进行测序, 发现其中5株携带TR34/L98H/S297T/F495I位点突变, 另1株携带TR34/L98H突变。结论与既往报道的2010—2015年中国烟曲霉临床株唑类耐药数据相比, 2017—2021年南京市鼓楼医院烟曲霉对唑类的耐药水平并未升高, 耐药机制多为cyp51A基因及其启动子区TR34/L98H/S297T/F495I突变。
陈玉萍郑海林张之烽梅嬛刘维达刘沐桑
关键词:烟曲霉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DNA突变分析基础疾病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免疫发病机制进展被引量:2
2017年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CMC)是一组以皮肤、黏膜、甲反复或者持续发生念珠菌感染为特征的疾病,常见于胸腺缺损所致细胞免疫功能障碍者、多种内分泌障碍者,有时也可无潜在缺陷而发生非特异性慢性皮肤念珠菌病。有学者将CMC分综合征型、家族型、散发。近年发现,Th17细胞免疫在CMC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新一代基因测序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与Th17细胞免疫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上关键信号分子与相关受体的突变。
叶雯霞段志敏刘彩霞杜蕾蕾李岷高宇
关键词:免疫发病机制慢性免疫功能障碍皮肤念珠菌病细胞免疫信号传导通路
毳毛癣的临床诊治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毳毛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毳毛所致,儿童发病率较高,常感染面部,临床表现为环状或半环状红斑,逐渐向周围扩展蔓延,皮损中央有自愈倾向,边缘有丘疹、丘疱疹隆起于皮面。重症患者炎症反应较重,可见脓疱、糜烂、渗出、脱屑、结痂等。真菌直接镜检可见毳毛上菌丝和/或孢子。局部抗真菌治疗无效,需系统抗真菌治疗。由于该疾病的漏诊及误诊率高,故本文对毳毛癣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宋歌梁官钊张美洁董嘉琤刘维达
关键词:毛发
白念珠菌感染的宿主免疫相关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2017年
白念珠菌作为人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普遍定植于皮肤黏膜,成为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在宿主免疫异常时致病,引起手足癣、甲癣、阴道念珠菌病等浅部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及念珠菌血症等深部念珠菌病。近年来,各种因素导致的免疫抑制、免疫受损患者数量增加,使白念珠菌感染为主的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上升,虽然新的唑类药物和针对真菌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陆续应用于临床,但念珠菌血症引起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临床上,仅部分个体最终发生真菌感染或多次复发,除菌株载量及毒力、宿主的免疫状态、基础疾病和营养状况等因素外,宿主遗传背景与之关系密切。
刘彩霞段志敏杜蕾蕾李岷
关键词:白念珠菌感染宿主免疫易感基因念珠菌血症阴道念珠菌病致病真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