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作品数:388 被引量:1,982H指数:19
相关作者:吴励生陈润华吴冠军吴冠军吴冠军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7篇政治法律
  • 105篇哲学宗教
  • 49篇经济管理
  • 45篇社会学
  • 42篇文化科学
  • 8篇历史地理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7篇艺术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3篇政治
  • 39篇社会
  • 26篇自由意志
  • 26篇悖论
  • 25篇哲学
  • 19篇主义
  • 19篇逻辑
  • 17篇道德
  • 17篇民主
  • 16篇正义
  • 16篇人性
  • 15篇社会科学
  • 14篇正当
  • 14篇政治学
  • 13篇政治哲学
  • 13篇中国政治
  • 13篇共产党
  • 12篇因果
  • 11篇儒家
  • 11篇民族

机构

  • 373篇复旦大学
  • 55篇文学院
  • 28篇南京大学
  • 6篇贵州大学
  • 6篇厦门大学
  • 5篇重庆文理学院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浙江大学
  • 3篇旧金山州立大...
  • 2篇华东理工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牛津大学
  • 2篇燕山大学
  • 2篇哥伦比亚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95篇刘清平
  • 22篇顾肃
  • 17篇纳日碧力戈
  • 16篇邓正来
  • 13篇孙国东
  • 7篇林曦
  • 6篇王中原
  • 5篇郭苏建
  • 4篇田书芹
  • 4篇王东强
  • 3篇吴励生
  • 3篇黄玉峰
  • 2篇吴冠军
  • 2篇朱振
  • 2篇孔繁斌
  • 2篇林曦
  • 2篇马建标
  • 2篇黄玉峰
  • 2篇刘雪荣
  • 1篇丁轶

传媒

  • 17篇探索与争鸣
  • 14篇学术界
  • 11篇人文杂志
  • 11篇江苏行政学院...
  • 9篇东南学术
  • 9篇中国社会科学...
  • 9篇关东学刊
  • 7篇兰州学刊
  • 7篇南京社会科学
  • 7篇高等学校文科...
  • 6篇复旦学报(社...
  • 6篇江西社会科学
  • 6篇社会科学论坛
  • 5篇同济大学学报...
  • 5篇学习与探索
  • 5篇中共浙江省委...
  • 5篇法学评论
  • 5篇四川大学学报...
  • 4篇人民论坛
  • 4篇马克思主义与...

年份

  • 1篇2024
  • 23篇2023
  • 31篇2022
  • 37篇2021
  • 50篇2020
  • 43篇2019
  • 23篇2018
  • 26篇2017
  • 19篇2016
  • 9篇2015
  • 14篇2014
  • 22篇2013
  • 18篇2012
  • 23篇2011
  • 22篇2010
  • 11篇2009
  • 1篇2008
3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反正义的公平”到“底线正义”——基于转型中国一种典型社会正义观念的政治哲学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转型中国社会正义问题的理论建构,具有三大历史规定性条件:转型的'进行时',需为中国追寻'另类现代性'道路保留必要的想象空间,并兼顾理论建构的开放性、针对性和可行性;正义问题的共时性和整体性,需要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正义问题统合起来;重大'正义事项'的未决性,需仍将视角聚焦于社会基本结构层面。正义是'一致性'与'应得'(dues)的结合,即比较原则与非比较原则的统一。前者界定了正义的形式要素;后者包括法律权利(rights)和道德应得(deserts),界定了正义的实质要素。所谓'反正义的公平',是指符合一致性要求、但不符合'应得'要求的一种正义观念。它包括两种形态:'法律外的反正义的公平'和'法律内的反正义的公平'。这种正义观念的'话语'特质和机会主义特性,既使转型中国的各种社会抗争行动具有了泛道德的证成依据,亦加剧了'反正义局面易循环'的乱象。中国文化中的机会公平传统、20世纪人民共和革命所形成的'后习俗的'道德意识结构、当代中国实践哲学中的'权利话语'及当下中国缺失正义的社会基本结构,分别为'反正义的公平观’’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意识结构、话语基础和'背景制度'。保障经济正义/分配正义(落实'实质性的机会公平'和'差别原则')、建构公共商谈(公共自主)的政治机制、厉行法治,是超克'反正义的公平观'的三个方向。从罗尔斯自尊的社会基础及自由优先性适用的特定文明条件出发,转型中国作为'非丰裕社会',应当坚持经济正义(分配正义)的优先性。基于对自尊的社会基础、罗尔斯分配正义原则适用的制度前提、转型中国经济正义问题特殊性等的分析,转型中国的经济正义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配给正义'。转型中国的'底线正义'诸原则,应包括如下'词典式'序列:经济正义原则(实质性的机会公平原则、差别
孙国东
关键词:正义公平话语分配正义
当代中国政治学70年发展: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70年,可以从"政治学学科"和"政治学研究"两个维度来梳理和分析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思考中国政治学目前处在何处,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中国政治学学科的70年和中国政治学研究的70年与中国政治发展的70年是密不可分的。政治学学科和研究的演进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乃至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是其映射,是其成果,也是其助力。70年来,中国政治学学科经历了建制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渐进演化,中国政治学研究也不断多元化、精细化、科学化,已经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特点突出、适应国家需要的中国政治学科和研究格局。这些发展得益于学科自身的建设和突破、几代政治学学人的奋斗与传承,也是在中国和世界政治实践的交互影响中取得的。
王中原郭苏建
关键词:中国政治学政治学学科政治学研究
全球正义的悖论解析——从满足需要与尊重权益的鲜明反差谈起被引量:5
2020年
西方学界往往倾向于将"平等满足每个人基本需要"的原则说成全球正义的核心诉求,甚至把它与"平等尊重每个人基本权益"的原则等同起来,结果陷入了悖论。其实,只有尊重权益的人际平等才是唯一具有终极性至上意义、不惜一切代价都必须维护的底线平等。按照正当对善的实质优先性,我们只有在不可害人、尊重权益的正义底线上追求满足所有人基本需要的良善目标,才是既符合正义又真正高尚的,不会引发自败的效应。
刘清平
关键词:全球正义正当权益德性
融通、同构与转型:运动式环境治理与政治势能的联动逻辑被引量:3
2021年
运动式环境治理与政治势能互相关联,具有一定的逻辑可以追寻。运动式环境治理是政治势能的“寄居之所”,政治势能则给予运动式环境治理新的分析范式。运动式环境治理与政治势能关系的逻辑起点在于两者间的悄然融通,政治势能形塑了运动式环境治理场域中的诸多元素。运动式环境治理与政治势能在媒介凭借上具有同构性,领导的在场、文件的叠加、激励机制、媒体鼓噪等既是政治势能的作用媒介,也是运动式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或者治理过程的关键环节。未来,运动式环境治理与政治势能的变化末梢将是两者的共同转型——进入常规治理体系序列中,勠力共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运动式环境治理与政治势能的联动逻辑提示着政治势能的聚拢与科学落位至关重要,政治势能需要一定的规则、制度予以支撑,要充分尊重地方的自主性。
贾秀飞贺东航
评左翼自由至上主义的分配正义观被引量:1
2021年
在分配正义问题上,左翼自由至上主义者主张完全的自我所有权和自然资源的共同平等拥有。他们广义地解释关于自然资源使用的洛克条件(即“给他人留下足够的、同样好的东西”),主张这是要求给他人留下足够的获取福利的机会,至少在使用或占有自然资源时所获得的福利的机会一样。这就要求那些没有留下如此好条件的人向被剥夺了公平份额的人付出其超出部分的完全有竞争力的价值。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上,左翼自由至上主义不同意两者冲突的理论,而认为两者是相容的,即在福利的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允许个人使用自然资源,同时又不丧失个人的自我所有权。这就与左派激进理论和右翼自由至上主义区别了开来,显出其独特的理论诉求。
顾肃
关键词:分配正义
论正当、权益和人权的关联被引量:6
2013年
"正当"在诸善冲突中具有的防止不可接受之恶的元价值学功能,不但直接构成了"权益"在人际冲突中具有防止来自他人不可接受伤害的元伦理学功能的基础,而且也间接地影响到"人权"要求在人际冲突中尊重每个人正当权益的规范伦理学内涵。西方哲学忽视了三者之间的微妙异同,导致了某些严重的理论扭曲,尤其是无法有说服力地解释三者在不同层面上具有的普适性意蕴。
刘清平
关键词:正当权益人权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
论墨子“正义”理念的现代意义被引量:10
2016年
在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维度上,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别相恶交相贼"的正义理念都包含着一些原创性的因素,不但强调了正义旨在止恶的底线功能,而且还潜含着不坑害人的人权意识,尤其彰显了强不执弱的平等观念,其深刻性甚至超过了当代西方的有关学说,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汲取。
刘清平
关键词:墨家正义兼爱
敬天祭祖中的政教合一——析先秦文化的宗教意识
2014年
在宗法血亲礼制的社会结构的深度影响下,先秦宗教意识将昊天上帝和祖先神灵作为主要的崇拜对象,并且通过"以祖配天"的机制将两者融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这个整体的则是某种有特色的"政教合一"意向,这种凭借神性信仰的观念为人间君主的统治权威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
刘清平
关键词:政教合一
“危险”的性意识:对福利院残疾儿童性教育的反思被引量:4
2017年
研究考察浙江一家福利院中保育员对机构养育残疾儿童性意识和行为的看法,以及对此作出的回应。研究发现保育员通常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理解残疾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将后者视为"无性"或者"性方面不成熟"的个体。这导致了她们在后者身上发现性意识和行为时倍感焦虑,并将其视作"危险"和"不正常"的表现,进而采取切断性信息来源和体罚等措施。尽管如此,残疾儿童仍具备性感知能力,甚至有部分人发展出策略性的手段来满足自身的需求。通过展现保育员和残疾儿童就性问题展开的互动,文章揭示了福利机构对性需求表达的限制与残疾人在性问题上的能动性之间的矛盾。文章的发现或对政府部门、儿童和残疾人权利保护机构有一定的政策意义。
钱霖亮
关键词:性意识性教育残疾儿童福利院
“政治势能”:中国共产党治理之道的内在图式被引量:17
2021年
为了找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逻辑以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传递机理,分析新时代推动制度和政策的落实与执行的重要因素,并充分理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深刻内涵及运行机制,本文提出一个包容性更强的概念——"政治势能"。基于此,将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历程中的政治场域、时空背景和内在图式等三个要素整合在一起,考察中国共产党治理之道的政治逻辑,以期建构一个解释中国共产党治理之道的分析框架。
贺东航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逻辑
共3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