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博物馆筹建办公室

作品数:9 被引量:36H指数:4
发文基金: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种源
  • 3篇苦楝
  • 3篇不同种源
  • 2篇性状
  • 2篇叶片
  • 2篇叶片性状
  • 2篇生长性状
  • 2篇苗期
  • 2篇苗期生长
  • 1篇多样性
  • 1篇性状变异
  • 1篇遗传多样性分...
  • 1篇育苗
  • 1篇山茶
  • 1篇碳循环
  • 1篇土壤
  • 1篇土壤酶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碳循环
  • 1篇刨花

机构

  • 7篇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陈丽君
  • 2篇廖柏勇
  • 2篇刘明骞
  • 2篇陈晓阳
  • 1篇李薇
  • 1篇谢正生
  • 1篇李俊成
  • 1篇李永涛
  • 1篇张海春
  • 1篇张玉龙
  • 1篇李文彦
  • 1篇丁美美
  • 1篇石文婷

传媒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亚热带植物科...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种源苦楝苗期生长性状变异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对10个种源苦楝苗期6个苗木生长性状进行了观测,分析不同种源性状间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种源间在6个苗木生长性状上的变异系数为12.31%~68.11%,除通直度外,不同种源5个性状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不同种源间的苗木生长性状的变异明显,苦楝种源选择具有较大的潜力,总体来看苦楝种源地理趋势不明显,表现出随机变异现象;不同种源苦楝种子及苗木生长性状间无显著相关性;除通直度外的其他5个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超过45%,说明苦楝种源苗木生长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控制;种源株高和地径与采种点地理因子无显著相关性,地径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随采种点降水的增多,地径有增大趋势;以株高为标准对苦楝种源进行筛选,初步选出梧州、南昌、兴宁、歙县4个优良种源。
陈丽君刘明骞廖柏勇陈晓阳
关键词:苦楝苗期生长性状种源
苦楝不同种源叶片性状变异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对苦楝10个种源的叶片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种源叶片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种源间6个叶片性状变异系数幅度为16.48%~41.26%,表明不同种源间叶片性状的变异明显;叶面积和叶柄长的种源重复力较高,达到70%以上,其他4个叶片性状也超过45%,说明苦楝叶片生长性状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对各种源建立叶面积方程,除广东兴宁种源外,其他种源方程相关系数均在0.70以上,说明模拟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偏相关分析表明,叶片性状与纬度、海拔、年均温、年降水量、无霜期、年均日照均相关;株高与叶长/叶宽呈显著正相关,冠幅与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与叶长/叶宽呈显著正相关;根据叶片的6个性状可将10个不同苦楝种源聚为2类。
陈丽君刘明骞廖柏勇丁美美陈晓阳
关键词:苦楝种源叶片性状
广东天井山莽山红山茶分布地调查及其扦插育苗
2017年
以莽山红山茶为研究对象,对其天井山分布地进行调查,并开展扦插育苗研究。结果表明,莽山红山茶喜温暖湿润环境,分布区狭隘,自然繁育困难;在扦插育苗中,生根剂IBA处理的生根效果优于NAA和ABT,其扦插成活率和生根率均较高,且以900 mg·L^(-1) IBA处理60 min最佳,生根率为33.33%。
陈多颖吴保欢彭华贵李芳华石文婷李薇
关键词:扦插
猪场废弃物和解磷菌、蚯蚓联合施用对旱坡地土壤碳循环相关酶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土壤酶活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依据。为阐明猪场废弃物猪粪、沼液和功能生物蚯蚓、菌剂在培肥贫瘠土壤过程中对土壤碳循环相关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通过野外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处理(CK)、施猪粪处理(Pm)、施猪粪+沼液处理[(Pm+S)/T]、施猪粪+沼液+蚯蚓处理(Te)、施猪粪+沼液+菌剂处理(Tb)和施猪粪+沼液+蚯蚓+菌剂处理[T(e+b)],阐释各外源物质的作用以及功能生物间的协作关系。结果表明:与CK相比,Pm处理淀粉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增强了10.0%~50.5%、30.2%~55.9%;与Pm+S相比,T(e+b)处理的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增加了58.0%~124%,蔗糖酶、淀粉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增强了95.2%~216%、22.3%~66.8%、65.3%~118%。以上结果说明,施用猪场废弃物对土壤淀粉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增效显著;配施蚯蚓和菌剂可促进该效果,同时提高土壤MBC含量和增强蔗糖酶活性,且蚯蚓和菌剂间存在协同关系。
程雄王利英李文彦张海春李永涛张玉龙
关键词:蚯蚓解磷菌土壤酶
不同种源刨花润楠苗期生长及叶片性状变异的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以刨花润楠主要分布区的14个种源为研究对象,在广州增城开展种源试验,通过对14个种源的刨花润楠苗高、地径、叶面积、叶周长等性状进行观测,分析不同种源苗期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3个生长性状种源间和种源内变异系数相当,其种源间和种源内生长性状变异均较丰富;8个叶片性状种源间的变异系数为17.52%~44.71%,不同种源间叶片性状亦变异明显;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均大于0.750,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刨花润楠的苗高、地径等苗期生长性状受自身遗传控制,且不同种源间变异明显,种源选择潜力较大。刨花润楠苗期生长性状的地理及气候变异趋势不明显,表现出随机现象;苗木生长性状与叶片大小呈负相关,即叶片越大、叶柄越长,苗木生长有变慢的趋势;对种源苗期性状进行聚类,可将刨花润楠14个种源划分为5个类群;刨花润楠苗期生长及叶片性状有一定的地理趋势,但也有一定的随机性。以地径为标准对刨花润楠优良种源进行筛选,初步选出永春、兴安、昭平3个种源作为适宜广东地区造林的优势种源。
陈丽君刘明骞谢正生陈晓阳
关键词:刨花润楠种源生长性状叶片性状
苦楝SRAP分子标记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为快速分析苦楝Melia azedarach不同种源提供方法,揭示苦楝遗传多样性,为苦楝的开发、利用及选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从783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20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组合,对苦楝国内全分布区的37个种源和肯尼亚1个种源样品进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20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4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1条,多态性百分率平均值为40.89%,每对引物组合扩增条带5~17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12.1条;其多态性信息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值介于0.188~0.488,平均值为0.299。基于UPGMA法聚类以0.350为阈值可将38个苦楝种源划分为7类,在此基础上,去掉2个种源,将其余36个种源划分5个地理类群。【结论】SRAP分子标记可以很好地反映苦楝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类群划分结果有明显的地理趋势和气候生态特征。
陈丽君刘明骞廖柏勇李俊成陈晓阳
关键词:苦楝种源SRAP
不同改良处理对梅州离子型稀土矿废弃地大豆根瘤菌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为评价梅州离子型稀土矿废弃地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大豆根瘤菌多样性的影响,通过nif H-PCR-DGGE技术对不同土壤改良处理条件下大豆根瘤菌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7种不同土壤改良处理的DGGE图谱条带数目不等,位置各异,说明梅州离子型稀土矿废弃地大豆的根瘤菌群落结构受改良措施的影响较大,具有较强的可塑造性。其中T4处理(有机肥+生物炭+钝化剂)的条带数最多,多样性指数最高,说明该处理对增加大豆根瘤菌的多样性效果最好,可作为以后土壤改良的参考依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个处理可分为4个类群,CK单独为一个类群,T1(有机肥)、T2(有机肥+生物炭)为一个类群,T4(有机肥+生物炭+钝化剂)和T5(有机肥+菌剂+蚯蚓)为一个类群,T3(有机肥+钝化剂)和T6(有机肥+菌剂+蚯蚓+生物炭+钝化剂)为一个类群。生物炭与钝化剂组合处理、菌剂与蚯蚓的组合处理对增加大豆根瘤内根瘤菌的多样性效果较显著。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可以看出,在梅州黄畲地区稀土采矿迹地,大豆主要与慢生根瘤菌属菌株共生结瘤,也可与中华根瘤菌属菌株共生。大豆根瘤内根瘤菌的多样性与土壤镉含量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氮、磷等营养指标之间为负相关关系,说明根瘤菌可能在提高大豆耐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刘明骞张新鑫马佳慧李其斌陈丽君周玮马玲陈晓阳
关键词:大豆离子型稀土矿根瘤菌DGGE多样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