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作品数:810 被引量:8,159H指数:44
相关作者:宋云利陈民山门强李正王磊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16篇期刊文章
  • 9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6篇农业科学
  • 256篇生物学
  • 5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3篇天文地球
  • 23篇轻工技术与工...
  • 8篇医药卫生
  • 8篇理学
  • 6篇化学工程
  • 5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1篇养殖
  • 89篇对虾
  • 71篇大菱鲆
  • 62篇牙鲆
  • 62篇半滑舌鳎
  • 52篇扇贝
  • 41篇中国对虾
  • 37篇胚胎
  • 36篇水产
  • 36篇栉孔扇贝
  • 31篇微卫星
  • 31篇基因
  • 30篇鱼类
  • 27篇摄食
  • 23篇细胞
  • 22篇营养
  • 22篇胚胎发育
  • 22篇群落
  • 22篇弧菌
  • 19篇育种

机构

  • 807篇中国水产科学...
  • 240篇中国海洋大学
  • 125篇上海海洋大学
  • 23篇大连海洋大学
  • 23篇上海水产大学
  • 22篇国家水产品质...
  • 20篇青岛农业大学
  • 16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大连水产学院
  • 10篇青岛大学
  • 8篇山东农业大学
  • 7篇淮海工学院
  • 7篇浙江海洋学院
  • 7篇烟台开发区天...
  • 6篇中国水产科学...
  • 6篇中国水产科学...
  • 6篇山东省海洋水...
  • 5篇青岛海洋大学
  • 5篇厦门大学
  • 4篇广东海洋大学

作者

  • 88篇陈松林
  • 72篇李健
  • 64篇金显仕
  • 62篇孔杰
  • 56篇王清印
  • 50篇方建光
  • 47篇柳学周
  • 42篇黄倢
  • 39篇田永胜
  • 39篇马爱军
  • 36篇徐永江
  • 35篇周丽青
  • 34篇栾生
  • 33篇罗坤
  • 33篇庄志猛
  • 33篇杨爱国
  • 32篇张波
  • 32篇曲克明
  • 32篇刘志鸿
  • 31篇马绍赛

传媒

  • 136篇海洋水产研究
  • 107篇渔业科学进展
  • 86篇中国水产科学
  • 64篇水产学报
  • 28篇海洋与湖沼
  • 26篇海洋科学
  • 22篇高技术通讯
  • 20篇中国海洋大学...
  • 17篇海洋环境科学
  • 16篇渔业现代化
  • 15篇Curren...
  • 12篇水生生物学报
  • 1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0篇生态学报
  • 10篇水产科学
  • 7篇国家“863...
  • 6篇齐鲁渔业
  • 6篇食品科技
  • 6篇海洋学报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9篇2018
  • 13篇2017
  • 15篇2016
  • 15篇2015
  • 13篇2014
  • 25篇2013
  • 37篇2012
  • 78篇2011
  • 82篇2010
  • 108篇2009
  • 147篇2008
  • 88篇2007
  • 65篇2006
  • 51篇2005
  • 32篇2004
  • 16篇2003
  • 10篇2002
8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渤海鱼类群落功能群及其主要种类被引量:32
2012年
根据2009年8月和10月对渤海渔业资源的底拖网调查,采用胃含物分析、聚类分析和功能群划分的方法研究了渤海鱼类群落的功能群组成及其主要种类。结果表明,渤海夏、秋季鱼类群落包括7个功能群,分别为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虾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鱼食性功能群和广食性功能群;其中主要功能群为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和虾/鱼食性功能群;主要种类有小黄鱼、蓝点马鲛、斑、赤鼻棱鳀、银鲳和黄鲫。圆筛藻、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磷虾、长额刺糠虾、中国毛虾、甲壳类幼体、日本鼓虾、六丝矛尾虎鱼、小黄鱼、双壳类和腹足类是当前渤海夏、秋季鱼类群落的主要饵料种类。
张波李忠义金显仕
关键词:鱼类群落功能群
高压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HPLC-HG-AFS)联用技术检测水产品中硒的赋存形态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HPLC-HG-AFS)对水产品中硒的赋存形态检测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实验优化流动相、提取剂、提取时间及其仪器条件,建立HPLC-HG-AFS联用技术检测水产品中硒形态的分析方法。用去离子水在70℃水浴下超声提取1 h,流动相为pH 6.0的40mmol/L(NH4)2HPO4溶液,阴离子交换柱分离,HG-AFS检测。结果样品加标量在0.10、1.00 mg/kg时的回收率均在86.6%以上,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结论本研究证明使用该方法测定水产品中的硒形态较为准确、可靠,为科学评价水产品质量、进一步细化富硒水产品的判定标准和鉴别其真伪提供技术手段,为科学有效地开展其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持。
尚德荣秦德元赵艳芳翟毓秀宁劲松丁海燕盛晓风徐正
关键词:高压液相色谱水产品
黄海夏季不同取样网具渔获物组成比较分析被引量:13
2002年
根据 2 0 0 0年夏季双拖渔船和“北斗”号专业调查船对应站位拖网调查资料 ,进行了两种不同取样网具情况下渔获物组成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渔船的单位扫海面积渔获量、几种重要种类的长度范围、平均个体长度、5 0 %选择长度、重量计优势度均高于“北斗”号 ,而渔获种类数则少于“北斗”号 ,且两者种类组成相似性较低 ,仅为 0 .4 5 8;而且“北斗”号的底层、近底层鱼类和无脊椎类占总渔获量的比例高于渔船 ,这主要是由于渔具的选择作用造成的。结果说明应用渔船针对渔业生产进行的渔业资源监测 ,对带鱼、小黄鱼、鱼等重要生产种类是适合的 ,能够反映其资源量状况 ,但对群落结构。
徐宾铎金显仕梁振林
关键词:渔获物夏季网具渔船群落结构
微卫星技术路线的发展及在海洋生物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8年
微卫星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子标记技术之一,关于其技术路线也在不断的改进和更新,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海洋生物应用中的进展情况对此进行了阐述。微卫星技术路线主要涉及4个方面:微卫星位点的开发、引物设计与合成、结果检测和数据分析。在这4个方面,微卫星技术正朝着结果分析更精确和自动化分析等方向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展望。
高焕于飞阎斌论陈建华孔杰
关键词:微卫星技术引物数据分析海洋生物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花鲈胚胎干细胞株的建立及其体外分化被引量:2
2006年
以带有绿色荧光标记的基因(pCMV-EGFP)为报告基因,用Genejammer、Genejuice和Metafeetene三种脂质体介导花鲈胚胎干细胞(IJES1)的基因转移。实验发现,Genejammer介导的细胞转化效率最高,高达27.3%,其余分别为12.1%和5.3%。转移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IJES1细胞经过药物筛选和单克隆化培养,获得了表达GFP基因的阳性克隆细胞株,经PCR对GFP阳性细胞株的基因组DNA及提取的RNA扩增,获得了目的祭带,证实了GFP基因已经整合到LIES1细胞的基因组中,并获得了正常的表达。通过体外诱导,GFP阳性细胞能够分化为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用悬滴法培养获得了GFP阳性细胞的拟胚体,证实了经过长期的药物筛选后,LJES1细胞仍然保持着发育的多能性。这一研究,为进一步利用海水鱼类胚胎干细胞进行遗传操作及基因工程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探索。
叶寒青陈松林刘洋刘洋
关键词:脂质体绿色荧光蛋白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
MS-222麻醉圆斑星鲽成鱼效果研究被引量:26
2010年
不同水温(15℃、20℃和25℃)下、不同质量浓度的MS-222对圆斑星鲽成鱼的麻醉效果不同。根据鱼体在最终麻醉状态和复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分别把麻醉和复苏过程分为6个和4个时期。15℃、20℃和25℃时MS-222麻醉圆斑星鲽成鱼的有效质量浓度分别为180-300 mg/L、160-280 mg/L和150-230 mg/L。实验结果表明:高水温条件下成鱼进入麻醉状态所需麻醉剂浓度较低;15℃、20℃和25℃温度下在各自的有效质量浓度(180-300 mg/L1、60-280 mg/L和150-230 mg/L)范围内,浓度越高鱼体达到A4期的麻醉时间越短,但复苏时间无明显差异。随着水温的升高,同等麻醉浓度的麻醉剂对圆斑星鲽的麻醉效果逐渐增强。MS-222麻醉圆斑星鲽的效果好,鱼体入麻时间短、复苏快,安全边界宽,是一种理想的鱼用麻醉剂。
赵明柳学周徐永江兰功刚倪娜
关键词:MS-222麻醉圆斑星鲽
射流式浒苔打捞机的设计与试验被引量:8
2009年
近两年青岛夏季沿岸浒苔(Enterom orpha prolifera)大量出现,为高效完成浒苔打捞工作,在现有船用离心泵和喷射泵的基础上,组装成射流式打捞机,从青岛市小麦岛浒苔收集处采集新鲜浒苔,在水池中进行浒苔打捞试验。结果表明,射流式浒苔打捞装置的工作效率达到7.2 t/h。为了进一步提高装置的工作效率,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对离心泵和喷射泵均进行改进,喷射泵改为双吸口,位于泵体两侧,同时离心泵的入水口也作为浒苔吸口使用,并给出喷射泵主要设计参数。
李娇关长涛徐希尧黄滨崔勇
关键词:浒苔喷射泵离心泵
黏红酵母对牙鲆肠黏液黏附及肠道定植规律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研究黏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对牙鲆肠黏液的黏附能力,探讨黏红酵母在牙鲆肠道中的定植规律及对牙鲆抗病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黏液黏附模型测定上述4株益生菌的黏液黏附能力,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黏红酵母在肠道的数量。[结果]黏红酵母对牙鲆肠黏液黏附能力最强,其次是鼠李糖乳杆菌,纳豆芽孢杆菌黏附能力最弱。投喂含黏红酵母饲料的牙鲆肠道其酵母数量达到了103~104cfu/g内含物。鳗弧菌攻毒后,对照组牙鲆死亡率显著高于黏红酵母组。[结论]黏红酵母在牙鲆肠道具有较好定植潜能并能降低牙鲆因弧菌引起的死亡率,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李正李健刘淇王群
关键词:定植牙鲆
夏季黄海一断面底边界层动物多样性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20 0 2年 8月 4日在黄海从青岛至济州岛断面的 4个站位上 ,进行了底边界层动物昼夜连续采样 ,对底边界层动物的多样性及其昼夜变化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底边界层动物 32种 ,其中桡足类 19种 ,端足类 3种 ,涟虫 3种 ,糠虾 2种 ,毛颚类 2种 ,枝角类 2种 ,磷虾 1种 ,可划分为中型浮游动物、大型浮游动物和超底栖动物三个生物类群。主要种类有尖额真猛水蚤 (Euterpinaacutifrons)、挪威小毛猛水蚤 (Microsetellanorvegica)、戴氏猛水蚤 (Danielsseniasp .)、小拟哲水蚤 (Paracalanusparvus)和双刺纺缍水蚤 (Acartiabifilosa)等。超底栖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是两个主要类群。此外 ,桡足类幼体 (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也是底边界层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样性分析显示 :底边界层动物在 4个调查站位的均匀度 (d)皆较高 (0 .72 8- 0 .915 ) ,但种类较少 (19- 33) ,故多样性指数 (H′)较低 (2 .2 4 8-2 .82 7)。超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 ,中型浮游动物次之 ,大型浮游动物较低。各类群的多样性指数在白天和夜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底边界层动物的丰度在细砂底质环境的 1 3站最低 ,在其他 3个具有粉砂 粘土底质环境的站位皆较高。通过聚类分析 ,可将这两种底质环境上的底边界层动物在 2 6 .6 %相似性?
章飞军张岩松张晓凌郭学武梁振林
关键词:动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子一代杂种优势的SRAP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采用新型的分子标记技术(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简称SRAP)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子一代及其双亲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从不同的引物组合中筛选出9对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组合,9对引物共产生了121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7条,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11.89条多态标记。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299 9、0.218 9、0.334 3,Nei 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是0.196 4、0.141 10、.218 9,栉孔扇贝与杂交后代的遗传距离是0.107 4,虾夷扇贝与杂交后代的遗传距离是0.228 7,聚类分析也显示了这一特点。从变异贡献率来看,3个群体的总变异中,有37.31%的变异来源于群体间,62.69%的变异来源于个体间。
程宁宁杨爱国刘志鸿周丽青吴彪
关键词:杂种优势
共8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