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工程系

作品数:142 被引量:927H指数:16
相关作者:崔洪成陈晓冉柳敏张军慧崔淑艳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7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建筑科学
  • 40篇天文地球
  • 28篇文化科学
  • 12篇矿业工程
  • 5篇交通运输工程
  • 4篇理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电子电信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6篇地震
  • 16篇教学
  • 12篇边坡
  • 9篇课程
  • 8篇数值模拟
  • 8篇建筑
  • 8篇边坡稳定
  • 8篇值模拟
  • 7篇汶川地震
  • 7篇抗震
  • 7篇混凝土
  • 7篇边坡稳定性
  • 6篇震害
  • 6篇渗流
  • 6篇稳定性分析
  • 6篇高校
  • 5篇大学生
  • 5篇有限元
  • 5篇基坑
  • 4篇振动

机构

  • 137篇防灾科技学院
  • 29篇中国地震局工...
  • 11篇河北工程大学
  • 8篇北京工业大学
  • 6篇中国矿业大学...
  • 5篇中国兵器工业...
  • 3篇北京工业职业...
  • 3篇大连理工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华北科技学院
  • 3篇中国地震局
  • 3篇山西省气候中...
  • 2篇北华航天工业...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河北科技师范...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2篇北京社会管理...

作者

  • 22篇卢玉林
  • 21篇刘小阳
  • 20篇孙广通
  • 16篇刘军
  • 15篇王丽
  • 15篇卢滔
  • 14篇李峰
  • 13篇陈晓冉
  • 11篇薄景山
  • 10篇张建毅
  • 10篇王秋玲
  • 8篇崔洪成
  • 8篇王鹤
  • 7篇宋萍
  • 6篇蔡晓光
  • 6篇杜敏
  • 6篇柳敏
  • 6篇谢长旺
  • 5篇毕丽娜
  • 5篇王根龙

传媒

  • 10篇教育与职业
  • 8篇科技信息
  • 5篇地震工程与工...
  • 4篇红外与激光工...
  • 4篇世界地震工程
  • 3篇水力发电
  • 3篇岩土工程学报
  • 3篇工程力学
  • 3篇应用力学学报
  • 3篇辽宁工程技术...
  • 3篇测绘与空间地...
  • 2篇中国地质灾害...
  • 2篇金属矿山
  • 2篇力学与实践
  • 2篇测绘通报
  • 2篇施工技术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振动与冲击
  • 2篇地震学报
  • 2篇煤炭科学技术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20篇2018
  • 16篇2017
  • 10篇2016
  • 15篇2015
  • 11篇2014
  • 14篇2013
  • 10篇2012
  • 8篇2011
  • 21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1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露天矿边坡影像三维重建技术
针对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像的露天矿边坡全自动三维重建方法.该方法利用普通数码相机获取露天矿边坡序列影像,基于运动恢复结构(SfM)和多视图立体视觉(MVS)算法,生成了稠密三维点云;通过构建不规则三...
刘军王鹤李峰刘小阳
关键词:露天矿三维重建
文献传递
建筑工程类专业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模式探讨被引量:4
2013年
在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中,授课方式的多样化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亦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工程力学实验和工程力学仿真可以帮助学生轻松的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其工程意识。教学效果也表明多方式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卢玉林王丽卢滔陈晓冉
关键词:多样化教学仿真
数值仿真技术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2年
在建筑力学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数值仿真技术为力学教学提供多样化的手段。通过力学授课过程中将数值仿真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实践结果表明:数值仿真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工程实践的平台,为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
卢玉林卢滔王振宇赵培培
关键词:建筑力学教学数值仿真
基于有限元法的混凝土固化期温度场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挡土墙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几何模型通过六面体单元划分为有限元模型。在有限元模型中,将混凝土水化放热作为生热率。数值结果表明最高温度出现在混凝土中心。中心部位温度梯度大,温度由表面向中心逐渐升高,温度曲线逐渐密集。混凝土在120 h时出现最大温差为28.1℃。在水化热产生的80-120 h,应注意混凝土的养护,避免温差产生温度裂缝。采用的方法可以计算混凝土温度场的分布,为温度裂缝的产生提供预测指导。
卢玉林魏佳梁永朵王丽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数值模拟温度分布
利用无人机影像进行滑坡地形三维重建被引量:19
2015年
针对滑坡表达研究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影像序列的滑坡地形全自动鲁棒三维重建方法。以某滑坡区为试验场地,利用无人机搭载小型数码相机获取滑坡影像,辅助飞控数据建立的影像拓扑关系,依据计算机视觉原理,对滑坡地形进行了全自动三维建模,生成了包含颜色信息的三维点云数据,构建了滑坡体数字表面模型(DSM)。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快速实现滑坡三维地形精细测绘,有效降低作业成本和劳动强度;所建模型可准确表达滑坡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正确分析评价滑坡稳定性提供了有力支持,尤其适合在困难山区或潜在危险地区的滑坡遥感动态监测。
王鹤刘军王秋玲
关键词:滑坡三维重建
防震减灾法制度完善的若干思考
2010年
本文针对防震减灾法的制度完善给出了若干思考:现行法律的框架结构充实性进一步增强;现行法律的条款可操作性进一步有力。这都对法制政府建设,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动力源泉。
张建毅孙国学左兰丽李一行
关键词:防震减灾灾害预防恢复重建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5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测量技术快速发展、测量产品不断翻新,现有的工程测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而,相应的教学方法、内容需要随之革新,与之呼应。本文基于非测绘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体系现状,对当前非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该院的教学实践,初步改革探讨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力求通过各个环节的完善,提高我院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王鹤刘军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被引量:10
2017年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困境、制度困境、课程困境和情境困境,进而提出应激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机,完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积极推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回归,积极重塑体育教师合作文化,以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崔洪成齐辉马尧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以ECC作为保护层的RC梁耐久性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针对海洋工程混凝土结构存在的耐久性差的问题,提出采用具有拉伸应变硬化特征和裂缝分散能力的高韧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ECC)作为海洋工程混凝土结构的保护层,以提高结构的耐久性.为验证ECC作为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梁保护层时抗氯离子侵蚀的有效性,本文设计了4个含ECC层的RC梁,以及3个普通RC梁试件,开展梁试件的电化学加速锈蚀模拟对比试验,并在锈蚀损伤的基础上对梁进行四点抗弯对比试验,分析了各试件锈蚀前、后以及抗弯试验过程中的破坏形态,锈蚀后的承载力等方面.试验结果表明:ECC与混凝土交界面在养护过程中易产生开裂,且加速锈蚀过程中裂缝宽度继续增加,对试件耐久性不利;含ECC层的RC梁试件承载力及初始刚度大于普通RC梁,但试件变形能力低于普通RC梁试件.
刘红彪郭畅孙治国田莉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梁耐久性ECC电化学腐蚀抗弯试验
远场记录反演2016年4月17日厄瓜多尔Mw7.8地震破裂过程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选取震中距30°~90°远场40个台站垂直向P波位移记录,采用非负最小二乘法结合多时间视窗技术,反演了2016年4月17日厄瓜多尔Mw7.8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采用棋盘测试对数据的反演能力进行了分析,表明最佳分辨率为子断层尺寸10 km×10 km。反演结果表明:断层破裂速度约为3.2 km/s,破裂发生在深度27 km以上,有两个凹凸体。第1个凹凸体在初始破裂点附近,最大滑动量2.0 m,以逆冲错动为主,破裂持续14 s,释放14%的地震矩。第2个凹凸体在初始破裂点西南侧50 km处,最大滑动量3.4 m,为逆冲兼左旋走滑,破裂持续20 s,释放69%的地震矩。整个断层面破裂持续50 s,释放地震矩5.3×1020N·m。对反演参数的分析表明,结果对震源时间函数的形式不敏感;远场速度记录反演结果相比位移记录,有更多的子断层参与破裂,地震矩和残差都变大。
尹得余刘启方王振宇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