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作品数:1,863 被引量:6,238H指数:36
相关作者:张宇王辉于福江吴辉碇徐志国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66篇期刊文章
  • 200篇会议论文
  • 153篇专利
  • 58篇学位论文
  • 44篇科技成果
  • 36篇标准

领域

  • 1,472篇天文地球
  • 106篇环境科学与工...
  • 96篇自动化与计算...
  • 3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9篇文化科学
  • 20篇水利工程
  • 17篇经济管理
  • 13篇理学
  • 12篇电子电信
  • 11篇生物学
  • 11篇农业科学
  • 10篇哲学宗教
  • 8篇航空宇航科学...
  • 6篇建筑科学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历史地理
  • 3篇医药卫生
  • 3篇社会学
  • 3篇自然科学总论
  • 2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12篇海冰
  • 143篇台风
  • 139篇值模拟
  • 135篇数值模拟
  • 135篇风暴潮
  • 105篇气候
  • 102篇气象
  • 98篇海浪
  • 96篇海啸
  • 95篇灾害
  • 90篇热带
  • 86篇地震
  • 74篇环流
  • 64篇气旋
  • 64篇海温
  • 58篇夏季
  • 57篇同化
  • 57篇近海
  • 53篇遥感
  • 53篇海洋预报

机构

  • 1,857篇国家海洋环境...
  • 132篇国家海洋局
  • 97篇中国科学院大...
  • 91篇中国海洋大学
  • 53篇中国气象科学...
  • 46篇中国科学院
  • 45篇中国地震台网...
  • 43篇北京大学
  • 42篇国家卫星海洋...
  • 41篇中国科学院大...
  • 37篇中国极地研究...
  • 36篇南京信息工程...
  • 26篇大连理工大学
  • 24篇国家海洋局第...
  • 22篇河海大学
  • 2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1篇国家海洋信息...
  • 17篇中国气象局国...
  • 15篇北京师范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08篇于福江
  • 81篇吴辉碇
  • 69篇巢纪平
  • 63篇白珊
  • 63篇徐志国
  • 60篇王彰贵
  • 58篇王培涛
  • 56篇张林
  • 56篇王辉
  • 53篇周明煜
  • 46篇杨清华
  • 44篇刘钦政
  • 43篇张占海
  • 42篇高志一
  • 42篇刘煜
  • 40篇蔡怡
  • 37篇李春花
  • 37篇许富祥
  • 35篇董剑希
  • 34篇解思梅

传媒

  • 558篇海洋预报
  • 190篇海洋学报
  • 45篇极地研究
  • 44篇海洋通报
  • 35篇气象学报
  • 3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7篇大气科学
  • 21篇海洋与湖沼
  • 16篇科学通报
  • 14篇海洋开发与管...
  • 13篇中国科学:地...
  • 1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0篇自然灾害学报
  • 9篇应用气象学报
  • 9篇海洋环境科学
  • 9篇热带海洋学报
  • 9篇中国科技成果
  • 8篇中国科学(D...
  • 7篇北京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24
  • 96篇2023
  • 90篇2022
  • 91篇2021
  • 67篇2020
  • 72篇2019
  • 87篇2018
  • 81篇2017
  • 87篇2016
  • 80篇2015
  • 80篇2014
  • 88篇2013
  • 69篇2012
  • 88篇2011
  • 54篇2010
  • 32篇2009
  • 29篇2008
  • 40篇2007
  • 51篇2006
  • 67篇2005
1,8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努力将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建设成为国家一流的业务中心被引量:2
2005年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经过40年的发展,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海洋管理和防灾减灾等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海洋环境预报服务和技术支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未来几年中将从预报业务系统能力建设、预报业务支撑系统能力建设、强化区域海洋预报系统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和研究,将预报中心建设成为国家一流的业务中心,并力争在10年内挤身世界先进行列。
蒋兴伟
关键词:海洋环境预报
热带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对ENSO发展的影响被引量:57
2001年
分析了从1955~1998年44 a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资料,指出在这一期间共发生了11次El Nino事件,这些事件的初始海温正距平无一例外地都在“暖池”次表层160 m附近生成,发展到一定强度,到西太平洋出现异常的持续西风距平后,暖的海温距平沿着气候的温跃层向东向海表传播,经过1a左右的时间,传播到赤道东太平洋海表的El Nino 3或1、2海域形成通常认为的El Nino事件。进一步分析1960~1999年的850 hPa风场指出,在热带西太平洋西风距平爆发前,赤道东印度洋已经有距平西风持续维持了2a左右(西南季风),然后距平西风快速地向东发展产生热带西太平洋的距平西风,或真正的强西风,致使西太平洋出现El Nino爆发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在这40 a中,这一过程对所有的El Nino事件无一例外,同样的分析方法也用到这44 a中的La Nina事件,冷的海温距平也都首先在“暖池”的次表层形成,然后沿着温跃层向东向表层传播,在热带西太平洋出现东风前,印度洋也早已是持续的东风。
巢清尘巢纪平
关键词:拉尼娜热带西太平洋东印度洋
福建省沙埕港百年一遇台风风暴潮的计算被引量:12
2008年
研究了福建省沙埕港风暴潮状况,根据收集的沙埕验潮站连续50 a(1956—2005)的台风过程增水资料以及西北太平洋57 a的台风资料,采用皮尔逊Ⅲ统计法和数值法分别计算了沙埕港的100 a一遇台风暴潮和100 a一遇最大台风暴潮,并得到了产生这两种台风增水的台风路径及强度等台风参数。沙埕港100 a一遇台风暴潮为198 cm,100 a一遇最大台风暴潮为243 cm,其中产生100 a一遇台风暴潮的台风移向为NW方向,移速为19 km/h,路径位于沙埕港南12 km;产生100 a一遇最大台风暴潮的台风移向为NW方向,移速为19 km/h,路径位于沙埕港南24 km。计算结果为福建沿海海洋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董剑希仉天宇付祥吴玮赵联大吴少华于福江
关键词:台风暴潮台风路径
北极中央区海冰低密集度现象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近年,北极中央密集冰区出现海冰低密集度的异常现象。为了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本文使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定义了北极中央区海冰低密集度(LCCA)指数,研究了2009-2016年的6-9月北极中央区发生的海冰低密集度现象。分析表明,研究时段内在北极中央区发生了6次明显的海冰低密集度(LCCA峰值)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局地气温异常并不是导致海冰低密集度现象发生最主要的因素;海冰低密集度区域的形态及冰速场分布均与大气环流场相对应;在LCCA指数峰值发生前均有气旋中心出现在北冰洋70°N以北并伴随向北移动,气旋引起海冰辐散,同时所携带的较低纬度的热量导致海冰迅速融化。在6次过程中,有3次为气旋影响配合北极偶极子(DA)型环流。LCCA指数与84°N平均向北温度平流和北极中央区海冰速度散度呈正相关。在LCCA指数峰值前,温度平流对海冰低密集度区域形成的影响大于海冰辐散的影响。
李珵苏洁魏立新梁红杰黄菲赵进平
关键词:气旋
海洋预报结果准确性检验评估方法
本文件规定了海洋预报结果准确性检验评估要素、时效、技术方法及所需观测资料应用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中国近岸及近海海域的海面风、海浪、风暴潮、表层海水温度、海冰五种要素的海洋预报及警报结果准确性的检验评估,不适用于数值预报结...
姚圣康魏泉苗徐婷婷邓小东徐丽丽郑晓琴管琴乐张婕陈昞睿李本霞王慧郭可彩袁玲玲白毅平王勤
海洋环境预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被引量:16
2005年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经过40年的发展,海洋环境预报事业初具规模。本文主要分别从海洋环境预报多个预报要素出发,结合当前的国内外发展趋势,介绍各种海洋环境预报所面临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挑战。
宋学家刘钦政王彰贵于福江陈陟白珊王毅凌铁军杨学联
关键词:环境预测
沿海建立海洋预报公共发布平台的可行性探讨被引量:3
2013年
我国沿海各级预报台站有建立海洋预报公共发布平台的必要性。随着国家对海洋的日益重视、《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的出台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沿海各级预报台站全面建立海洋预报公共发布平台的条件已经成熟。文章探讨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发布海洋预报的可行性。
徐鹏
关键词:海洋预报电视
半圆型防波堤前海冰堆积模拟被引量:11
2006年
李春花王永学李志军孙鹤泉
关键词:海冰
华南汛期降水与南半球关键系统低频演变特征被引量:19
2011年
利用1960—2008年华南地区71个站逐日降水量和NCEP/NCAR南半球逐日海平面气压(SLP)场再分析资料,采用多锥度方法奇异值分解(MTM-SVD)统计诊断方法,重点分析了华南地区4—9月汛期降水及同期南半球关键系统低频演变特征。MTM-SVD的LFV谱分析表明:华南汛期降水具有30~60 d低频振荡和5~7 d的变化特征;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系统具有30~60 d低频振荡、10~20 d双周振荡及5~7 d和2~3 d的变化特征;马斯克林高压系统则具有30~90 d低频振荡和双周振荡特征;跟踪华南汛期降水与南半球SLP场的30~60 d低频振荡的时空耦合演变过程显示,南半球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系统由强(弱)到弱(强)的演变过程对应华南降水的多雨带由西南(东北)向东北(西南)的转移。华南南部多雨带的变化与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变化趋势及位相一致,而北部多雨带则和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SLP场的变化趋势相反。
张婷魏凤英韩雪
关键词:汛期降水
北极海冰密集度数值预报及验证评估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本文系统地评估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于我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开展的北极海冰密集度数值预报结果。该预报系统基于麻省理工大学通用环流模式,并采用牛顿松弛逼近(Nudging)资料同化方法,计算输出未来1~5 d的北极海冰密集度预报产品。本文将数值预报结果同卫星观测的海冰密集度、再分析资料和"雪龙"号第七次北极考察期间观测的海冰密集度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预报的北极海冰密集度小于卫星观测值,24 h、72 h和120 h预报结果的偏差分别为-2.7%、-3.1%和-3.2%;数值产品的预报技巧好于气候态结果和惯性预报,但是在海冰出现快速融化或冻结时,基于Nudging同化的数值预报技巧仍有不足。另外,相比船测数据,数值预报结果在海冰边缘区的偏差相对较大,24 h、72 h和120 h预报结果的偏差分别为8.8%、12.0%和14.5%。
李明李明赵杰臣赵杰臣孙晓宇田忠翔沈辉李春花李春花
共18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