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 作品数:8 被引量:37H指数:4
-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大学生精神成长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反思与实践优化被引量:2
- 2020年
- 把握大学生精神成长需求,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理性自觉的基本前提。根据马克思主义精神需求理论,结合大学生精神成长不同阶段的需求层次,应从大学生实践的精神需求、交往的精神需求和发展的精神需求等方面深入研究和把握,以建构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成长需求的现实图景,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成长发展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在具体的工作中,对实践的精神需求,要把握需求满足的合理边界;对交往的精神需求,要管理需求延展的期待阈值;对发展的精神需求,要引导需求发展的正确方向。
- 盛春李晓庆
-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建育人工作路径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是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而“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互动性和共享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新特点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准确把握“大思政”格局的新特点、新要求,准确把握“大思政”格局下党建育人的功能定位,优化党建育人的工作路径,完善育人制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设计,激活育人主体的育人意识和积极性,提升育人要素的协同性和共享性,拓展育人工作空间,提升育人实效,对有效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李祥永李晓庆
- 关键词:协同性动态性
- 谈教师如何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 2012年
- 明确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价值,就会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主动性。当前,教师应自觉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思想多样性的社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及学好马克思主义对个人发展的意义重大,从而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 王雪凌王楚平
- 关键词:教师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
-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路径探析——以上海理工大学改革实践为例被引量:10
- 2018年
- 深化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研究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但也面临着高校组织机制不健全、教育机制不完善、资源碎片化严重、保障机制不到位等问题。上海理工大学立足改革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打造"全局推进"升级版;注重实践培育,灵活教学管理,打造"学分评定"升级版;创新培养模式,深化实体协同,打造"联合培养"升级版;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与企业共建"沪江创业学院",打造"创业班"升级版;整合孵化载体资源,开发"孵化云平台",打造"实体孵化园区"升级版;强化保障机制,发挥多方合力,打造"协同保障"升级版。
- 李晓庆周列
-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 提升高校科研育人质量的若干审思被引量:4
- 2022年
- 科研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理想追求、科学精神、进取意识和科研道德作为科研育人的四大要素,提供了把握价值指向、传承精神品格、生成内在动力和坚守伦理底线的价值依据。进一步提升科研育人质量,要坚持立德铸魂,强化理想信念;恪守学术品格,弘扬科学精神;增强主动精神,提升进取意识;强化机制保障,锤炼科研作风。
- 李晓庆汪力
- 关键词:高校科研育人立德树人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层与德育的整体设计被引量:2
- 2015年
- 要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高校必须坚持德育的整体设计与系统规划,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层,为高校深化德育内涵、完成德育整体设计提供了启示。首先,德育系统的构建必须完成纵向延伸,通过达成"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平衡,保证"共性塑造"与"个性发展"的互相促进;其次,德育系统的构建必须完成横向铺展,通过将"明大德""守公德"和"严私德"三者贯通,达到"共性塑造"与"个性发展"间的动态平衡。
- 彭宗祥汪力
- 关键词: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私德公德
- 德育资源的双重属性与德育的双重性被引量:6
- 2015年
-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我们既要坚持"德育为先",又要保证德育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前者强调对于学生共性的塑造,凸显了德育的稳固性,后者强调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凸显了德育的开放性。然而,德育的稳固性与德育的开放性似乎是互相冲突、难以兼得的。为了说明德育的双重性何以可能,我们需要考察德育资源的内涵,关注德育资源的双重属性。
- 彭宗祥汪力
- 关键词:德育资源类本质自我完善开放性
- 大学群体文化博弈中的辅导员角色定位——从角色尴尬到身份认同被引量:12
- 2019年
- 基于对大学组织及其使命责任的不同认识,大学的行政人和学术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价值鸿沟和文化分裂。具有"双重身份"的辅导员群体在两种文化的博弈中,遭遇了诸如角色身份摇摆、角色规范冲突、角色定位矛盾等一系列问题。身份认同是辅导员群体发展的主体性实践,辅导员应在意义世界、现实世界和符号世界中进行自我、德性和归属的建构,在职场生活中通过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塑造、辅导员角色和师生关系的确立以及辅导员群体文化的形成,促进自身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 孔夏萌
- 关键词:辅导员角色定位身份认同群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