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作品数:2,192 被引量:15,428H指数:45
相关作者:黄永梅张学波王晓岚张蕾赵金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59篇期刊文章
  • 11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4篇天文地球
  • 474篇经济管理
  • 400篇农业科学
  • 37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67篇文化科学
  • 14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41篇历史地理
  • 85篇生物学
  • 80篇建筑科学
  • 61篇水利工程
  • 45篇医药卫生
  • 38篇社会学
  • 30篇政治法律
  • 17篇交通运输工程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8篇理学
  • 5篇电子电信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5篇自然科学总论
  • 4篇矿业工程

主题

  • 171篇土壤
  • 159篇地理
  • 151篇生态
  • 148篇气候
  • 140篇城市
  • 119篇遥感
  • 102篇生态系统
  • 101篇灾害
  • 91篇气候变化
  • 89篇土地利用
  • 83篇植被
  • 75篇青藏
  • 74篇影响因素
  • 72篇青藏高原
  • 66篇生态系统服务
  • 58篇流域
  • 55篇干旱
  • 50篇降水
  • 45篇乡村
  • 43篇网络

机构

  • 2,176篇北京师范大学
  • 213篇中国科学院
  • 79篇中国科学院大...
  • 71篇北京大学
  • 68篇青海师范大学
  • 60篇教育部
  • 46篇中山大学
  • 45篇中国科学院生...
  • 27篇安徽师范大学
  • 27篇华东师范大学
  • 26篇北京林业大学
  • 24篇中国环境科学...
  • 24篇曲阜师范大学
  • 2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0篇辽宁师范大学
  • 20篇云南师范大学
  • 20篇中国科学院空...
  • 18篇清华大学
  • 17篇兰州大学
  • 16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40篇傅伯杰
  • 34篇史培军
  • 33篇程昌秀
  • 30篇朱秀芳
  • 27篇刘彦随
  • 25篇何春阳
  • 20篇张光辉
  • 18篇江源
  • 16篇黄庆旭
  • 15篇许映军
  • 15篇张强
  • 14篇李裕瑞
  • 13篇刘志锋
  • 13篇杨胜天
  • 12篇徐伟
  • 10篇李小雁
  • 10篇张国明
  • 10篇王文杰
  • 9篇康慕谊
  • 8篇郑景云

传媒

  • 124篇生态学报
  • 122篇北京师范大学...
  • 82篇地理学报
  • 64篇地理科学进展
  • 57篇遥感学报
  • 55篇灾害学
  • 50篇经济地理
  • 48篇地理研究
  • 42篇中学地理教学...
  • 36篇遥感技术与应...
  • 36篇自然资源学报
  • 35篇地理科学
  • 33篇地理教学
  • 31篇农业工程学报
  • 31篇中国沙漠
  • 31篇世界地理研究
  • 29篇水土保持学报
  • 28篇水土保持研究
  • 28篇中国水土保持...
  • 23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9篇2024
  • 274篇2023
  • 307篇2022
  • 333篇2021
  • 316篇2020
  • 362篇2019
  • 319篇2018
  • 250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2,1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食品中甲基乙二醛的来源、毒性及其清除剂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8年
生物体内存在多种活性羰基化合物(reactive carbonyl species,RCS),其中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MG)是人体内最主要的RCS,它是机体内源性代谢产物,也能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尤其在含糖量高的焙烤食品和加入高果糖玉米糖浆的碳酸饮料中含量较高。除了具有直接的细胞毒性,MG也参与体内蛋白质和核酸的糖化反应,引起羰基应激,诱发组织病理损伤,加剧慢性退行性疾病的恶性发展。本文概述了食品加工中MG的产生、健康危害及其清除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为清除MG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过利敏过利敏李士明
关键词:甲基乙二醛功能食品
罗霄山区生态用地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响应——以井冈山为例被引量:26
2019年
生态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而山区生态用地变化及其引起的资源环境效应是山区地域人地关系变化的反映,认识和探讨山区生态用地时空分布和形成机理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引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运用土地利用空间分析模型和Meta分析方法,分析井冈山的生态用地变化空间格局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利用Logistic回归和地理探测器,诊断生态用地的空间指向特征和时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1990—2015年,井冈山生态用地变化显著,呈不断减少趋势,其中近城区表现最明显;生态用地转移的主要对象为城乡建设用地。1990—2000年间,井冈山生态用地的总体转移速率远远大于2000—2015年间的转移速率;林地的转移面积及占比最大,转移部分大于新增部分,属于生态用地减少型地类,而草地和水域属于生态增加型用地,且转移速率较大,是井冈山市较“活跃”的生态用地类型。(2)生态用地的时间演化过程的主导驱动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和产业结构,空间演变格局中的主导驱动因素为到河流的距离和到地域中心的距离。(3)1990—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降低但减少速率逐渐放缓,19902000年的年均减少量大于2000—2015年的年均减少量。其中,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山区乡村振兴应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目标导向,实现农民生计和生态安全的协同优化,利用山区地域资源优势,强化三产融合,推进山区“乡村振兴”。
璩路路刘彦随刘彦随周扬
关键词:生态用地生态系统服务
有黏性和无黏性沙坡面流的挟沙力比较被引量:1
2018年
水流挟沙力是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的重要参数。利用黑龙江省嫩江县的黑土(中值粒径d黑土为0. 01 mm)作为有黏性沙的代表进行了坡面流挟沙力试验,将有黏性沙水流挟沙力与前期完成的没有粒径分级的的无黏性沙(该试验用沙从北京市永定河获取,中值粒径为0. 28 mm)水流挟沙力进行比较,并利用前期完成的粒径分级的无黏性沙关于中值粒径的方程式进行验证。试验共设计了5个坡度(3°、6°、9°、12°和15°)和6个流量(0. 25、0. 50、0. 75、1. 00、1. 50和2. 00×10-3m3/s),共30组试验,在长5. 0 m,宽0. 4 m的水槽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有黏性沙和无黏性沙坡面流挟沙力均随着流速、水流剪切力和水流功率的增加而增加; 2)在相同水动力条件下有黏性沙的水流挟沙力大于无黏性沙的水流挟沙力; 3)有黏性沙的水流挟沙力与流速、水流剪切力和水流功率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较好地表达,用流速模拟有黏性沙的水流挟沙力效果最好,用水流剪切力和水流功率模拟无黏性沙的水流挟沙力效果最好; 4)有黏性和无黏性沙的坡面流挟沙力存在差异,用无黏性沙作为试验材料得到的关于中值粒径的水流挟沙力方程式不适用于有黏性沙的水流挟沙力计算。本研究为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深入理解和模拟提供了基础知识。
于现举刘晨光符素华符素华吴思南刘瑛娜张光辉
关键词:土壤侵蚀坡面流水流挟沙力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剧黄土高原退耕区蒸散发被引量:27
2019年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显著影响着区域植被生长及水文循环过程,对陆地蒸散发(ET)年际变化有着很大影响.本文基于全球通量估算和模型模拟蒸散发产品、格点气候数据及遥感植被特征参量数据,利用趋势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广义线性模型等方法,研究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黄土高原退耕区ET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与退耕前相比较,退耕区在退耕还林(草)后ET的升高趋势明显,但其变率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其中,以年降水量在400~600mm区域内变化趋势最大;(2)相较于生长季平均温度和生长季总降水量,退耕区土壤含水量及植被NDVI是ET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3)退耕后ET变化趋势增大更多地归因于退耕区植被生长的加速,并且退耕后土壤含水量对ET贡献较退耕前降低,而NDVI的贡献度增加.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退耕区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前后ET的变化趋势进行的探究,为工程实施对该区域水文过程的影响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雅舒李小雁石芳忠张树磊吴秀臣
关键词: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蒸散发
1982—2013年内蒙古地区植被物候对干旱变化的响应被引量:50
2019年
气候变化引起的植被物候变化正在大幅度改变生态系统,研究植被物候对干旱的响应对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100万植被区划,把内蒙古划分为8个植被分区,利用多时间尺度气象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NDVI3g时序数据所反演的物候指标,分析内蒙古植被物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1)在1982年至2013年间,内蒙古植被受到不同时间尺度下干旱的高度控制,尤其是时间尺度干旱的影响(SPEI-3);2)对于整个研究区,生长季开始(SOS)呈提前趋势,生长季结束(EOS)呈延后趋势,生长季长度(LOS)呈延长趋势,像元比例分别为63.79%、59.77%和62.83%;3)内蒙古除荒漠植被类型地区外,同年春季和夏季初期干旱对SOS均具有延迟作用,同年秋季干旱对EOS均具有延迟作用;4)不同植被类型对干旱强度指数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响应程度集中在-10d/0.1-10d/0.1(例如,1d/0.1表示干旱强度指数每增大0.1,会导致物候指数延迟1 d,而-1d/0.1表示干旱强度指数每增大0.1,会导致物候指数提前1 d)。
黄文琳张强孔冬冬孔冬冬顾西辉孙鹏
关键词:物候
秦岭中部自然保护区植被生长状况遥感监测被引量:6
2022年
秦岭地区是中国自然保护区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秦岭中部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分析秦岭中部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生长状况,且对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尚不明确,因此探究该区域长时序的植被生长状况有助于了解秦岭地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及植被生长情况。本文利用Landsat、MODIS、GLASS等遥感数据及相关产品分析了秦岭中部地区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二三十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叶面积指数(LAI)、净初级生产力(NPP)、植被覆盖度(FVC)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趋势变化情况,并综合4个指标探究秦岭中部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变化情况与保护成效,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中南部与汉中朱鹮自然保护区南部的植被类型与其他区域存在差异;2)在趋势上,各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生长状况呈现显著增加趋势或维持稳定状态;3)综合各指标发现,秦岭中部自然保护区的整体保护成效良好,但极个别地区仍需要重点关注。
王晓雅凌子燕陈研翟俊邓雅文荔琢彭凯锋
关键词:植被指数遥感
新疆乌什县林果业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利用2017年新疆乌什县的林果产业数据,对所辖的9个乡镇的林果业综合质量、引力总值、断裂点距离值进行测算,分析林果业的空间格局、驱动因素、集聚中心及其辐射范围。[方法]文章基于GIS支持,采用核密度估算、引力模型、断裂点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乌什县林果产业呈现出"以阿克托海乡为中心+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高密度区呈现多核破碎化,分布在绿洲中心地区;低密度区呈四周环绕,分布在绿洲边缘地区。(2)林果产业空间格局受高程、坡度、河流、交通等驱动要素综合影响。(3)林果业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梯度特征,将乌什县各乡镇林果业划分为3个梯队。(4)阿克托海乡处于乌什县林果业的中心地位,辐射带动周边其他乡镇。[结论]合理规划空间格局,各级梯队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发展林果产业,发挥阿克托海乡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技术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高一薄马利刚王宏卫王宏卫杨胜天王正伟
关键词:林果业引力模型产业集聚
苏里格气田河流相储层预测
2018年
结合苏里格气田苏6区块测井及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运用精细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属性和储层反演等技术手段,开展河流相储层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振幅类属性对于苏6区块砂体比较敏感,如均方根振幅属性;复地震道属性对于该区河流相预测较为敏感,如瞬时相位属性。地球物理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盒八下段为砂体主要分布层段,有效砂体发育广泛,可作为有利储层。
韩兴刚韩兴刚李小锋于占海许珍萍于占海
关键词:储层预测苏里格气田河流相储层反演
村落内部空间结构及其评价——以北京门头沟区灵水村为例被引量:2
2019年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人们具备认识和评价村落内部空间结构的素养。村落内部空间结构及其评价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的必修课程《地理2》中的内容。与上一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相比,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因此文章将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北京灵水村为例,探索讲授这个知识要点的步骤。文章的结论是:第一,村落内部空间结构可以用土地利用和人口的两套数据来分析,由于人口数据不易获得,因此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是重点;第二,刻画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方法有面积比例、连片性、相邻性等,但是也可以结合不同情况使用新的刻画方法;第三,村落空间结构的评价要与空间分布特点对应起来,充分考虑空间分布在四个维度上的效果。
周尚意苏娴洪睿哲
关键词:教学步骤
长江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及成因分析被引量:8
2022年
基于1961-2017年均一化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及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Spearman秩偏相关、广义极值分布等方法对长江流域年降雨侵蚀力及侵蚀性的降雨特征时空分布特点、变化趋势和成因、10年一遇次降雨侵蚀力极端变化进行分析,并从总体趋势和极端变化角度综合探讨导致土壤水蚀加剧的气候危险性格局,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及制定针对性精细化水土保护措施和流域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961-2017年,长江流域年降雨侵蚀力和年侵蚀性的降雨量、降雨日数、雨强变化速率增加,雨强增加趋势明显;2)流域和大部分分区年降雨侵蚀力增加主要受年侵蚀性降雨量和雨强增加变化的影响,多数分区因雨强的显著增加起主导作用;3)71.6%的站点年降雨侵蚀力变化速率增加,10年一遇次降雨侵蚀力1961-2017年相对1961-1990年时段增加的站点比例为61.2%;4)1961-2017年年降雨侵蚀力增加趋势和/或10年一遇次降雨侵蚀力后一时段增加,均可能造成土壤水蚀加剧的危险,长江流域水蚀气候危险性增加的站点范围广,比例多达81.5%,对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十分不利。
高歌殷水清陈涛黄大鹏王文婷
关键词:降雨重现期
共2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