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作品数:5,716 被引量:30,560H指数:73
相关作者:张鹏吕古贤陈正乐陈柏林吴中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915篇期刊文章
  • 1,428篇会议论文
  • 272篇专利
  • 88篇科技成果
  • 7篇标准

领域

  • 4,805篇天文地球
  • 212篇建筑科学
  • 157篇石油与天然气...
  • 80篇自动化与计算...
  • 77篇环境科学与工...
  • 73篇经济管理
  • 72篇矿业工程
  • 57篇生物学
  • 56篇交通运输工程
  • 42篇文化科学
  • 36篇水利工程
  • 26篇农业科学
  • 25篇历史地理
  • 25篇理学
  • 12篇医药卫生
  • 9篇化学工程
  • 8篇金属学及工艺
  • 6篇机械工程
  • 6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电子电信

主题

  • 925篇地质
  • 523篇成矿
  • 502篇盆地
  • 492篇地震
  • 418篇矿床
  • 376篇金矿
  • 333篇滑坡
  • 313篇青藏高原
  • 275篇地应力
  • 265篇岩石
  • 236篇裂带
  • 234篇地球化
  • 234篇地球化学
  • 229篇锆石
  • 223篇断裂带
  • 213篇青藏
  • 204篇控矿
  • 194篇地质灾害
  • 184篇断层
  • 182篇新生代

机构

  • 5,710篇中国地质科学...
  • 95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80篇中国科学院
  • 403篇国土资源部
  • 256篇中国地质调查...
  • 228篇长安大学
  • 174篇东华理工大学
  • 17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59篇北京大学
  • 119篇中国地震局
  • 105篇中国地质环境...
  • 96篇中国石油天然...
  • 94篇南京大学
  • 92篇中国石油大学...
  • 61篇中国科学院大...
  • 60篇西藏自治区国...
  • 53篇首都师范大学
  • 48篇成都理工大学
  • 46篇北京科技大学
  • 46篇核工业北京地...

作者

  • 474篇吕古贤
  • 276篇陈正乐
  • 251篇陈柏林
  • 239篇吴中海
  • 212篇张永双
  • 206篇朱大岗
  • 200篇胡道功
  • 199篇赵越
  • 194篇吴树仁
  • 181篇吴珍汉
  • 172篇邵兆刚
  • 170篇孟宪刚
  • 164篇马寅生
  • 160篇郭长宝
  • 145篇张岳桥
  • 141篇李滨
  • 135篇谭成轩
  • 129篇孙知明
  • 124篇刘晓春
  • 113篇韩建恩

传媒

  • 758篇地质力学学报
  • 315篇地质通报
  • 227篇地球学报
  • 203篇地质学报
  • 146篇地质论评
  • 139篇中国地质
  • 138篇地学前缘
  • 125篇岩石学报
  • 99篇现代地质
  • 82篇第四纪研究
  • 75篇矿床地质
  • 63篇地球物理学报
  • 61篇岩石力学与工...
  • 61篇矿物学报
  • 60篇工程地质学报
  • 51篇大地构造与成...
  • 48篇纪念李四光诞...
  • 47篇吉林大学学报...
  • 44篇第七届全国地...
  • 43篇水文地质工程...

年份

  • 14篇2024
  • 185篇2023
  • 218篇2022
  • 243篇2021
  • 209篇2020
  • 212篇2019
  • 242篇2018
  • 283篇2017
  • 279篇2016
  • 253篇2015
  • 323篇2014
  • 241篇2013
  • 234篇2012
  • 204篇2011
  • 229篇2010
  • 233篇2009
  • 222篇2008
  • 191篇2007
  • 245篇2006
  • 205篇2005
5,7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透明”地下空间构建技术与应用被引量:3
2022年
针对现代城市建设监管和地下资源开发中对实现地下空间透明化管理的迫切需要与地下空间探测和表达问题,该文详细阐述了地下空间探测技术、“透明”地下空间表达技术,以及“透明”地下空间信息平台构建的基本架构和技术路线。以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与管理和矿产资源储量四维动态管理为典型案例,介绍了“透明”地下空间信息平台的应用场景和推广价值。该平台可广泛服务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自然灾害防治、社会治理等领域。
谭永杰郭明强王鹏黄颖李三凤黄波
关键词:地下空间地质勘查信息平台
一种裂隙水模拟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裂隙水模拟装置包括:试验模型箱、注水管和用于调节水压的增压泵、多孔注水针、密封橡胶片;试验模型箱由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依次与底座拼接而成,以及位于第三侧壁一侧的试验模型箱内设置有岩体边...
贺凯陈春利李滨闫金凯朱赛楠高杨刘铮
文献传递
系统与软件工程 信息技术项目绩效基准度量框架 第4部分:数据收集和维护
张旸旸于秀明张骏极李文鹏李敏周鸣乐吴春雷郑旭飞李刚庄园陆璐李勇张星星于铁强丁晓明翟梦然陈聪吕雪景清曹新彬韩德隆卢俊文陈广清李世彬王翔王海青胡芸许宗敏孙荣荣
西秦岭新近纪走滑伸展盆地对青藏高原构造挤出的指示意义
西秦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从挤压缩短向走滑伸展构造转换的过渡地带,是研究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扩展过程的理想地区。在西秦岭地区发育一系列新生代盆地,这些盆地作为高原隆升和向外扩展的产物,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演化过程。项...
马收先张岳桥李海龙李建
试论赣南生态工程模式的创建与发展
张瑞丰刘盛明
胶东金矿集中区矿田构造控岩控矿地质特征研究
本文对胶东金矿集中区矿田构造控岩控矿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构造带断裂性质控制金矿矿床类别、构造断裂带的产状控制矿床矿体的倾伏侧伏规律、剪切构造两盘的运移特点和断裂组合形式控制矿脉的分布规律、构造变形岩相带控制的构造...
吕古贤郭涛舒斌申玉科刘杜鹃周国发
关键词:金矿矿床矿田构造地质特征
文献传递
南泥湖钼钨矿田构造测量与分析
2013年
南泥湖钼(钨)矿区位于闻名于世的南泥湖钼多金属矿田中部,西南与上房沟钼(铁)矿区毗邻,北东与三道庄钼(钨)矿区相连,北与马圈钼矿区由一无矿地段相隔,北西与骆驼山硫多金属矿区也因一无矿地段相隔。上述五个矿区具有各自独立的矿床特征,共同构成了世界级超大型的南泥湖钼多金属矿田(向君峰、毛景文等,2012)。本文从对南泥湖矿田中褶皱、断裂和节理系统的实地观测入手,分析矿田的构造特征(万天丰等,1988)。
杨人毅吕古贤李军军罗毅甜许谱林王宗永
关键词:钨矿矿田矿床特征钼矿
我国矿产资源规划评审制度探析
2014年
首轮矿产资源规划(1998-2007年)审查内容以政策性审查为主,审查标准尚未统一,规划审查制度尚未建立。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2008年以来)在首轮规划评审工作的基础上,规划评审在相关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工作量与日俱增,技术性大幅度增强。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评审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求,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强化技术支撑的必然要求。目前已启动的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亟待完善规划评审制度。建议:明确规划评审的地位与作用;健全评审机构及相关职责;加强规划评审全过程的制度建设;强化规划评审专家责任制度。
郭威吴芳
关键词:矿产资源
地文期及其在新生代黄土和古地理研究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侵蚀循环理论和地文期理论是地貌学的重要的基本理论。中国大陆在古近纪之前构造比较稳定,以低平的准平原地貌为主。白垩纪末至古近纪初,喜马拉雅运动拉开了序幕,中国的古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步形成了高原、高山和盆地构成的复杂地貌景观。侵蚀循环和地文期理论是研究上述地质历史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在讨论侵蚀循环问题的一些新认识、新思考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地文期在中国新生代黄土和古地理环境研究中的意义,希望加强研究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袁宝印郭正堂乔彦松郝青振
关键词:地文期准平原
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Ms6.6级强震的地震烈度控震构造和发震机理被引量:18
2009年
实地调查发现,2008年10月6日的西藏当雄Ms6.6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近南北向的亚东-谷露裂谷中羊易盆地的北部。调查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可达Ⅸ度,极震区烈度为Ⅷ度,其宏观震中位置、极震区范围、主要余震分布等都明显受到羊易地堑西侧主边界断裂的控制。地表观察和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表明,该强震活动的直接原因是藏南近东西向伸展变形作用诱发羊易地堑主边界断裂发生正断层活动,而近期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强震活动相对频繁的特点很可能与四川汶川Ms8.0级大地震所引发的区域应力场调整过程密切相关。
吴中海叶培盛吴珍汉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震烈度汶川大地震
共57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