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成都医学院生物医学系

作品数:125 被引量:302H指数:7
相关作者:张涛林娟尹小菲彭果吴昌英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8篇医药卫生
  • 18篇生物学
  • 5篇文化科学
  • 4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2篇细胞
  • 17篇基因
  • 12篇蛋白
  • 10篇增殖
  • 9篇癌细胞
  • 8篇凋亡
  • 8篇细胞增殖
  • 6篇抗体
  • 5篇多态
  • 5篇乳腺
  • 5篇生物学
  • 5篇自组装
  • 5篇免疫
  • 5篇克隆
  • 5篇活性
  • 5篇肠癌
  • 4篇多态性
  • 4篇生物化学
  • 4篇结肠
  • 4篇结肠癌

机构

  • 119篇成都医学院
  • 10篇西南民族大学
  • 8篇成都医学院第...
  • 7篇四川大学
  • 4篇重庆大学
  • 3篇攀枝花学院
  • 2篇成都军区总医...
  • 1篇甘肃省人民医...
  • 1篇成都市第二人...
  • 1篇广州大学
  • 1篇贵阳医学院
  • 1篇成都体育学院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四川省肿瘤医...

作者

  • 28篇王丹
  • 23篇何浪
  • 16篇杨平
  • 15篇李敏惠
  • 12篇潘克俭
  • 11篇林娟
  • 10篇杨雨晗
  • 10篇周庆翰
  • 9篇宋海星
  • 8篇王兰
  • 8篇张涛
  • 7篇戴小珍
  • 7篇李亚
  • 6篇彭果
  • 5篇王建东
  • 5篇罗建斌
  • 5篇曾顺泽
  • 5篇李红
  • 5篇张红
  • 5篇张坤

传媒

  • 27篇成都医学院学...
  • 6篇中国病原生物...
  • 5篇四川大学学报...
  • 4篇重庆医学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化学研究与应...
  • 3篇免疫学杂志
  • 3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生物技术通讯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微生物学杂志
  • 2篇广州化工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中国测试
  • 2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分子科学学报
  • 1篇卫生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7篇2018
  • 13篇2017
  • 12篇2016
  • 14篇2015
  • 6篇2014
  • 9篇2013
  • 25篇2012
  • 19篇2011
  • 11篇2010
1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GAL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及其促进结肠癌转移的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NGAL重组蛋白促进人结肠癌细胞SW480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2a-tev-NGAL,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表达;采用亲和层析纯化,并用tev酶进行酶切获得NGAL重组蛋白;Transwell与基质胶实验检测NGAL对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NGAL对肿瘤转移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ELISA检测不同肿瘤分期结肠癌患者血液中NGAL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pet32a-tev-NGAL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体外表达与纯化获得NGAL重组蛋白;该蛋白促进SW480的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NGAL激活EMT信号通路;ELISA结果表明,NGAL表达量与肿瘤恶化程度成正相关。结论 NGAL通过激活EMT信号通路促进结肠癌细胞SW480转移。
刘桦杨晓龙唐丽胡开锋刘明佳刘戟
关键词:结肠癌细胞肿瘤转移
大学生学科竞赛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被引量:2
2017年
以学科竞赛为契机,将该校生物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平台,构建一种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训模式,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医学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可为该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辟新途径。
王丹何浪何浪张涛宋海星
关键词:学科竞赛
微生物工程课程新评价体系改革与实践被引量:1
2017年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微生物工程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等综合技能。随着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亟待建立一个相对科学、公平、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与之适应。实践证明,新评价体系不仅可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王丹郝军莉何浪
关键词:微生物工程教学改革
Caveolin-1克隆、表达及其抗体的制备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运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Caveolin-1重组蛋白及其抗体,为研究Caveolin-1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5X-1-Caveolin-1,酶切鉴定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方法鉴定基因片段的正确性及表达蛋白的特异性后,进行纯化。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3次后,ELISA法测定兔多克隆抗体滴度。结果克隆得到的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与预期相符。重组Caveolin-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8000,以包涵体形式存在Caveolin-1蛋白N端融合GST标签便于纯化及鉴定。获得的高纯度Caveolin-1融合蛋白,免疫动物后,可产生特异的高滴度抗体(ELISA滴度达1:10000)。结论构建了高表达Caveolin-1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制备的Caveolin-1重组蛋白免疫动物,获得了特异、高效价的抗体,为研究Caveolin-1基因的生物学活性提供了实验材料和依据。
李永超何剑王丹何浪
关键词:原核表达纯化抗体
食(药)用蕈菌中高抑菌活性菌株筛选及培养基优化
2012年
对4个不同属24株食(药)用蕈菌对11株指示菌抑菌活性进行研究,通过初筛模型,从中筛选出3株功能菌,6株指示菌。对初筛菌株进一步复筛,确定功能菌株H2与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蜡状芽孢杆菌为培养基优化的出发菌株和指示菌。通过响应面分析优化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当麦芽糖40.9g/L、蛋白胨11.2g/L、KH2PO42.1g/L、MgSO4.7H2O 1.1g/L时,H2对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蜡状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均较理想,其抑菌圈半径分别达到3.513、4.610、8.800mm。
谢丽源雷万勇杜思蕴甘炳成彭卫红
关键词:抑菌活性培养基
S-苯乙醇高产菌株的筛选及鉴定被引量:3
2013年
以苯乙酮为底物,从成都某化工厂污水池及其附近土壤中分离到224株可将苯乙酮不对称还原成S-苯乙醇的菌株。经过多次复筛,最终获得了1株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酵母菌bs5-1。在以该菌株的静息细胞为催化剂不对称苯乙酮合成S-苯乙醇的反应中,当底物浓度为80 mmol/L、静息细胞量为0.1 g/mL、添加的辅助底物葡萄糖浓度为2%、转化体系初始pH值为6.8、转化温度为30℃的条件下,转化48 h获得的底物转化率为43.02%,产物S-苯乙醇的e.e.值为96.84%。通过对其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其26S rDNA D1/D2区域的分析表明,bs5-1为胶红酵母。
李成戚南昌彭果姜青贵陈铭王丹
关键词:苯乙酮菌种鉴定
大黄素抑制LPS诱发的结肠癌转移的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研究大黄素对炎症介导的结肠癌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确定大黄素有效作用浓度。细胞划痕、Transwell、基质胶实验检测大黄素对LPS诱发的结肠癌细胞SW480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ELISA实验检测经药物处理后细胞培养基中炎性因子的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LPS单独处理和LPS、大黄素共处理结肠癌细胞后,胞内EMT标志蛋白及炎症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建立小鼠肺转移模型评价大黄素抑制LPS诱发的结肠癌转移的能力。结果发现,大黄素能有效抑制LPS诱发的结肠癌细胞SW480增殖、迁移和侵袭;大黄素与LPS共处理和LPS单独处理结肠癌细胞相比,培养基上清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IL-6含量下降;此外,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大黄素与LPS共处理较LPS单独处理,EMT过程受到抑制,NF-κB、TLR4表达下调;肺转移模型实验显示大黄素能抑制LPS诱发的结肠癌细胞的肺转移。实验结果表明,大黄素通过抑制LPS诱发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炎性信号通路激活,进而抑制结肠癌细胞转移。
兰景彬潘克俭汪宏旷喜
关键词:大黄素结肠癌炎性因子
5·12地震后一般灾区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调查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调查"5·12"汶川地震后,一般灾区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救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成都某医学院校3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自编)、事件影响量表(IES)进行集体施测。结果 PTSD症状的发生率为8.52%(23/270)。经单因素分析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相关的影响因素有:震后家人情况(2χ=44.502,P=0.00)、震后亲戚/朋友情况(χ2=44.690,P=0.00)、家乡受灾情况(χ2=47.192,P=0.00)、震后房屋受损状况(χ2=31.193,P=0.00)、震后财产受损状况(χ2=26.433,P=0.00)5个因素。经非条件逐步Log istic回归筛选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影响因素有:震后家人情况(t=4.326,P=0.00)、震后亲戚/朋友情况(t=5.240,P=0.00)、家乡受灾情况(t=-5.805,P=0.00)。结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一般灾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特别是家在重灾区,有家人或亲戚、朋友伤亡的学生更值得关注。
唐龙景璐石贺伟李琴李瑞杨彪左显会何静黄国娇冯文静范方敏张帅贾雪庞敏曹进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大学生
LC-MS/MS法测定藏药十三味红花丸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建立测定藏药十三味红花丸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的方法。方法:样品经甲醇-水(80∶20,V/V)提取,0.22μm微孔滤膜滤过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其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ZorbaxSB-C18(50mm×2.1mmI.D.,3.5μm),流动相为水(含0.1%甲酸)-乙腈(含0.1%甲酸),梯度洗脱;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化源(ESI源),离子源温度为500℃,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分别监测离子对m/z611.2→491.2(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m/z268.9→159.0(内标染料木素)。结果: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检测浓度在10~1000ng·mL-1范围内同其与内标的峰面积比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89);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3.8%~106.2%范围内,RSD均<4.90%(n=9)。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结果准确,适用于藏药十三味红花丸的质量控制。
宁宇杉曾顺泽彭果陈铭王丹
关键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羟基红花黄色素A藏药
医药生物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2
2017年
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科技领域之一。近年来,人们在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基因芯片技术、干细胞技术和转基因动物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直接推动了以医药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医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现代医药产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新领域。
金家贵王建东张红杨林
关键词:医药生物技术心血管疾病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