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作品数:11 被引量:45H指数:3
相关机构: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生产力
  • 2篇
  • 2篇产力
  • 2篇城乡
  • 1篇地下空间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超采
  • 1篇定居意愿
  • 1篇一体化
  • 1篇意愿
  • 1篇智能技术
  • 1篇中国式现代化
  • 1篇中美贸易
  • 1篇生命
  • 1篇生命体
  • 1篇碳减排
  • 1篇碳税
  • 1篇土地资源
  • 1篇土地资源浪费
  • 1篇农村

机构

  • 10篇上海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上海海事大学
  • 2篇三亚学院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代栓平
  • 2篇黄晓野
  • 2篇纪玉山
  • 1篇于炜
  • 1篇苏美文
  • 1篇艾慧
  • 1篇高一兰
  • 1篇刘铮
  • 1篇汪苗苗
  • 1篇张成甦

传媒

  • 2篇生态经济
  • 2篇工业技术经济
  • 1篇改革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名城
  • 1篇华北金融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笔谈被引量:2
2023年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持续奋斗的伟大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全面理解和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正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的那样,“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新发现理念源于新时代的发展实践,也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要不断深化,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学术界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在不断深化,不仅要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还要保障安全。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刊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以“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撰写一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纪玉山代栓平刘美平焦成焕程娜李博文高一兰黄晓野董金明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工智能技术自主创新
城镇化对农村能源贫困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城乡相对贫困视角被引量:1
2022年
基于2005—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分位回归模型,以城乡相对贫困视角下的农村能源贫困为被解释变量,以城镇化发展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并纳入经济发展水平、农村能源推广管理机构情况等控制变量,研究城镇化发展对农村能源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消费数量维度下的农村能源贫困比消费结构维度下的农村能源贫困分布范围更广且贫困程度更深;(2)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皆可对农村能源贫困产生负向影响,但这种负向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随着农村能源贫困程度下降,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其的负向影响呈强化趋势,而经济发展水平对其的负向影响呈弱化趋势;(3)农村能源推广管理机构情况对农村能源贫困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因素异质性,强化机构的基层结构与提升机构人员文化水平比单纯扩充农村能源推广管理机构人员数量更有利于缓解农村能源贫困。基于此,提出了缩小城乡相对贫困视角下农村能源贫困程度的政策启示。
张锦王政
关键词:相对贫困城镇化城乡差距
小城镇发展进程中的土地资源浪费反思被引量:7
2014年
城镇是要素聚集的产物,小城镇发展进程中的城镇规模扩张以及土地聚集,带来对农村耕地的侵蚀以及土地稀缺资源的浪费。具体表现在农村人均耕地锐减、城镇用地浪费以及进城农民原有土地的撂荒。其原因在于GDP崇拜导致的发展观偏离,以及土地产权不清和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解决问题之策在于树立可持续的城镇发展观,制定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督。
刘铮陈龙
关键词:小城镇
地下水超采威胁华北平原被引量:19
2018年
由于多年来的持续地下水超采,辽阔的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而华北的大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在开发地下空间的过程中,也频频遭遇地下水超采带来的地质塌陷等问题。对地球地下水的过度攫取,使得大地空心化危机日渐逼近中国。
艾慧郭得恩
关键词:华北平原地下水地下空间大城市空心化
海洋碳汇、碳税、绿色技术:实现“双碳”目标的组合策略研究被引量:15
2021年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如何在实现碳减排的同时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构建包含海洋碳汇、绿色技术、碳税在内的多部门DSGE模型发现,作为地球最大吸碳主体的海洋碳汇,同时具备生态、经济双重效应,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与经济增长具有动态影响。绿色技术在20212030年间对碳排放强度降低的作用效果明显,能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目标,但2030年碳达峰后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不因碳排放强度下降导致的经济增速放缓;碳税是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强度、提升环境质量的手段,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海洋碳汇在2030年碳达峰后将会扭转绿色技术、碳税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向作用,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实现降低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程娜陈成
关键词:DSGE模型
返乡抑或留城:农民工劳动力供求结构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常住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拉大及农民工回流表明: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目标与效果存在差距。上述问题与农民工就业结构、空间配置紧密相关:第一,需求层面:存在农民工就业结构性失衡;城市扩张强化对农民工的劳动力需求,但面临学历错位。第二,供给层面:从农民工根本利益出发,对定居意愿、用益物权和住房性质进行Probit计量分析发现:拥有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对定居意愿呈负向影响,土地流转、在城市拥有住房或正规性租房均有正向影响。住房性质(购房/自建房与租房)对用益物权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第三,供求综合分析:就业错位和学历错位影响其城市收入,政策错位可能降低户籍吸引力从而影响迁移意愿,弱化定居意愿的因素占主导。应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城市尤其是县域的住房保障及公共服务供给,尽快扭转三大错位,推进市民化与助力乡村振兴并进。
艾慧张曼琦
关键词:农民工劳动力供求定居意愿
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习近平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党对经济工作规律性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更是把这种认识推向了全新的高度。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明确指出“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为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课题,本刊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撰写一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纪玉山代栓平杨秉瑜程娜王璐黄晓野黄晓野汪苗苗苏美文张成甦刘美平
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2023年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就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影响的部分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一是非常规货币政策有效帮助美国经济回暖;二是非常规货币政策扩大中国贸易顺差;三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导致中国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受到负面影响;四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增长造成负面溢出效应;五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对国际资本市场有着消极冲击。在回答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是否增进美国社会福利、美国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是否受到积极影响、是否促进中国经济及世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等方面,国内外学者依然存在争论,将成为后续研究的主要方向。
刘日恬
关键词:量化宽松中美贸易
破局: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一元生命体”
2016年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绿色发展"、"美丽中国"之"绿色"和"美丽",其根本是人类聚居模式应顺应"天"意——尊敬和回归自然和谐的原生态环境与生命体系统机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其实质为突出"人"本——新型聚居模式(新型城镇化)目的是让人生活更美好;究其其初心和愿景,就是营建"天人合一"持续发展的聚居环境;因此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从源头分析人类聚居理念的初衷,反思传统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认知局限,对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新环境,对构建人类聚居的全新模式——城乡一元生命体,具有理论的纠偏作用和实践的引领意义。
于炜艾慧
关键词:聚居模式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双碳”目标下中国“碳解锁”发展研究
2023年
因经济发展对碳基技术、传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适配制度和社会嵌入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而引发的“碳锁定”问题,制约着中国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绿色创新意愿、政府环境规制、受教育程度对“碳解锁”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中国“碳解锁”水平较低且存在回落现象,区域间“碳解锁”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东北地区“碳解锁”路径较其他地区选择余地更小。应从技术、经济、制度和社会四个维度入手,构建区域差异化的“碳解锁”机制,建立“多主体—多路径”的区域治理体系,进而推动绿色技术革新,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程娜桑一铭李博文
关键词:碳减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