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
-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3
- 相关机构: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评陈霖《中国边疆治理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中国边疆治理研究》一书,从政治学、经济学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边疆问题进行了宏观、系统的梳理,提出了对策、建议和自己独到的见解,是近年来一部对中国边疆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书籍,具有非常重要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 王志芬谢翔
- 关键词:边疆治理
- 从牛王神话看中国牛耕的起源被引量:1
- 2013年
- 牛王神话中所描述的牛从住在"天宫的神物"转变为凡间精灵的过程,隐喻了现实生活中牛从沟通天子与神界的祭祀神物转变为寻常家畜的过程。而《列异传》中大梓树变牛的神话则是一则驯服牛的故事。根据神话中所包含的隐喻和所描述的社会特征,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和历史记载综合考证,中国的牛耕应起源于春秋年代的秦国。
- 王志芬
- 关键词:节日
- 人观理论视角下的祭祀圈研究——由汉人人观的阶序性所进行的整体性解读被引量:4
- 2009年
- 关于祭祀圈理论的讨论,基本围绕在祭祀圈理论与其他汉人社会研究模式之关系、祭祀圈的识别条件两点展开。汉人人观中以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为内涵的微观阶序性与以人的等级划分为标志的宏观阶序性,说明祭祀圈所关涉的"圈"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缘空间存在,而是一种被"人观"认识模式塑造的文化概念。
- 聂家昕黄波
- 关键词:祭祀圈人观
- 从“全球化”、“本土化”到“全球地域化”:课程教育研究的范式转型——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为例被引量:4
- 2010年
-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两大思潮的激荡下,教育界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上做出了回应,另一方面,却也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摇摆不定而产生失衡现象,导致课程发展和改革主体性的失落。只有引入"全球地域化"这一新范式,才能对中国内地与西方国家课程教育的互动关系做出更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分析。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为例,以"全球地域化"的四个核心概念即"全球场域"、"特殊性空间"、"地域化"与"普遍主义—特殊主义"为切入点来探讨课程教育的发展问题。由于"全球地域化"范式包含"自上而下"、"由外及内"的"全球地域化"过程和"自下而上"、"由内及外"的"地域全球化"的双向过程,且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从而在课程教育研究领域实现了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两极化论争的真正超越。
- 周利敏
- 关键词:本土化课程教育范式
- 试析牛王节的文化内涵被引量:3
- 2012年
- 中国牛耕的起源很早,因此,各地都有崇牛敬牛的习俗。但把牛王节作为一个节日应该是唐宋以后的事。从牛王节的分布范围、来源传说、酬谢牛王的食品、对牛王节的称呼、牛王节时间安排和牛王节仪式内容等方面来看,牛王节是中国传统稻作文化的产物。牛王节的发源地虽然缺乏翔实的史料记载,但综合考察牛王节的传播情况,牛王节的最初发源地应在江浙一带。四月初八过牛王节、吃青精饭的习俗最初来源于中原和江浙一带的道教。南宋水稻种植的兴起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是牛王节在华南、岭南和西南地区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
- 王志芬
- 关键词:节日稻作文化南宋
- 壮族牛王节中的多元文化因素——兼论及时调整制定边境少数民族政策的重要性被引量:1
- 2012年
- 牛王节是壮族的一个重要节日,是壮族稻作文化的重要载体。壮族牛王节仪式受中原道教文化的影响很深,有道教文化的痕迹;壮族牛王节传说与汉族的牛王节传说有很大的相似性;壮族地区的牛王形象和汉族地区牛王形象的一致性表明二者有相互关联性。
- 王志芬谢翔
- 关键词:壮族稻作文化多元文化
- 国家-社会良性互动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内蒙古乌兰牧骑的公共文化实践被引量:3
- 2022年
-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面对:一是正确处理国家与地方的关系,使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与民间社会相契合,以满足民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二是协调不同民族民间文化,通过公共文化政策培育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乌兰牧骑是内蒙古自治区有代表性的公共文化组织,其创立、发展的全过程都倾注了各族人民的心血。它能够根据牧区社会文化特征,在满足各民族新社会文化需求的同时,兼具社会服务和政策宣传的职能,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乌兰牧骑的实践过程中依托本土知识、行政知识与专业知识构成知识分工以及参与者之间的高度协同。这一模式为提升中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借鉴。
- 武宁
- 关键词:文化认同乌兰牧骑知识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