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 作品数:18 被引量:10H指数:2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实体、学问与美育——蔡元培的教育理想
- 2023年
- 蔡元培基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划分,把教育分作两大类,其中一类为隶属于政治的教育,另一类为超越政治的教育。蔡元培认为,教育家应该有着超越现世幸福的目的,因而全神贯注于实体世界,追求美育主义与世界观主义的教育。蔡元培列举科学与美术为达至世界观主义的重要途径。蔡元培亦循这一角度,倡导大学生以追求高深学问为求学宗旨,把大学定位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收”的办学思想。蔡元培以美感教育为从现象世界之教育通向实体观念教育的桥梁,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张,告诫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应该有放眼实体世界之观念的大视野,用美术的教育,提起一种超越利害的兴趣。
- 曹清华
- 关键词:教育学问美育
- 身体—主体的自我培育:对身体美育的重新定位被引量:3
- 2023年
- 进入20世纪以来,实践层面的身体美育迅速升格为热门话题,但相应的理论建构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和摇摆。在身体美学所倡导的身体—主体概念看来:作为审美欣赏和自我塑造的中心,身体同时是美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身体美育是身体—主体自我塑造的一种方式,涵括体育但又远远超越它的边界;当身体美育概念获得恰当评估时,一种以“身体—主体”为关键词的新型伦理学(包括体育伦理学)就会应运而生。由于将美育如其所是地领受为身体—主体的自我培育,困扰人们的二元论图式被反思和解构,传统美育理论(包括体育美学)中的内在分裂正在被消除。智育、德育、体育不再被当作三种分立的活动,而是被纳入整全的身体实践之中。虽然它们各有其侧重,但都属于身体—主体自我关怀的实践。这是一种具有示范性的理论建构,证明人文学术完全可以“在身体的基础上重建一切”。
- 王晓华
- 关键词:体育美学体育伦理学
- 鲁迅笔下的joy被引量:1
- 2016年
- 一
鲁迅不用英文写作。英词单词joy最早出现在他的译著中。鲁迅译《苦闷的象征》的第一章“创作论”的第二节“创造生活的欲求”,有词组“生的欢喜”及附注的英译“joy of life”。
- 曹清华
- 关键词:《苦闷的象征》英文写作创作论
- 康德美学来源研究中的调和论及其理论误区
- 2019年
- 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在继承和革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此,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康德美学是对欧洲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相互"调和"的一个结果.这一结论并不切当.首先,今人所谓的"理性主义美学"仍包含着诸多经验主义元素,这与其他经验主义者的美学思想在理论根基上存在着一致性.康德对于这些学说的批判首先都是基于"先验论"这同一个主导立场之上的.调和论则在某些方面割裂了康德的这一立场.其次,康德"审美愉悦理论"的形成与其对"完善性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并非理性派的"合目的性概念"与经验派的"快感"之间的简单调和.厘清这两点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康德美学的生成逻辑及其理论主旨.
- 陈海静
- 关键词:康德美学审美愉悦
- 亨利与露露——存在主义视野下的两种生存状态:萨特小说《闺房秘事》解读
- 2018年
- 按照萨特哲学划分,亨利与露露恰好处于"对立"状态:亨利的存在保守而单一,露露的存在活跃而不可限定。露露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其不确定性,"不确定"不是因为复杂,难以找到合适概念将其"定义",而是露露的存在一劳永逸地拒绝定义。露露的存在像流动的水,超越了所有的僵化概念和死板定义,此即存在主义视域下人的"正常"状态。
- 李克
- 关键词:存在主义
- 浅论兴趣教学法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 2020年
-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部分作品由于创作时代久远,其语言、创作背景等与今天的社会生活差别较大,客观上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践行兴趣教学法: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有的放矢;采用形象化教学法,寓教于乐;不拘一格,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应结合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完善人格。
- 黄金鹏
- 关键词:古典文学语言教学兴趣教学教学法
- 压抑/解放:鲁迅作品的一组对照
- 2023年
- 生命力的“压抑”与“解放”是鲁迅作品意义生产的一组重要的对照。鲁迅的写景文便大多取了生命力的“压抑”与“解放”的对照的意义框架。辽阔幽远,气势恢宏,是鲁迅的自然景物描写中承载着“生命力的解放”的时空组合的共同特征。作为对照的另一面,则是既有的旧的语言表达系统的围困所构成的“生命力的压抑”。生命力的“压抑”与“解放”的对照也是《狂人日记》的意义生产的基础。《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篇则展现了被压抑与束缚的生命力,取了怎样的极端扭曲的方式,通过语言表达,释放出来。鲁迅探寻和塑造承载着“生命力解放”的人物形象的努力,一面指向偏僻的民间,一面又向历史的深处掘进。
- 曹清华
- 关键词:压抑
- 宋代诗话议题设置的潜在话语分析
- 2023年
- 宋代诗话因“闲谈”的原初定位而被目为缺乏系统性,这使得研究者对诗话文献价值的重视胜过理论价值。其实,从议题设置的潜在话语来看,宋代诗话不仅有闲谈、党争与诗论主次相递的观念演变历程及犬牙交错的复调意味,而且单部诗话和诗话总集的主体指向与宋代诗学的热点呈正向强关联。换句话说,宋代诗话在漫谈的外表之下有自洽的逻辑与机理,并非对中国诗学的游离或解构,反而是丰富与拓展,故应被视为诗学阐释的主力而不是补充材料的附庸。
- 周萌
- 关键词:宋代诗话议题设置话语分析
- 宋代诗话建构经典诗人形象的话语权博弈及路径选择被引量:1
- 2023年
- 建构经典诗人形象是宋代诗话的中心议题之一,意在确立堪与唐诗分庭抗礼的宋诗面目,总结行之有效的宋诗路径。然而,因党争立场与个体经验的差异,熙宁派与元祐派虽偶有共谋,但话语权的博弈仍是主轴,由是形成各自的理论场。从主流观念来看,宋人扬升杜甫与陶渊明而贬低李白,对韩愈则始终褒贬并存。同时,熙宁派与元祐派就王安石晚年诗作罕见地达成了共识,而对苏轼颇有微词,并力图调适黄庭坚的诗坛地位。通过分析前代偶像与当世名家形象建构的不同路径,既能细致梳理宋代诗话的内在冲突与自我实现,又能完善认知经典诗人的坐标系。这对深刻认识文学与政治的互为性,以及深彻勾勒宋代文学史的嬗变轨迹,均有实证性模型的样本价值。
- 周萌
- 关键词:宋代诗话
- 从完善性理论到认识能力游戏说——重析鲍姆嘉通美学与康德美学之间的学术联系被引量:1
- 2020年
- 鲍姆嘉通的美学思想是由前康德美学向康德美学过渡的一个中间形态。他提出的完善性理论既残留着旧美学的某些遗痕,同时也蕴蓄着诸多合理性创见。从知识谱系演变的线索来看,这些创见与康德美学中的某些重要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美学界对鲍姆嘉通的这一理论与康德美学之关系的认识还存在某些疏漏之处,需要进一步加以清理。通过对二者美学思想的比照分析,可以更为全面地认识和还原这段美学史的复杂性及其内在连续性。
- 陈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